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鳴
摘要:文化似水,流動的文化是活體文化,讓“劉三姐”成為柳州魚峰公園的一個文化符號,產生好的影響。文章還論述了如何提升柳州劉三姐文化品牌與柳州山歌的發展與傳承等問題。
關鍵詞:柳州 劉三姐文化 品牌提升
劉三姐文化品牌源遠流長。被世代奉為“歌仙”的劉三姐,是廣西自古流傳的民族楷模。劉三姐故事體系形成于50年代初期,通過傳說、舞臺、銀幕的傳播,劉三姐成為廣西乃至全國家喻戶曉的人物,發展至今已形成了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明顯的地域性、廣泛的群眾性、很強的包容性的劉三姐文化品牌。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在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更應加強研究劉三姐文化品牌,充分發揮其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一)堅持多元發展戰略,著力提升競爭力。劉三姐旅游文化品牌競爭力的提升,從戰略層面,必須堅持“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政府要加大扶持政策力度,建立健全相關支持和鼓勵旅游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主動協調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問題,不斷鼓勵和引導各方面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旅游產業,真正形成發展旅游業的整體合力,同時深挖劉三姐旅游文化品牌的內涵和外延,從根本上提升這一文化品牌的競爭力。
(二)堅持多方資源整合,打造品牌主陣地。魚峰公園有劉三姐成仙的塑像、對歌群雕塑、對歌坪、魚峰歌圩等等鮮明的文化產物,作為劉三姐文化定位的特色公園,要著力將其打造成提升柳州特色的劉三姐文化品牌主陣地。提升三姐文化首先要打好民歌牌,突出“劉三姐”,這是打造三姐文化的核心;其次是打造民族牌,突出少數民族風情,民間工藝色彩。另外還需要整合多方資源:一是整合黨委、政府資源。要將“三姐”民俗文化的發展納入柳州發展戰略,提升三姐文化的生命線。二是整合專業的運做資源。面對殘酷的專業化市場競爭,必須依靠專業團隊來運作“三姐”民俗文化。三是整合其他的資源。經濟上主動對接東盟、北部灣經濟區、民歌節等,推動“三姐”山歌文化。提升三姐文化需要打造幾個載體:一是打造“民歌”廣場。力爭成為全國、全區最具特色的,讓“在都市里面唱山歌”,構建和諧社會。二是打造藝術集市。力爭打成為全廣西、全國具有相當知名度的,在壯族“三月三”品牌基礎上,還要打造其他季節的藝術品牌,并且有相當規模的藝術團體,進行專業的運做;三是打造民歌圣地。利用世人對劉三姐的憧憬和向往,以歌聲為紐帶,以網絡為媒體,將三姐文化打造成民歌的經典廣場,使之成為最令人想往的,以歌會友的一個圣地。
劉三姐在柳州本土社會文化競爭中具有很大的潛在優勢,要最大限度發揮劉三姐文化品牌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需要對這個品牌不斷開發利用,擴大社會影響力,占領更廣闊市場。劉三姐文化的核心就是劉三姐傳說。劉三姐只有經過“文化物化”的過程才能產生經濟效益。劉三姐文化的物化過程中,有幾種形態頗為重要。一是山歌。山歌的內容隨時代的變遷而改變,但始終是劉三姐文化的核心內涵。二是歌圩。一種與劉三姐文化有關的人群組織形態,通過文化成為人群組織的凝聚力;三是自然景觀。即所謂人化了的自然,那些與劉三姐傳說有關的自然景觀被加上了文化附加值;四是生活用品。如繡球等與與劉三姐傳說有關的生活用品,滲透了文化內涵的物,其價值主要是文化而不是實用。從上述四種形態可知,劉三姐文化本身已經是文化形態,劉三姐品牌也已經成為經濟形態。但是其經濟價值還是必須依靠經營者的經營能力來挖掘和拓展。
(一)加大文化品牌宣傳力度。在城市化進程中,利用城市雕塑、公益廣告、樓宇街區、綠地廣場、道路橋梁等,大力弘揚劉三姐形象,并納入城市建設總體規劃一起推進。還要通過山歌歌圩、文藝演出、群文活動、學校教育、媒體傳播、網絡動漫等途徑大面積立體化地宣傳劉三姐文化。最終使得劉三姐存活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把劉三姐文化打造為世界性文化,營造良好的劉三姐文化氛圍。
(二)加大推陳出新和“雙贏”力度。要把“劉三姐”民俗文化放在新的環境里研究,不斷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相結合,開發出新的文化。以吸引當代年輕人的傳承做為發展的重點。魚峰公園要在免費開放基礎上,立足新背景考慮公園“劉三姐”民俗文化的發展。一是要濃墨重彩,集中精力打造“劉三姐”文化,充實文化內涵;二是要堅持不懈開展系列打造“劉三姐”的各項文化活動,只要堅持就會有成果;三是要有創新,打造“劉三姐”文化從內容到形式上都要加入現代元素;第四要在文化產業上多做文章,充分利用場地,以“三月三”為背景,搞廣場文化,走企業化道路,聯合各界文化人共同搞好民俗活動的開展,在群眾滿意的前提下和有經營實力的企業聯手,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兩手抓,兩手硬,創造文化和企業的雙贏。
(三)加大山歌傳承與發展力度。劉三姐文化強大的生命力正是來源于歌謠利于傳唱,因此,要將魚峰公園打造成柳州特色的“魚峰歌圩”。民族民間藝術研究專家鐘敬文的論斷—“劉三姐乃歌圩風俗之女兒”,得到了大家一致贊同。“劉三姐”文化就是以歌會友,魚峰公園吸引除了柳州、廣西以外的全國甚至全世界各地的友人到來,要通過傳統文化和旅游文化的結合,將“魚峰歌圩”打造成為歌友的“盛地”,成為令人向往的地方。魚峰公園還要立足自身獨特優勢,不斷將“劉三姐”山歌品牌做大做強,打造成為民歌經典廣場和民俗文化藝術中心。對于劉三姐山歌文化的傳承,一是搜集整理原生態的歌謠文化。民間文化是一種寶貴的活態文化,要通過深入民間完整地真實地保護、搶救和挖掘出這些寶藏,已經搜集整理到的寶貴資料要盡快出版,以便保存和傳揚;二是加強對傳承者的培養。有些學者建議編寫成中小學教材,進入課堂,使民間文化上升到主流文化中去。三是建議為山歌文化提供硬件建設。
文化是軟的,但其影響力又是硬的。文化似水,流動的文化是活體文化,要讓“劉三姐”成為柳州魚峰公園的一個重要文化符號,做到似水流動,產生好的影響。立足魚峰山,放眼全柳州,排除一切干擾,理直氣壯的打造“劉三姐”品牌,為柳州民族文化添磚加瓦。
[1]鐘敬文.鐘敬文民間文學論集[M].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
[2]潘琦.劉三姐文化品牌研究[M].廣西人民出版社,2002.
[3]謝萍.《劉三姐》魅力歷久不衰的原因探究[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2).
[4]覃麗菊.劉三姐傳說與廣西旅游[D].廣西民族學院,2007.
(作者單位:柳州市魚峰公園管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