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少媛
1.緊抓探究本質,整合教學內容
新教材已經很好地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關注學生學習興趣和經驗,重視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情感和態度。但每個學校的地理位置、教學設施和課程資源各不相同,所以部分教學內容,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基礎和需求,在不改變教材中數學系統知識的前提下,對教材提供的教學范例進行合理開發和重組,緊密聯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世界中收集相關教學材料,優化配置適合學生的課程資源,把學生“身邊的數學”搬進課堂,以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例如,在三年級上冊“千米的認識”的教學中,教材安排了運動場的跑道,作為農村學校,我們學校并沒有標準操場。于是,我把這個例題改編成學生比較熟悉的“學校到車站大約有1千米”“學校到區廣場大約有2千米”,在此基礎上,學生很容易就能理解千米是比米大很多的單位,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1千米的長度觀念。
整合改造教材的核心是把握知識的本質。教師整合改造教材時要準確地抓住數學知識的本質,形成以概念為核心的數學技能并滲透思想方法。
2.點撥探究方案,指導學習方法
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在了解數學的過程中會主動地運用數學方法學習,這已成為數學教師的共識。備課時,教師應該深思熟慮,篩選有挑戰性、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思考、探究。在探究方案的設計上,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權,讓學生充分表達自我、展示自我;讓學生在不同觀點的相互碰撞中產生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的火花。當學生的自主探究陷入困境時或偏離了預定方向時,教師應給予適當的點撥,指導學生找尋合適的學習方法。比如,如何尋找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建立相應的知識結構;如何利用數形結合的方法,輔助理解題意等。教師的點撥對學生的探究起到了啟發、導向的作用,學生通過自己觀察、思考,總結規律、反思小結,掌握解題方法,達到主動獲取知識、提高思維的廣度與深度的目的。例如,在“面積與面積單位”的一課教學中,當學生利用常用的重疊法、割補法都無法直接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時,教師應適時引導學生利用圓形、長方形或者小正方形來填充,從而把兩個圖形的面積進行“量化”,使形的問題轉化為數的問題。學生在探究知識的過程中,通過觀察思考、動手操作、合作探究,可以很快地發現必須用同樣大小的小正方形來填充才能得到一致的結果。小正方形不僅能很自然地導出面積單位,而且能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任何圖形的量化都必須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從而很自然地滲透了“單位”思想和“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
3.充實探究內容,適度拓展思維
有價值的拓展延伸活動是對課堂數學學習的有效補充。教師讓學生嘗試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自己身邊的問題,并且指導他們如何尋找生活和數學的聯系,這不僅能使趨于平靜的課堂再起波瀾,而且能為學生的后繼學習埋下伏筆,做好鋪墊。因此,在全面把握課程目標、了解教材設計意圖的前提下,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適當補充一些延伸性、實踐性和探索性的拓展題,使教學內容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課內向課外相機滲透,這既豐富了課程內容資源,充分挖掘了每個學生的發展潛力,又有效地放飛了學生思維的靈性。在學完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測量》之后,我給學生創設了一道開放題:“應用所學的知識,組織全班學生去九龍谷玩半天,請各個小組設計一個既省錢又玩得開心的游玩方案。”學生在解決這個問題時需要用到:租車、門票的調查以及不同方案的設計與選擇等。在一系列的思維轉換中,學生對出行的方式、路程的遠近以及各項費用的計算又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整個方案的設計雖然用時較長,且不時會出現困難,但是學生們都能將數學知識運用于動手實踐中,根據自己的想法進行富有個性的設計,在交流反饋中不斷修正、擇優。像這樣適當延伸與拓展的實踐性作業不僅可以有目的、有層次地系統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方法,而且可以讓學生在更廣闊的數學天地中獲取信息、豐富知識、拓展思維。
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不斷摸索、不斷反思,盡力為學生創設親歷探究過程的平臺,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和探究學習,關注學生的數學思維過程和學法指導,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探究質量,構建富有生命活力的數學課堂。
參考文獻:
[1]鄭毓信.國際視角下的小學數學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閆景娟.優化探究活動,提高探究實效[J].中學生物學,2006(11):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