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竹
摘要:十九大報告提出了“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的重大課題,不僅需要深刻分析和把握我國質量發展的現狀,更需要深刻分析經濟發展質量不平衡、補充分的階段性特征,通過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解決好“不平衡不發展”這個主要矛盾。
關鍵詞:質量發展現狀 經濟發展質量變革 不平衡 不充分
質量發展,有廣義和狹義兩種解讀。狹義的質量發展,是指產品質量、服務質量、工程質量等實體方面的質量;廣義的質量發展,則是指覆蓋經濟和社會發展各個方面的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劣程度。本文對質量發展狀況的分析,是建立在狹義質量與廣義質量結合基礎上的質量狀況。
(一)經濟運行質量明顯提升與經濟運行質量不高的問題同時存在。主要體現在新興產業和新產品持續增長,利潤增加。今年以來,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4%,新產品產量平均增長16.1%,規模以上企業利潤同比增長21.6%,主營業務收入利潤比去年同期提高0.45%,單位GDP能耗下降3.8%。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在能耗指標、投入產出比等方面仍有很大的差距。根據2013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對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上30個發達國家的評估結果,我國能耗指標平均比發達國家高出20%,表明我國經濟增長質量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二)產品質量不斷提高與區域性產品質量問題突出廣泛存在。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近70年的發展,我國產品質量水平不斷提高,“中國制造”助推我國成為世界第一貿易大國。這從一個側面已經說明,我國企業生產的產品不僅具有價格優勢,而且質量水平已經得到全球消費者的廣泛認可。據國家質檢總局統計,2016年,10類重點消費品總體合格率提升5.2個百分點,達到90.3%。但是,區域性產品質量問題仍然十分突出,今年初發生的西安地鐵事件,突出反映了我國企業在產品質量方面存在的問題。
黨的十九大指出:新時代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質量作為“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內容,在不平衡、不充分方面表現出來的主要特征是:
(一)質量獲得感不強。“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不僅包括就業、收入、養老等宏觀經濟運行的質量方面,也包括消費的產品能夠滿足不同階層的個性化需求等方面;不僅包括對宏觀與微觀質量需求方面,也包括對質量的實際感受方面。在新的時代,只有讓人民群眾享受到質量紅利,才是實實在在的質量,才能從根本上引導整個社會關注質量、重視質量。
(二)生產體系滯后。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產品的多樣化、個性化消費成為時代特征。我們早已經過了“生產什么消費什么”的時代,今后再也不是生產企業主導消費,而是不同層次的消費群體決定消費的時代。“看消費者臉色”生產和消費,將成為今后社會生產的主流。海爾等企業推行的“訂單式”生產,已經在這方面走在前列。
(三)服務領域的質量水平普遍不高。我國服務業創造的GDP已經占到全國GDP的一半以上,成為我國產業結構優化的一大標志。但是發生在旅游、交通、公共服務等領域的質量問題屢見不鮮,尤其是公共服務領域的服務質量,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對政府服務的認可程度。在新時代,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大力提升服務領域的整體質量水平。
(四)社會信譽普遍不足。當今時代,追求信譽與信譽不足同時存在。一方面人民群眾消費習慣已經轉向以信譽評價企業,信譽好的企業更加容易獲得消費者的青睞。另一方面,由于一些廠家、商家不講信譽,導致“傍名牌”、“假冒偽劣”等現象屢打不絕,不僅造成資源浪費,而且直接導致我國產品信譽下降。近年來興起的“海淘”現象,足以說明國內消費者對我國產品質量缺乏信心,兩者之間的“鴻溝”需要在推動經濟發展質量中得到解決。
“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是今后我國經濟發展的一項重大任務,解決質量方面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有賴于大力提高質量整體水平。
(一)提高供給質量水平。主要出路就是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不僅大力發展高新技術、戰略性新興產業,也要優化提升傳統優勢產業。什么是高端產品?不僅是利用高新技術生產出來的產品,也包括傳統產業依靠技術改造和工藝提升生產出來的產品。我國消費市場的廣闊性與消費群體的多元性,決定了企業生產的產品,不僅要滿足高端消費群體,更要滿足低端群體;不僅要滿足個性化需求,更要滿足普通大眾日常需求。只有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為導向,才能真正優化和提高供給質量水平,也才能為經濟發展質量的提高打下堅實基礎。
(二)大力提高社會信譽水平。社會信譽不僅是一個道德問題,更是目前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我們不能一味指責企業不講信譽,更應該重視政府的信譽問題。提高社會信譽,政府要帶好頭,只有政府把信譽放在第一位,才能向社會釋放一個強烈的信號。政府的示范作用是其他組織和機構做不到的,政府要牽頭構建包括行政許可、政府資助和招投標、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科研管理、干部任用等多方面在內的信用審核機制,逐步實現信用信息在行政管理、社會管理中的廣泛應用。
(三)著力提高群眾的質量獲得感。只有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質量獲得感,才會不斷感受到“美好生活”,才能更好激發群眾追求質量的熱情,反過來推動我國質量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物價指數(CPI)、反映空氣質量的PM2.5等指標已經有切實的感受,包括產品質量、服務質量、工程質量、生態質量在內的質量也應當如此,通過定期發布質量指數,增強人民群眾對質量提升的切實感受,增強群眾的質量獲得感。
[1]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M].人民出版社,2017.
[2]白景明.砥礪奮進的五年 中國經濟發展成就輝煌[N].經濟日報,2017-9-26.
[3]國家質檢總局.質量發展十三五規劃[N].中國質量新聞網,2015-3-28.
(作者單位:遼寧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