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伴隨著改革開放,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成績斐然,以此帶動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息息相關的層面都產生了積極地變化,其中又以人的思想變化的最激烈,變得更加復雜多樣,而這其中也蘊藏著一些不和諧。馬克思對拜物現象的分析和批評,深刻地向我們揭示了資本拜物的演化進程,為我們客觀認識資本拜物這一社會現象,進一步切實加強當代中國意識形態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啟示。
關鍵詞:資本 拜物 價值危機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資本主義社會被“物”(商品、貨幣、資本)掩蓋起來的社會中人與人的真實關系,揭示了人被“異化”的真實生存狀態。馬克思對“拜物”的批判,是基于對商品的分析,進而揭示貨幣、資本的拜物的本質。
馬克思指出,商品本身及其完成才是貨幣,貨幣本身及其完成才是資本,資本關系不能降低到貨幣層面中解決,同樣,貨幣層面不能降低到商品管理上解決。
(一)商品拜物
馬克思指出:“在宗教世界的幻境中,人腦的產物表現為賦有生命的、彼此發生關系并同人發生關系的獨立存在的東西。同樣,在商品世界里,人生產的產物也是如此。這就是拜物:勞動產品一旦作為商品來生產,就必然帶上拜物性質,拜物同商品生產密不可分。”商品拜物的本質為,“人們本身勞動的社會性質由商品反映為勞動產品本身的物的性質,反映為這些物的天然的社會屬性,從而把生產者同總勞動的社會關系反映成存在于生產者之外的物與物之間的社會關系”。
(二)貨幣拜物
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并且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即是貨幣,貨幣是特殊的商品,是讓社會關系變得更加隱蔽。“一種商品成為貨幣,其他商品通過它來表現自己的價值。這些物,即金和銀,生來就是一切人類勞動的直接化身。貨幣的魔術由此產生。”貨幣通過交換,從而滿足生產者的各種需要,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不斷提升。人對貨幣的依賴性逐漸加深,擁有貨幣就擁有“支配別人的活動或支配財富的權利”,擁有“社會權利和自己同社會的聯系”,反之,失去了貨幣就失去社會關系。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擴大發展,交換范圍的不斷擴大,人對物越來越依賴,引起了政治、經濟、文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等全面物化,最終出現了異化的普遍化。拜物隨著勞動力成為商品發展至最高形態——資本拜物。
(三)資本拜物
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提出“三位一體”公式:資本——利潤、土地——地租、勞動——工資。馬克思對此謬論進行了尖銳地反對,明確指出這個說法掩蓋了本質:價值創造源泉。“三位一體”謬論中,“神秘化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物化了社會關系,物質生產關系和它的歷史社會規定性直接融合在一起的現象已經完成:這是一個著了魔的、顛倒的、倒立著的世界。由此可見,資本拜物的本質:將價值增值視為資本自有的魔力。”因此,馬克思指出生產力高度發展、社會產品極大豐富是資本拜物消亡的前提和基礎。在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揭開物物關系幻象的面紗,充分展現人與人之間的真實關系,在這里人將獲得解放,獲得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最近一項網絡在線調查,在關于“中國人目前的道德現狀”問題投票中,總投票人數為2506 人,認為很好的為0.80%,認為正常的為6.74%,認為異常的為21.79%,認為很糟糕的為70.67%。
(一)拜物現象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蓬勃發展,人們從吃不飽穿不暖到解決溫飽,到現在正在全面邁進小康社會。物質生活豐富多樣,而經濟發展的急速也讓文化建設發展顯得比較慢。
1.拜物是伴隨市場經濟出現的一種社會現象
我國的現階段,商品與商品生產依然廣泛存在,勞動產品采取商品形式進行交換,因此,商品拜物依然會出現。同樣,貨幣作為固定的一般等價物,在商品交換中不可或缺,貨幣支配人的幻象持續存在,貨幣拜物的不可避免地存在。
2.拜物的本質是商品、貨幣、資本的物役性在觀念上的表現
物質財富的增長使人們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更加地被自己生產的商品,尤其是商品背后的地位、名望、身份等社會關系深深地控制和奴役。一切都是“向錢看,向厚賺”,被貨幣,尤其是被貨幣帶來的榮耀、光環緊緊抓住。要建設社會主義的特色現在花,資本必須受到重視,在重視中發揮資本的作用,以發展社會生產力,資本的使用必要性根本原因是建設過程中的發展需求組,即行政權力賦予資本巨大的權力來侵蝕勞動的應有的價值。因此,資本的拜物的威力更是巨大。
(二)拜物現象的根源和本質
馬克思指出,“在社會公有的生產中,貨幣資本不再存在。”。但是單純地否定資本并不是現階段能完成的事,這也是社會主義國家建設中的難題。
中國的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相應的時間已經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果正確對待資本并發揮其正當的作用作出了實際可靠的回應。主要就是我國正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定并正確的前行著,現階段的任務即為堅持國家公有制為主導地位,運用資本的擴張力來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創造物質條件,為實現現代化奠定基礎。同時,發揮資本的積極作用難以避免資本拜物的侵襲。
當今處于全球化時代,馬克思對拜物的深入分析及深刻批判對社會的正統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一)馬克思對拜物的批判為當代中國經濟倫理提供價值導向
追求利潤最大化,實現資本的保值增殖是現階段各經濟主體從事經濟活動的主要目的。在此過程中,資本拜物現象必然產生,從而沖擊人們的理想信念與道德觀念。拜物批判理論是一種價值標準,進而為我們探索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人性的選擇,擺脫經濟人的狹隘個人視野,劃清經濟倫理的兩種界限。
(二)以人為本為指導思想,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馬克思指出資本拜物會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最終消亡,在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中,個人將實現自由而全面地發展。同時,馬克思的分析也明確了資本拜物可以徹底被消除:資本拜物——以人為本——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現階段,我們要堅持以人為本,努力實現以人為本的觀念變革。讓人不再被資本奴役,超越資本的強制邏輯。讓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擺脫抽象、虛幻的統治,從抽象、虛幻觀念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實現有著豐富感性的人的回歸。
(三)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我們利用資本,使用資本的力量,但是也要將資本用法律限制住,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去包容。在各種價值觀并存、價值危機日益凸顯的情況下,在意識形態領域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同時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客觀認識當前意識形態領域存在的問題,尤其是資本拜物存在的本質,進而科學探索消滅資本拜物的現實路徑,使人們擺脫“拜物”,實現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一方面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積累社會物質財富,為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奠定基礎。另一方面,加強主流意識形態建設,大力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導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推動社會全方位和諧、有序地發展。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冒大衛.從貨幣到資本——《1857-1858 年經濟學手稿》“資本拜物教”概念的預演[J].云夢學刊,2011,(02).
[7]朱斌.馬克思對資本拜物的批判及其當代價值[J].齊魯學刊,2011,(01).
[8]李燁.《資本論》的歷史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9.
[9]唐正東.馬克思拜物批判理論的辯證特性及其當代啟示[J].哲學研究,2010,(07).
[10]盧有志.當代中國社會的道德信仰危機與原因分析[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02).
[11]陳海博,李偉.馬克思對資本拜物的批判研究[J].青年文學家,2012,(03).
[12]姚新立.基于《資本論》的馬克思歷史觀探析[D],蘇州大學,2010.
(作者簡介:李珍珍,碩士研究生,鄭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