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洪銘
一年之計在于春,而對于農業來講,春天的意義就更加非同一般,因為春天孕育著的是蓬勃的希望。2月4日,中國農歷立春,黨中央、國務院公布了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即《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
從上世紀80至90年代5個中央“一號文件”的發布,到新世紀以來,黨中央連續發布15個中央“一號文件”,加起來一共有20個中央“一號文件”發布。對此,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韓俊日前指出,黨中央新世紀以來連續15年發布中央“一號文件”都聚焦“三農”,彰顯了“三農”問題在中國現代化進程當中“重中之重”的地位,彰顯了黨中央解決“三農”問題的堅強決心。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三農”思想,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定方向、定思路、定任務、定政策,是謀劃新時代鄉村振興的頂層設計,為億萬農民送來了政策春風。這為接下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確定了清晰的路線圖。
歷史上,中國有引以為傲的農業文明史,中華民族以農業文明為世界文明的歷史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作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解決十多億人吃飯的問題,恐怕依然是這個國家最為要緊的事情,因此這也從客觀上決定了現在和未來的中國,也必須要特別重視農業的進步,特別關注農村的發展,特別關心農民生產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農村的穩定和發展,關乎著我國的國運民生。但一段時間以來,社會上卻出現了農業受重視程度不夠、農民遭受輕視的現象。這很大程度上受一種嚴重的錯誤認知所導致,也從一個側面對我國的農村農業的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近年來,這種社會認知上的誤區得到了糾偏,“農村穩則天下安,農業興則基礎牢,農民富則國家盛”的思想觀念正在深入人心,正在成為舉國上下的共識。
涉農問題不僅是民生問題,同時也是不容忽視的國家戰略問題。歷史上,中國依靠農村的戰略縱深、農業的補給以及農民作為兵源補充,打敗了日本侵略者奪取了抗戰最后勝利,中華民族從此否極泰來,一步步走向復興。今天,農業的興衰,又成為我國邁向強大的關鍵所在,農業如果是短板,糧食儲備不足,我們的國家在世界上說話就沒有底氣;還有,類似糧食安全、飲食風險等問題不絕于耳的當下,如果沒有高水平的現代化農業和農業科技的強力支撐,不僅中國無法真正成為強國,就連中國人民吃飯甚至生命健康也都要受制于外人,這是存在很大風險的。
“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是振興鄉村的重要抓手。城市和鄉村、工業和農業的發展絕非割裂的,而是相輔相成的。改革開放四十年,農村的各種資源有力的支撐了城市和工業的建設。如今,城市和工業反哺農業農村的時機已經成熟。此前國家提出的新農村建設、特色小鎮建設等,將為城市中的企業提供新一輪的發展機遇,帶動出現嚴重“梗阻”現象的“大城市病”問題的有效解決,并為在當前世界經濟不景氣、外銷疲軟情況下實現工業去產能、供給側改革提供絕佳的出路和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