楊建昌
摘要:創新既包括事物發展的過程又包括事物發展的結果,包括新的發現發明、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學說與技術,以及新的方法等一切新事物。而通過創新的教育、教學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進而實現上述新事物的教育,也就是創新教育。在這當中,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創新教育的核心。
關鍵詞:語文教學;創新;思維
教育是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搖籃。21世紀是以知識的創新和應用為重要特征的知識經濟時代,由此可見培養學生創新素質已經是信息化社會的需求,所以我們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必須著眼于樹立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上,培養和造就具有創造性個性品質的優秀人才。
一、培養孩子的創新意識
首先要依靠教材,尋找創新資源。創新的意識,也可稱為創新的精神。它包括好奇心,探究的興趣,求新求異的欲望等。這些素質與生俱來,人皆有之。兒童對一切事物充滿好奇,愛看、愛問、愛嘗試就是證明。絕大多數孩子對識字、寫字、背誦古詩等充滿興趣也是很好的證明。小學語文教科書中蘊涵著豐富的創新資源,有很多適合訓練學生創新能力的資源,如果能合理利用這些資源,對于實施創新教育至關重要。如《司馬光砸缸》一課,教學時教師應挖掘教材中的創新因素,引導學生認識救人既要有勇,又要有謀,進而從這一故事引申到培養學生靈活的思維方式:按定勢思維方式救人,得想辦法讓人離開水,而司馬光運用逆向思維,把缸砸破,讓水離開人。如果教師挖掘出了這一創新因素,通過訓練,就能使學生既受到見義勇為的思想教育,又得到創新思維的鍛煉。只要教師善于發現、善于引導,學生一定會受益匪淺。因為教材伴隨學生成長的每一天,對創新意識的培養就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其次要注重觀察,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世界多姿多彩,生活鮮活生動。給人們的觀察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在人類歷史上,許多重大發現都是從日常生活中受到啟發而產生的。牛頓從蘋果落地的現象中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是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最有力的例子。教師在上好課的同時,要留有一定的時間引導學生走向自然、深入社會,對身邊的各種現象進行觀察,讓觀察成為小學生自覺的行為。
二、創新從質疑開始
質疑,作為一種能力,需要教師有目的、有意識、有計劃地進行培養和引導。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創新是一種高度復雜的腦力活動,一般是無法有序漸進、不斷深化的。只有在輕松、自然、安靜的氛圍中,人們才會產生好奇心,萌發求知欲,才會有創新的意向和行動。心理學研究也告訴我們:凡是因為好奇而受到獎勵的兒童,一定愿意繼續進行試驗和探索,從而促進智能的發展,產生創新的思想。所以,要使學生創新,就必須為學生創造一種寬松和諧、有利于創新的環境,使他們能自由的發表意見,能按自己的方式學習和活動。這就需要教師必須充分相信每個學生都有創造的才能,要尊重學生,多用鼓勵獎賞的辦法,少用甚至不用指責懲罰的手段。對學生的創造性表現,哪怕是極其微小的,也要大加贊賞;即使他們有些失誤,也要熱情鼓勵。這樣,學生才敢于創新,才會產生創新的見解,才易于表現出想象力和創造力。如在教學中,我提出問題后,總是讓學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礎上回答,讓他們把話說完,從不中途打斷,并且指名回答的面很寬,兼顧到各個層次的學生。課堂上允許不同意見相互爭論,有時還有意安排問題讓學生辯論。我還特別注意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或者讓他們互問互答,或者讓他們用提問來"考"老師。質疑問難是學習的重要方法。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科學的發明創造往往是從質疑開始,從解疑入手這樣,課堂上的師生關系融洽,學生感到無拘無束,思維也就非常流暢,于是便常常會有創新的見解涌現出來。如在教學寓言《守株待兔》一課時,在提示寓意培養發散思維能力時就可以指著畫面問:如果你是種田人,讓你的鄰居上來教育你。這樣一來就形成了眾人紛紛相勸。共同教育“年輕的種田人”的情景,這就形成了師生互動,相互合作的場面。通過問題來激發學生求知的興趣,使他們積極主動的掌握知識,并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在情境中實現互動,達到境人融合的理想境界,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三、激發想象,培養思維的連動性
愛因斯坦說過:“一切創造性勞動都是從創造性的想象開始的。”想象是創新的翅膀。學生讀有情有景的課文,教師可啟發學生再造想象,邊讀邊在頭腦中浮現圖畫,這樣既能用圖畫幫助理解內容,又能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對于留有想象空間的課文,要鼓勵學生展開想象和聯想。比如讀了《賣火柴的小女孩》讓學生說說,假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來我們中間,你會怎么做?讀了《窮人》讓學生編故事續寫《兩個孩子來到桑娜家之后》,讀了《坐井觀天》讓學生現象,青蛙聽了小鳥的話怎么想,怎么做了?這樣在仿寫實踐中展開現象的翅膀,培養學生的現象力。
現象是一種立足現實而又跨越時空的思維,它能結合以往的知識與經驗,在頭腦中形成創造性的新形象,把觀念的東西形象化,把形象的東西豐富化,從而使創造活動順利開展。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學生可以打開思維的閘門,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樹木想到飛禽走獸;從一個思路跳到另一個思路;從一種意境跳到另一種意境;使狹小單薄的擴大充盈,互不相連的聚合粘結……它滲透在小學生生活的一切方面,特別在發展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中更具有重要作用。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創新教育,要結合語言文字訓練,實事求是,量力而行。引導學生將抽象的語言文字化為具體可感的“活”的形象,小學生從形象入手,觸發感情,在感情的陶冶下展開想象,啟動思維,開拓創造的空間,發覺創新的精神。兒童在課堂上充滿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盡情地表現自己的內心世界,展現自己的個性特征,從而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如前蘇聯審美教育專家德米特里耶娃所說:這不是單純的理解,也不是簡單的評價,而是活躍的直接感情,這種感情化成為向往……轉化成為創造。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