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珍
一、追尋詩性智慧的藝術精神,踏上幼兒美術教學的光輝征程
藝術,已悄然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很多人追求藝術,但不懂藝術;許多人向往美,但不會感受美。陶行知先生向來都把藝術作為重要內容來實施教育,并注重培養人的藝術才能和興趣。藝術啟蒙教育者更應注重培養幼兒感性經驗和審美情趣。
1.幼兒的發展特點召喚詩性智慧的藝術精神的回歸
在藝術教育的歷史長河中,尋找藝術精神的步伐從未停止,詩性智慧正是其不斷完善的真正內涵,它是原始人的一種“強烈的感覺和廣闊的想象力”。皮亞杰提出的兒童泛靈性,表明兒童的年齡特征與其把握事物的特點,是一種天然詩性智慧的體現:他們不以概念和邏輯把握事物,而是通過整個身體的各種感覺和動作去感受、行動和思考,以一個有機整體的形式與外界交流,從而獲得一體化的感受。兒童在藝術活動中不是去認識事物,而是用心體驗一切自己所表達、描寫的對象,使它們和自己一樣具有生命力。所以兒童的作品是生動的,是充滿生命和情感意味的,他們稚拙的感性形式表達著自己詩意的世界,召喚藝術精神的回歸。
2.幼兒園開展詩性智慧的美術教學的意義
幼兒時期是人的藝術才能開始表現的時期,這一時期對幼兒進行藝術教育有明顯效果,其中美術教育又是主要內容。兒童的詩性智慧還處在一種質樸的狀態,他們的藝術形式感只是一種簡單規則的格式塔。因此,教師要充分保護幼兒體現著藝術精神的創作天性,引導他們心靈自由地審美和創造,使幼兒以更加多樣、和諧的形式表達詩性,實現回歸本真的詩性智慧的涵養。
二、把握幼兒美術教學的基本要素,鎖定涵養詩性智慧的航向
1.從教師層面看幼兒美術教學的影響因素
教師要有技術性知識、實踐智慧和藝術性知識,要將隨時出現的很多驚奇和發現,作為教學和學習的源泉,讓冒險和不安全的氣氛培養創意,讓非預測性和非期待性豐富想象力,讓模糊、未知和不確定提升創意。因此,幼兒美術教學的素材選擇、活動的形式、教學的方法和策略、環境的創設等成為影響詩性智慧發揮的教學要素。
2.從幼兒角度談影響詩性智慧發揮的綜合性前提
美術活動從外部感知、情感發展到塑造形象,是一個內外相互作用的完整過程,既表達了幼兒的愿望和審美追求,又需要幼兒發揮全部心理能力和熱情。幼兒強烈的好奇心激發興趣,激起自我的想象和自由的色彩,使所有情緒和想法變成畫的一部分,這體現著詩性智慧形態的想象思維,經由美術作品表現出來,具有強烈的情感色彩和內心需要,體現著幼兒特有的天真、稚拙和淳樸。因此,幼兒的年齡特征、美術符號和技法的掌握、自由的體驗和感悟等,以及與教學要素之間的相互綜合和正確運用,都能讓幼兒的詩性智慧趨于成熟。
三、營造詩性環境,播撒一路芬芳的藝術暢想
陶行知認為:“藝術的環境是學校對師生進行最直接、最具體的教材。”可以說,環境的營造對于幼兒的成長和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教育環境是否開放、充滿詩性藝術氛圍,直接關系到幼兒的創作欲望能否得到最有效的激發;關系到幼兒能否保持對藝術的持久追求;關系到幼兒能否自由自在地進入藝術活動。
1.詩性的環境可調動多感官通道,啟迪幼兒的審美情思
營造富有詩意的藝術環境,讓幼兒耳濡目染地感受清新韻雅、鮮活廣博的意境,讓別具一格的審美詩意、開放的空間和細節的意趣全方位地打開感官通道,激發想象力,啟迪審美情思。
2.靈動的主題環境可體現幼兒的詩意生活
在主題活動中,幼兒是環境的主人,是環境的創設者和使用者。主題墻面布置、區域標記、圖文并茂的規則、活動材料的裝飾等,都顯示出幼兒美術潛在的課程作用。教師應與幼兒共同創設多元環境,使幼兒成為環境的創設者,在與人和環境的積極互動中主動學習。
四、實踐詩性智慧的幼兒美術教學,駛向藝術海洋的精彩彼岸
1.美術教學內容生活化,掌握藝術小帆之舵向
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教育要適合幼兒,就應站在幼兒角度思考,選擇幼兒樂于接受的、喜愛的、能引發其積極情感體驗的內容。因此,美術教學內容應來源于幼兒的生活,教師為幼兒創造體驗美、感受美、表達美的機會,使幼兒在藝術創作中體味現實生活的美好,揚“藝術生活”的小帆。
如結合三八婦女節的活動,開展小班美術活動“媽媽的項鏈”“媽媽的卷發”“漂亮媽媽”等,為媽媽添畫五官、為服裝設計花紋和色彩,用搓、揉、卷的方式制作項鏈和卷發,活動始終貫穿“愛”的情感。基于愛和觀察,幼兒敢于落筆,充分投入活動,學會了如何表達愛,體驗了活動的快樂。
2.美術教學方法多元化,揚起藝術涵養之風帆
陶行知倡導“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方法,他認為教與學都是生活實踐的需要,都必須以“做”為中心。幼兒在探索中,運用已有經驗進行二次或多次創造,在教師的鼓勵和啟發下,再進行鞏固和強化,“行”過而“知”,“知”而又“行”,便形成了創造—學習—再發揮的模式,大大提高參與性、積極性,豐富想象力和創造力。
3.美術教學實踐自由化,推動藝術創意之涌動
(1)審美引發幼兒與作品的詩性共鳴,為美術創作活動打開“基礎之門”。陶行知一貫重視美育的作用,主張以審美的精神塑造人,使教育成為美化人生的東西。“美”讓人生充滿幸福和快樂,幼兒有時能比成人更準確、更強烈地感受形式美,我們應引導幼兒以欣賞的眼光面對世界。如欣賞以幼兒生活為題材的年畫、圖片、動畫片等,從表現的形象、主題、作品類別以及造型手法等入手,激發幼兒繪畫的興趣和愿望。幼兒通過與中外經典美術作品的對話,感受形式美,加深對作品蘊含的真理的理解,不斷從作品表層走向深層,豐富生活經驗,涵養詩性智慧。
(2)美術創作活動開啟幼兒先天的形式感,賦予幼兒藝術以生命力。質樸的詩性智慧使幼兒的作品顯現出獨有的個性和魅力。幼兒伴隨無知與好奇天性的詩意世界,展開想象的翅膀,為美術創作提供不竭的動力。“藝術家都在竭力模仿孩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我們要引領幼兒敞開心扉,去發現、感受、想象、體驗生活,積累感性經驗作為創作的基礎。教師不必過多要求色彩的協調和形象的寫實,而要重視他們自由表達情緒情感,讓美術創作喚起藝術的生命力。
愛美是人類的天性,愛畫是幼兒的共性,美術教育是讓幼兒學會獨立觀察、感覺、組合和表達的方法,讓美術成為幼兒獲得歡樂和愉快體驗的途徑,成為他們的需要,還幼兒們自由,讓他們在追尋詩性智慧的藝術道路上揮灑純真、質樸的童趣!
參考文獻:
[1]易曉明.尋找失落的藝術精神——兒童藝術教育的人文化建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意)維柯.新科學[M].朱光潛,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