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云
眾所周知,有一定規模的幼兒園都是將同一年齡段的幼兒編入一個班,而角色游戲的組織也就多是以這樣的同齡班來開展。這樣,同班的幼兒由于年齡相當,各方面發展水平差距也不大,教師組織游戲比較容易。但是,我們發現仍存在許多問題,如小班幼兒由于年齡小、社會經驗不足、交往能力差,所以在游戲中教師往往成了游戲的領導者,像導演一樣指揮著幼兒演角色,幼兒成不了游戲的主體;而中大班又由于游戲角色的分配問題,多數幼兒無機會充當領導者、組織者,以至于許多好的品質和一些才能難于形成,如謙讓、關心、責任等。如何解決這些矛盾呢?我們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開展“大帶小”角色游戲來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我們嘗試了如下做法:
一、創設角色游戲環境,方便幼兒開展角色游戲
《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指出:“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為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和條件?!蔽覀冊诨顒邮依锓謩e布置六個游戲區:超市、娃娃家、發廊、醫院、銀行、餐廳,另還有兩個自創游戲區。在各個區里的柜、桌的旁邊有許多標識圖,里面有我們為幼兒提供的大量的半成品游戲材料和一些美觀的成品玩具。美觀的成品玩具按標識圖陳列在幼兒看得見、拿得到的玩具架上,而許多半成品材料則按標識圖被分類放入柜里、抽屜里。在每個游戲區里還放有一些固定角色的胸卡標識。這些標識既能幫助幼兒協商分配角色,又能限制入區的人數,避免人數過多導致擁擠現象,還能起到幫助幼兒在游戲中互以角色稱呼等作用。
二、靈活有序地引導幼兒開展“大帶小”的角色游戲活動
由于以“大帶小”是兩個班甚至多個班在一起的共同活動,如果相互間協調不好,會變成以大為主,小幼兒走過場,只是做做客人而已。如何發揮大班和小班幼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呢?這就離不開教師靈活有序的引導了。
首先,運用“大”和“小”結對子的方法來建立“一家人”式的感情。據我們觀察發現,自成一體的班級如果不充分地混合起來,形成有感情的新群體,那么在玩角色游戲時,交往的范圍和各主題游戲之間的聯系就有分割的現象,特別是小班幼兒在這樣的情況下只會跟著教師轉入各個區走過場,幾乎沒有交往的語言產生。因此,讓幼兒形成有感情的新群體成為我們開展“大帶小”游戲的第一步。我們是這樣做的:先要求大幼兒以一對一的方式主動找小幼兒組成“家庭”并進行以“家庭”角色來稱呼、問好、交談等活動,再讓他們以一家人的方式手拉著手去參觀充滿游戲氛圍的每個游戲區,由大幼兒向小幼兒介紹各個區的物品擺放和游戲玩法等。另外,我們平時也積極為幼兒提供交流感情的機會,如大幼兒帶小幼兒去散步;午睡后幫小幼兒穿衣、整理床鋪等。
其次,以“一家人”對子式雙雙入區開展社會性角色游戲。大小幼兒形成較固定的“一家人”對子后,大幼兒征求小幼兒的意愿后,帶著小幼兒進入要開展主題的游戲區里去,和其他對子的幼兒商量該區開展什么游戲、怎樣布置環境、準備什么材料、誰扮什么角色、誰做什么工作等。各幼兒分別帶上自己相應的角色標識,以便互以角色來稱呼。
再次,大幼兒負責指導和幫助小幼兒開展游戲。我們在幼兒色游戲中要以支持者和參與者的身份融入到游戲的各個區中,以同伴關系引導幼兒不斷拓展游戲,不斷創新各類材料的新玩法等,在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的同時,協調好幼兒之間的關系,引導好大幼兒擔任指導和幫助小幼兒開展游戲,培養大幼兒的責任感。
最后,我們圍繞創造性來對游戲進行共同評價。在游戲結束時的評價中,大小幼兒互道“再見”后就分年齡班圍在自己班教師身旁對游戲進行評價。角色游戲是幼兒按照自己的意愿創造性地反映生活的創造性游戲,故我們把游戲評價圍繞“創造性”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由幼兒找好朋友或教師進行交談或自評和互評;第二部分由教師作“情感式”評價和“創造式”評價。
三、取得的成效
經過一個學期的嘗試,我們發現每個幼兒都在各自水平上得到明顯發展。這種形式的角色游戲不但有以前單班幼兒游戲的效果,如能促進幼兒交往能力的發展、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培養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幼兒感知覺的發展、思維能力和創造力的發展,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等等。更重要的是,它還能促進幼兒社會性方面的發展。
1.給了大幼兒施展領導才能的機會,促進大幼兒自我意識的發展
自我意識是特殊的認識過程,是個體對自己的認識過程。在“大帶小”角色游戲中,大幼兒可以對小幼兒發號施令,可以給小幼兒安排任務并檢查任務。在小幼兒面前,大幼兒充滿自信,從所指揮的小幼兒對他們的服從、對他們的崇拜中獲得自信心,獲得成就感。他們為了在小幼兒面前保持良好形象,會對自己的言行進行自我控制,鍛煉自己的意志力,這樣,就加速了大幼兒個體社會化的發展,促進了大幼兒自我意識的提高。
2.使大幼兒學會了關心和謙讓,促進大幼兒良好情緒情感的形成
由于有了“一家人”的情感,大幼兒在角色游戲中會積極主動地關心自己帶入的小幼兒。在與他人交談中也會常提到“讓我的小寶寶做XX”“給我的小寶寶吧”等。大幼兒在游戲中還會時不時地問自己的“小寶寶”需要什么,想怎么樣,有時還會模仿成人的樣子彎著腰或蹲在地上與小幼兒交談,充分體現出一種對“小寶寶”的關心、呵護之情。在游戲中,大幼兒謙讓小幼兒,并努力控制著自己的不良情緒,盡力表現一些良好情感,這樣久而久之大幼兒良好的情緒情感就形成了。
3.幫助小幼兒積累豐富的游戲經驗,加快小幼兒的個體社會化
社會化是個體從自然人轉為符合社會要求的合格社會成員的過程。剛入園的新生,從許多方面來講還是個“自然意義上的人”。在“大帶小”的角色游戲中,由于有大幼兒帶著他們參與到各個不同的主題游戲中,或擔任其中的社會角色進行著為人服務的工作,或扮演著被人服務的角色,小幼兒在不同的角色中感受著不同的主題游戲內容、角色要求、任務等。小幼兒以身邊的大幼兒為自己模仿的對象,很快就獲得了豐富的游戲經驗;在積極的交往中,還知道了一些社會規范,并初步學會了如何處理人際關系,成為一個能與他人友好相處的社會化的人。
4.促進了小幼兒認識能力的提高
在“大帶小”的角色游戲中,小幼兒能很快在大幼兒的指導下獲得對社會各行業的認識,對各類物品、游戲材料的認識并學會使用;學會按標識將各類物品分類、收拾擺放;學會如何假借廢舊材料解決游戲道具短缺的問題;學會扮演各角色的技能;等等,從而大大提高了認識能力。
在實踐工作中,我們深刻認識到:開展“大帶小”角色游戲對幼兒社會性發展有很大好處,但還存在許多問題有待我們繼續探索與研究。
參考文獻:
[1]錢 琳.開展“大帶小”混齡角色游戲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J].知識文庫,2016(1):90.
[2]林春紅.開展角色游戲 促進農村幼兒的社會性發展[J].幼兒教育,1994(10):22-23.
[3]孟凡菊.開展角色游戲活動 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J].好家長,2016(3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