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興華 張弛
2016年10月,住建部公布了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名單,涉及31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127個特色小鎮。近日,記者從住建部獲悉,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特色小鎮建設的部署,按照《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保持和彰顯特色小鎮特色若干問題的通知》和《住房城鄉建設部辦公廳關于做好第二批全國特色小鎮推薦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各地擇優推薦的基礎上,經現場答辯、專家審查,擬將北京市懷柔區雁棲鎮等276個鎮認定為第二批全國特色小鎮。
一個國家的現代化建設離不開工業化和城鎮化,而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個地區差異很大,在城鎮化的過程中最忌諱搞一刀切。中國有4萬多個鄉鎮,目前由住建部公布的特色小鎮有403個,可以說是百里挑一,這些小鎮的先行先試,可以為大面積推廣城鎮化建設提供寶貴的經驗。中國目前有農村戶籍的實際人口約6億人,還在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已不足3億,從這個角度看新型城鎮化戰略,目前中國的城市數量真是太少了。據介紹,中國目前城市人口是7.7億,只有654個城市。其中,百萬人口以上的城市有160個,而20萬人口以下的小城市卻占比不到18%。中國4萬多個建制鄉鎮并不全部具備發展成為小城鎮的條件,因此,以農村縣城所在鄉鎮為基礎發展為小城鎮或小城市將成為中國農村地區城市化的主要方向。
關心特色小鎮的人注意看一下《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開發銀行關于開發性金融支持特色小(城)鎮建設促進脫貧攻堅的意見》這個文件,這里有兩點很重要,第一點:文件指出要“堅持因地制宜、穩妥推進。從各地實際出發,遵循客觀規律,加強統籌協調,科學規范引導特色小(城)鎮開發建設與脫貧攻堅有機結合,防止盲目建設、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第二點:文件指出要堅持規劃引領、金融支持。根據各地發展實際,精準定位、規劃先行,科學布局特色小(城)鎮生產、生活、生態空間。通過配套系統性融資規劃,合理配置金融資源,為特色小(城)鎮建設提供金融支持,著力增強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推動區域持續健康發展。”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城鄉建設部四部委印發了一個文件:《關于規范推進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的若干意見》。意見中提到,不能把特色小鎮當成筐,什么都往里裝,不能盲目把產業園區、旅游景區、體育基地、美麗鄉村、田園綜合體以及行政建制鎮戴上特色小鎮“帽子”。各地區應循序漸進發展“市郊鎮“,“市中鎮”,“園中鎮”,“鎮中鎮”等不同類型特色的小鎮。各地區要注重引入央企、國企和大中型民企等作為特色小鎮主要投資運營商,盡可能避免政府舉債建設進而加重債務包袱。各地區要綜合考慮特色小鎮和小城鎮吸納就業和常住人口規模,從嚴控制房地產開發。
這兩個文件從融資和建設方面講清了特色小鎮建設的必要條件和具體做法。據統計,第一批特色小鎮中部分小鎮的平均投資額達到了65億元,按照住建部規劃,到2020年,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的小鎮,那么到時候總投資將遠超萬億。根據各地方政府出臺的特色小鎮建設規劃,到2020年特色小鎮總計建設1900個左右,按照省份、經濟條件等具體細拆,總投資至少4.8萬億元。如此巨額投資究竟如何創造收益,盈利的點究竟在哪些地方呢?
搞特色小鎮,一定要杜絕政府舉債現象。從比較成功的特色小鎮的經驗來看,主要有這么幾種盈利模式:一是工程收益,主要是指土地整理和公共基礎設施的工程建設收益。公共基礎設施包括公共道路、供電廠、供排水廠、供熱網絡、通訊設施;學校、醫院、公園、廣場、文化體育設施、綜合服務區、游客接待中心等。二是土地升值,特色小鎮的發展成熟必將帶來周邊土地的溢價,政府通過土地財政可以獲得大量收入。三是房產收益,主要指二級開發,即企業通過地產銷售和自持物業經營獲利。包括工業地產租售、居住地產租售、商業地產租售、休閑地產租售。四是旅游收益,主要是指泛旅游現金流回報,旅游產品體驗性附加價值收益。即以景區模式運營,除門票收入外,住宿、餐飲、購物等業態收入也是主要盈利來源,其操作的關鍵在于是否有專業景區運營能力。五是特色產業收益,包括科教文衛等產業事業導入及產業園、孵化園等產業本身開發;旅游產業項目開發,包括旅游吸引項目(如主題公園)、休閑消費聚集項目(如休閑商街)、夜間休閑聚集項目(如水秀表演等);通過項目的運營獲得收益。六是城鎮建設盈利,主要指依托具有地方特色的主題功能拓展經營形成相關盈利,圍繞主題功能,聯動旅游體驗,形成食、住、行、游、購、娛、康、教等多元業態的消費盈利,該類模式的關鍵在于如何發掘和尋找具有地域特色的主題功能,專業運營,拓展盈利鏈條。特色小鎮要開發城市服務、公共交通服務、社會服務等;城市智能化管理;城市配套;銀行、學校、醫院等。
世界城鎮化發軔于18世紀中葉英國的工業革命,由此不斷推動人類社會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由農村時代向城市時代轉變。由于歷史文化傳統、經濟社會條件、政治體制差異等原因,世界各國發展出不同的城鎮化模式。那么,我們可以從發達國家的城鎮化過程中學習什么呢?
20世紀初期,美國開始工業化,而美國內戰之后,工業化則步入成熟階段。在從內戰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不到50年時間內,它從一個農村化的共和國變成了城市化的國家。美國各級政府長期對城市化奉行自由放任的政策,主要借助市場促進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在城市的集聚與配置,并由此形成了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和五大湖區城市群。這個模式的優點是市場機制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對資源的配置較為高效,有利于打破區域間行政藩籬與人為的隔離封閉,加速城鎮化進程。
西歐國家則實行了政府引導型城鎮化模式。在發揮市場機制主導作用的同時,把政府規劃與調整放在重要位置,力求通過法律、行政和經濟手段,引導城鎮化健康發展。例如,英國通過設置綠帶限制內城擴張,在綠帶外圍設立了8個距市中心32-50公里的衛星城,較好遏制了大城市的無序蔓延;大力發展公共交通,70%的市民可以乘公交上下班,對進入城市中心區的車輛征收擁擠費,從規劃源頭減少出行距離和次數等。
日本的城鎮化堅持以“東京都圈”,“名古屋圈”,“大阪圈”三大都市圈為核心,形成以中心城市為依托、中小城市為網絡,小城鎮星羅棋布,大中城市發展與小城鎮建設相銜接的城市化體系。該模式的弊端是城市人口過于聚集而導致房地產價格飛漲。1955-1983年,日本三大都市圈土地價格上漲72倍,而同期消費者物價僅僅上漲5倍,導致泡沫經濟愈演愈烈,泡沫破滅后經濟長期低迷。日本的面積約37.8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2億,而住在東京的人口就達到了4000萬,在東京坐出租車,起步價730日元,每開出100米你就要付90日元,這就是大城市病。
拉美國家存在著過度城鎮化的問題。上世紀30至80年代是拉美國家城市化加速發展時期,總人口增長了1倍,而城市人口卻增長了4倍。1980年拉美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64%。據聯合國有關部門預計,2025年拉美城市人口將繼續上升至總人口的85%。該模式的優點是城市化推進迅速。歐洲城市人口比重從40%提高到60%,經過了50年;拉美國家僅用了25年,有效拉動了內需和經濟增長,創造了所謂“拉美經濟奇跡”。它的弊端是政府調控乏力,產業發展嚴重滯后于城鎮化。農村人口在短時間內以爆炸性速度流入城市,城市不具備吸納外來勞動力就業的能力,也無法為迅速增加的外來人口提供住房、醫療衛生、文化教育、交通運輸等基本服務。
我們應當從國家發展戰略的角度來看特色小鎮的建設,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靠的是3架馬車(出口,投資,消費),十八大以來確立的“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防風險”的政策,給國內市場的發展開辟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空間,國內市場經歷了平穩發展、規模不斷擴大的過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在2012年突破20萬億元之后,2015年又躍上30萬億元大關,消費品市場規模穩居世界第二位。消費品市場規模從10萬億元到20萬億元,用了4年的時間;而從20萬億元到30萬億元,只用了3年時間。2013-2015年年均增長12.0%,高于同期國內生產總值(GDP)名義增速3.8個百分點。國內市場消費需求強勁,購銷活躍,呈現出持續、穩定增長的態勢。
我國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和農村地區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以及依托于互聯網金融的移動支付和電子支付的快速發展,為城鄉居民特別是農村居民消費創造了更好的條件。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分,2013-2015年,城鎮消費品零售額年均增長11.7%,鄉村消費品零售額年均增長13.9%,鄉村消費品零售額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所占比重由2012年的13.2%提高到2015年的13.9%。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以及“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推進,不同區域之間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發展速度和結構發生較大變化,區域市場呈現出均衡、協調發展的良好態勢。2013-2015年,東、中、西部地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速分別為11.3%、12.5%和12.3%,中、西部地區分別比東部地區高1.2和1.0個百分點;2015年,中、西部地區零售額占全國比重分別為25.7%和18.4%,分別比2012年提高0.2和0.1個百分點。
2010年中國工業產值首次超過美國,2015年中國工業產值是美國+日本之和,2025年中國工業產值將超過整個歐洲+美國+日本工業產值之和,人均工業產值將會和西方發達國家幾乎不相上下。到2015年,中國的工業產值是3.5萬億美元,已經超過了美國+日本之和的2.97萬億美元。隨著中國特色小鎮建設的不斷發展,中國的經濟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上升期,祖國建設的又一個春天就要到來了。
(本文第一作者系國家發改委宏觀院社會所副所長,第二作者系重慶市政府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