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杰川
2月4日,新華社受權發布了改革開放以來第20個、新世紀以來第15個指導“三農”工作的“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全面部署。
2月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聚焦農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等重點領域,梯次推動鄉村山水林田路房整體改善。
連日來,國家關于“鄉村振興”的新的政策陸續出臺。新的一年,“鄉村振興”出現新氣象——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從提升農業發展質量、推進鄉村綠色發展、繁榮興盛農村文化、構建鄉村治理新體系、提高農村民生保障水平、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強化鄉村振興制度性供給、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強化鄉村振興投入保障、堅持和完善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等方面,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全面部署。
文件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文件提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文件確定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
文件強調,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把實現鄉村振興作為全黨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動,做到認識統一、步調一致,在干部配備上優先考慮,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短板。
文件在五個方面作出政策部署:
——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全面建立職業農民制度,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
——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特別是扶持培養一批農業職業經理人、經紀人、鄉村工匠、文化能人和非遺傳承人等。
——發揮科技人才支撐作用,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到鄉村和企業掛職、兼職和離崗創新創業制度。
——吸引支持企業家、黨政干部、專家學者、醫生教師、規劃師、建筑師、律師、技能人才等,通過下鄉擔任志愿者、投資興業、包村包項目、行醫辦學、捐資捐物、法律服務等方式服務鄉村振興事業。
——創新鄉村人才培育引進使用機制,包括多種方式并舉的人力資源開發機制,城鄉、區域、校地之間人才培養合作與交流機制,以及城市醫生教師、科技文化人員等定期服務鄉村機制。
繼“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之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出臺。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事關廣大農民根本福祉。近年來,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但我國農村人居環境狀況還很不平衡,“臟亂差”問題在一些地區還比較突出。出臺這一方案,就是要整合各種資源,強化各項舉措,穩步有序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突出問題治理,讓農民群眾有更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為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打下堅實基礎。
從當前全國大部分農村地區看,人居環境矛盾最突出的就是垃圾污水帶來的環境污染和“臟亂差”問題。方案聚焦農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等重點領域,集中實施整治行動。其中,垃圾治理的主要任務是建立健全符合農村實際、方式多樣的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推進垃圾就地分類和資源化利用,著力解決農村垃圾亂扔亂放的問題;污水治理的主要任務是持續推進農村“廁所革命”,開展衛生廁所建設改造和糞污治理,普及不同水平的衛生廁所,因地制宜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著力解決農村污水橫流、水體黑臭等問題;村容村貌提升的主要任務是以通村組道路、入戶道路為重點,基本解決農村通行不便、道路泥濘的問題,同時推進公共空間和庭院環境整治,加強傳統村落民居和歷史文化名村名鎮保護。
由《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的出臺,聯想到最近兩年以來國務院和住建部等三部委分別發布的有關“特色小鎮”的政策——
2016年2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干意見》,全面部署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此后,國家有關部門開始大力推進相關工作。同年7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聯合發布《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中國將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閑旅游、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的特色小鎮”,并特別強調,要根據特色資源優勢和發展潛力,科學確定培育對象,彰顯當地特色傳統文化。特色小鎮作為連接城市和農村的樞紐,在承接城市功能疏解、服務“三農”和推進城鎮化建設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成為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載體。
特色小鎮“非鎮非區”,不是行政區劃單元上的一個鎮,也不是產業園區的一個區,而是按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結合自身特質,找準產業定位,科學進行規劃,挖掘產業特色、人文底蘊和生態稟賦,有明確產業定位、文化內涵、旅游特色和一定社區功能,形成“產、城、人、文”四位一體有機結合的重要功能平臺。
對于特色小鎮的分類,可以根據小鎮主導產業、地理位置、規模、資源、歷史、文化等進行分類。按產業分類,可分為旅游小鎮、工業小鎮、航空小鎮和港灣小鎮;按地理位置分類,可分為東部沿海小鎮和西部內陸小鎮;按歷史文化分類,可分為明清古鎮和新型小鎮;按民族風情分類,可分為傣族風情小鎮、壯族風情小鎮和彝族風情小鎮等。
2016年10月13日在杭州召開的中國特色小鎮建設經驗交流會上,住建部公布了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名單(共127個)。其中:北京市3個,天津市2個,河北省4個,山西省3個,內蒙古自治區3個,遼寧省4個,吉林省3個,黑龍江省3個,上海市3個,江蘇省7個,浙江省8個,安徽省5個,福建省5個,江西省4個,山東省7個,河南省4個,湖北省5個,湖南省5個,廣東省6個,廣西壯族自治區4個,海南省2個,重慶市4個,四川省7個,貴州省5個,云南省3個,西藏自治區2個,陜西省5個,甘肅省3個,青海省2個,寧夏回族自治區2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3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1個。
當前,特色小鎮已經成為一個“熱詞”。我國一批特色小鎮以產業“特而強”、功能“聚而合”、形態“小而美”、機制“新而活”的獨特優勢,成為實現創新創業者夢想、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培育經濟新動能、建設服務型政府的新平臺。作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抓手,我國特色小鎮建設初顯成效。盡管還處在起步階段,但小鎮視野廣、鎮小能量大,小空間承載大戰略,未來,星羅棋布的特色小鎮有望成為拉動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據住建部總經濟師趙暉介紹,第一批127個特色小鎮建設取得明顯成效,新增企業就業人口10萬人,平均每個小鎮新增工作崗位近800個,農民人均純收入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3,有效帶動了產業和農村發展。基礎設施方面,90%以上小鎮的自來水普及率高于90%,80%小鎮的生活垃圾處理率高于90%,基本達到縣城平均水平;公共服務方面,平均每個小鎮配有6個銀行或信用社網點、5個大型連鎖超市或商業中心、9個快遞網點以及15個文化活動場所或中心;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方面,85%的小鎮擁有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80%以上的小鎮定期舉辦民俗活動,70%以上的小鎮保留了獨具特色的民間技藝。
特色小鎮,特色創建。目前小鎮主要有三種創建模式,一是企業主體,政府服務,政府負責小鎮的定位、規劃、基礎設施和審批服務,引進民營企業建設特色小鎮。二是政企合作、聯動建設,政府做好大規劃,聯手大企業培育大產業。三是政府建設、市場招商,政府成立國資公司,根據產業定位面向全國招商。特色小鎮的發展中,政府重在搭建平臺、提供服務,市場主體發揮主要作用。
特色小鎮的產業為雙產業為主,即“特色產業+旅游產業”。泛旅游產業主要是“旅游+農業”、“旅游+鄉村”、“旅游+工業”、“旅游+健康”、“旅游+體育運動”、“旅游+科技”、“旅游+教育”等方面內容。
特色小鎮以特色產業引擎與旅游吸引核為中心,依托核心產業園區與休閑聚集區,形成產業延伸環、居住發展與社區配套網的綜合架構。截至目前,眾多知名企業都參與到了特色小鎮的建設中,從類別看,房地產開發商、產業龍頭企業,是兩股主要的力量。不同于過去的多元化轉型策略,建設特色小鎮正在成為內地房企轉型的新方向。碧桂園、華僑城、綠城等一批領先房企正在打造中國的“小鎮計劃”,探索用“造城計劃”尋找新的利益增長點。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講意義、定思路、定任務、定政策、提要求,堅持問題導向作出全面部署,是謀劃新時代鄉村振興的重要頂層設計。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5年來,糧食生產能力跨上新臺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邁出新步伐,農民收入持續增長,農村民生全面改善,6600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同時也應看到,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在農村最為突出,農產品階段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農村基礎設施和民生領域欠賬較多,農村環境和生態問題比較突出,農村基層黨建存在薄弱環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們黨“三農”工作一系列方針政策的繼承和發展,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才能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鄉村振興,是全面的振興,既要不斷夯實農村經濟發展這個基礎,也要推動農村文化、治理、民生、生態等在內的鄉村發展水平的整體性提升。落實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系統思維,謀全局、抓重點、善統籌、重實干,蹄疾步穩地實現各項目標任務。
如期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最大的潛力和后勁也在農村。讓我們以更大的決心和干勁腳踏實地、辛勤耕耘,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譜寫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