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瑞芳
一、著眼生活——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起點
當前小學科學課程的改革方向已向科學課程生活化、實際生活科學化發展。小學科學教育應當密切聯系小學生的實際生活,讓學生充分利用自己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進行科學探究的主要對象。教師讓學生充分感受科學就在身邊,從而體會科學的價值和趣味,消除科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所產生的距離感。這不僅能幫助小學生發掘和掌握科學知識,而且能幫助他們進一步探索和應用科學知識。
例如,在《花、果實和種子》的教學過程中,筆者讓學生從家里帶來各種種子,因為大部分學生的家長是菜農,這些材料很好找到,讓學生充分結合植物樂園的活動,在學校的花壇中播下各種各樣的種子;在《生物與環境》的教學中,筆者要求學生們做一個生態瓶,利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品,給生物營造一個“家”……這些活動富有趣味性,也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能讓學生從這一過程中體會到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在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中,教師盡量要選擇學生比較熟悉的、常見的生活事物和現象作為教學材料,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已有生活經驗,而且能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掌握科學的方法和知識,并能將其應用到實際生活中,體會實際生活中所蘊含的知識與樂趣。
二、處處留心——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關鍵
觀察和留心是認識事物的關鍵,如果學生沒有認真觀察的意識,就算是對最常見的事物也會視若無睹、冷眼旁觀。因此,讓小學生學會留心和觀察事物,是小學科學教學的關鍵所在。在進行觀察之前教師就應當讓學生明確觀察內容、觀察手段,以及所要達到的觀察目的。
例如,在《水和水蒸氣》的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在兩個形狀相同的玻璃杯中倒入數量相同、水溫相同的熱水,并在兩個玻璃杯口分別同時放置兩塊溫度不同的玻璃片,筆者告訴學生認真觀察這段時間內兩塊玻璃片下面會發生怎樣的現象、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就會根據筆者所給的方向,帶著一定的觀察目的,有的放矢地進行觀察。經過觀察,學生發現在溫度較低的玻璃片底下迅速地凝結了很多小水珠,而在溫度較高的玻璃片下沒有任何的小水珠凝結。如果學生不明確觀察的目的,他們可能很難發現整個過程中這些細微的變化。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對自然事物和現象進行觀察時,應當要求學生調動全部的感覺器官去感受和體會。學生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才能對所觀察的事物形成較為全面的了解,逐漸形成仔細謹慎的觀察習慣。
三、指導探索——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升華
探索的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有所收獲,他們的收獲越多,探究的積極性也就越高。因此,在小學科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指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索發現,并把探索活動作為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水平。
例如,在給小學三年級學生教授《磁鐵有磁性》一課時,筆者主要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在玩磁鐵的過程中尋找和發現磁鐵的秘密。三年級的小學生已經學習和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知識和方法,同時也具備了一定的探索能力。探索的活動就是要讓學生從不了解、不明白的地方著手,制造問題和矛盾來激發學生探究的潛能。這節課的活動重點主要集中在學生玩磁鐵的過程中,希望學生在整個活動過程中通過自己的探索有較多的發現。因此,筆者在課堂教學中留給學生二十分鐘的時間,讓他們都能投入“在玩磁鐵的過程中尋找和發現磁鐵的秘密”的探索活動中去。學生在玩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在探索的過程中解決問題,從而真正體驗比較完整的探索過程。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所有的問題都是學生在玩的過程中自己探索和發現的,遇到的問題時也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的,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也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總而言之,教師要成為一位有心人,為每個學生的未來發展著想,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幫助學生了解學習的主要目的,端正自身的學習態度,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未來的學習中走得更快、更穩、更遠。
參考文獻:
[1]洪 琴.讓科學課堂成為學習的樂土——培養學生“興趣至上”的學習法則[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1):250.
[2]施 丹.讓思維與科學探究同行——科學課堂有效探究的思考[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版),2013(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