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然一
一周的時間讀完了吳曉波的《大敗局2》,本書介紹了2000年到2007年之間的發生在中國商界的中國創業史上失敗包括健力寶、科龍、德隆、中科創業、華晨、三九等九大企業失敗案例,吳曉波先生將這些企業失敗的原因歸結為三大方面:政商博弈、創業“原罪”的困擾及職業精神的缺失。通讀本書并結合我自身的經驗,我對這些失敗案例最深的感觸有四個方面,第一是關于節制的思想;第二是政商關系,第三是關于職業道德的反思,第四也是很多企業家正在困擾著的并且筆者將要思考的一個問題,一個優秀企業家的目標到底是什么。
在托普、順馳等案例中都可以看到,企業家冒險突進是不符合企業正常生長的邏輯的,而且也無法保證在現金流和團隊及運營能力方面的常規運作。如果孫宏斌僅僅滿足于在天津當地產大亨,戴國芳不去長江邊建造大鋼廠,宋如華只專心去經營一個軟件園,如果顧雛軍買進科龍后不再從事其他收購活動,唐萬新只關注他的“三駕馬車”,那么或許這些敗局都不會發生。但這樣的假設是不成立的,因為他們生活在一個生長迅速的商業世紀,這個時代是一個極具誘惑力的時代,它給予了那些身處其中的人們太多的想象空間,它讓每一個人都夢想著自己在一夜之間能成為一個閃閃發光的超越平凡的人。
對成功與財富的極度無節制的渴求似乎一直蔓延在各個灰色的歷史背后。在過去20幾年的中國商界,眾多白手起家的企業家好像從來不肯放走任何一個崛起的機會,但同樣也縱容出一代不知節制的財富群體,他們精于利益卻不計后果,得理之處絕對不會輕易饒人,勇于背水一搏而不肯稍留退路。“破釜沉舟”,“臥薪嘗膽”,這些成語反映出的血腥和決然構成了這代人的生命基因。經濟學家趙曉評論德隆事件時說到:“德隆的倒下,是德隆的悲哀,也是渴求極速發展的中國民營企業的集體悲哀。”
作者總結了三種政商博弈的景象:一是產權明晰化過程中的政商破裂,而是宏觀調控中的利益分野,三是地方競爭格局中的犧牲者。
從健力寶的例子中清楚地看到政商之間的產權問題成為矛盾的導火索。在該例中,李經緯和三水政府都有做的不恰當的地方。首先三水政府采取的都是“寧與外客,不予家人”的策略。先天性不信任創業團隊成為了危機的導火索。而李經緯也從未與三水政府對這種“不信任”進行坦誠的交流,而是采取一種“心照不宣”的對抗策略,就使政府與經營層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最終影響到了雙方所有的決定和舉措。
顯然,三水政府在策略的選擇上缺乏經驗,沒有及時和經營層進行溝通。但作為企業創始人的李經緯也不屑于主動與政府進行協商。原因也無非是二者之間有利益沖突。三水政府害怕健力寶企業不屬于自己后不會再有豐厚的利潤,而李經緯想的是如何讓企業做大做強。在當時商業化初發展的時間,要讓一個企業適應這種趨勢,勢必先要對其進行市場化清理改造。但是三水政府緊緊抓住產權不松手,又沒有給李經緯足夠的經營自主權,矛盾自然會激化。
捷克小說家米蘭昆德拉曾經寫過“事情總比你想象得要復雜”。《大敗局二》一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中科創業的“神話”。明明是一場騙局,為什么有那么多金融精英依舊參與其中,在利益當頭人真的會不顧法律的監管而做出一些危險的事情。
在全社會關于職業道德的大討論中,中科創業只是其中一個典型代表,很多年前的“三鹿奶粉”事件,讓社會大眾看到了企業見利忘義的丑惡嘴臉,看到了明知故犯的“聰明”。至今為止,有多少曝光的或者還深深隱藏著的企業,他們只追求個人利潤,完全不顧及社會大眾的生命健康安全。這種可恥的行徑不但有可能會重創一個行業,更會重創我們辛苦建立起來的民族品牌和社會誠信機制。
一個以高度文明為主的現代經濟社會,不可能讓企業道德的失守,不可能讓見利忘義的行為存在。隨著我們國家法制化、制度化進程的加速,對行業制度的規范,具備了剛性的約束和量刑的依據。隨著媒體自由度、獨立性、公信力的增強,加之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普遍應用,違規企業必將會受到致命的打擊,從而無法在社會生存。
我始終覺得,一個優秀的企業家必須是一個優秀的思想家,一個優秀的執行者,一個優秀的實踐者。馬云說,“我們不想做商人,我們只想做一個企業,做一個企業家,因為在我看來,生意人、商人和企業家是有區別的,生意人以錢為本,一切為了賺錢,商人有所為,而有所不為。在企業家來看是影響社會,創造財富,為社會創造價值,影響這個社會。賺錢是一個企業家的基本技能,而不是你的所有技能。”這是一位中國企業家一段宣言式的告白,代表中國企業家的自省與覺悟。
企業家是商業時代的主角,是社會經濟繁榮的締造者,他們兢兢業業推動企業創新和進步,創造社會價值,承擔社會責任。他們用企業家精神影響社會,用行動與貢獻實現社會理想,這正是具備了英雄人物在精神層面和價值層面的特征。
其實這個問題也是企業家給自己的一個定位,我始終堅信的是一個好的企業,必然是一個可以帶動社會進步的企業,一個可以為社會實實在在創造產值的企業。
在讀《大敗局2》時,盡管講訴的都是一些失敗的企業案例,但我還是感到心情澎湃,無論是政商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還是企業家們令人驚嘆的求勝欲望,抑或一直處于敏感地帶的職業道德的討論,無論什么原因導致了這些失敗,他們都是一群偉大的實踐者,他們用這些經驗教訓,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時代所具有的悲哀和偉大。
(作者單位:山東省聊城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