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經(jīng)常會有一些意外的“生成”,這些“生成”常常會給我們教師帶來一些體會與思考,促進我們的教育教學成長。本文以蘇教版小學數(shù)學三年級上冊《認識周長》以及《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這兩課教學中的部分問題為例,談一談周長教學中的特別“生成”給我?guī)淼囊恍?shù)學思考。
關(guān)鍵詞:周長教學;特別生成;數(shù)學思考
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經(jīng)常會有一些意外的“生成”,下面以蘇教版小學數(shù)學三年級上冊《認識周長》以及《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這兩課教學中的部分問題為例,談一談這些“生成”給我?guī)淼囊恍w會與思考。
特別生成1
問題:下邊圖形的周長各是多少厘米?
方法1:1+3=4cm4+2=6cm6+3=9cm
方法2:3+3=6cm6+1=7cm7+2=9cm
方法3:3×2=6cm6+1=7cm7+2=9cm
方法4:1+3+2+3=9cm
大多數(shù)學生都是用以上方法進行計算,在我的“預(yù)設(shè)”之中。可有些學生卻想到了一個特別的方法5:1+2=3cm,3×3=9cm。
備課時我沒有預(yù)設(shè)到學生會根據(jù)數(shù)字的特征,用這種方法計算,但是當我問下面的同學是否明白時,異口同聲:“明白!”這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學中不要小看學生的思維,要注意給學生們一些思考的空間,活躍他們的思維,這才是對他們的學習真正有益的。
特別生成2
問題:你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圖形的周長嗎?
方法1:5+5=10cm10+6=16cm
方法2:5×2=10cm10+6=16cm
方法3:5+5+6=16cm
這是三種最基本的計算方法,不過由于上一個問題答案的提醒,有學生這樣計算:3×5=15cm,15+1=16cm。
我請這個學生說說是怎么思考的,他回答先把6分成5和1,那么就有3個5,3×5=15,15再加上1就是16。不知不覺,這個學生已經(jīng)“數(shù)形結(jié)合”了,而且還簡便計算了。這讓我意識到,備課時考慮學生會怎么思考問題很重要,這就是“教學相長”吧!
特別生成3
問題:計算長方形的周長(下圖)。
方法1:2×3=6cm2×6=12cm6+12=18cm
方法2:3+6=9cm2×9=18cm
大多數(shù)學生都是采用這兩種方法來計算,也有部分學生這樣計算:
方法3:3+3=6cm6+6=12cm6+12=18cm
方法4:3+6+3+6=18cm
方法5:2×3=6cm3×6=18cm
對于后面的三種方法,當時我沒有多評講,重點講了前面兩種方法。可是在接下來的課堂作業(yè)中,還是有很多學生不用我所講的兩種方法。課后我問了這些學生為什么不用老師教的方法,他們的回答幾乎一樣——喜歡自己的方法。這樣的“生成”讓我有兩點思考:
1. 我們教師在教學算法多樣化的時候,在建議最優(yōu)方法的時候,是不是必須要求學生在遇到任何類似問題時,都一定要采用我們認為的最優(yōu)方法去解決問題呢?我認為不是的,學習主要是學生自己在學習,我們教師的任務(wù)是幫助他們學習,做他們學習的組織者與引導(dǎo)者,他們可以接受我們建議的最優(yōu)方法,也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選擇喜歡的方法,比如上面的方法3、方法4或者方法5。如果我強求他們采用我建議的方法,固然一些聰明的反應(yīng)機靈的學生也能解答對,可是有一部分學生反而不能正確地求出周長。以我們班一個學生為例,他無論求什么樣的長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長,都只會用方法3和方法4,也就是一個個相加的方法。一旦她嘗試用方法1,她不會記得把最后兩個結(jié)果相加。一旦她嘗試用方法2,她不會用2去乘前面的結(jié)果。我想與其強求她用我認為的最優(yōu)方法得到不完整的答案,倒不如讓她掌握一種最基本的方法得到正確的答案,畢竟這也是一個正確的方法。我一直認為,對小學生而言,掌握一種正確的方法比掌握一種不完整的方法更有利于他們的數(shù)學學習。而且隨著數(shù)學學習內(nèi)容的增多,以及學生年齡的增長,有些方法的掌握在后面的學習中是可以完善的。
2. 我們要善于遷移教學,比如有不少聰明的學生喜歡用方法5,他們認為這樣解答更簡單更快捷。這是我始料不及的,我一方面欣賞他們的獨立思考,另一方面也在反思自己的教學處理。數(shù)學教學本身就是一種遷移教學,最簡單的就是能夠舉一反三,而這些學生正是在上節(jié)課的基礎(chǔ)上掌握了這種方法,并能靈活在此運用。相反我自己反而拘泥于教材,沒有深思到這種“生成”。我想在教學中我們教師有時候應(yīng)該多考慮一些生成,也要允許一些生成,那就可以在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wù)時,多收獲一份意外的驚喜。
特別生成4
這可以說是我的“教學生成”,而不是學生的學習生成,當時在課上看到不少學生有自己的想法,喜歡用自己的方法去解決問題,于是我在教學后面的習題時,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問題:下邊是一面鏡子,給它做一個鋁合金的邊框,大約需要多少米的鋁合金材料?
和我預(yù)想的一樣,學生主要有這些方法:
方法1:2×2=4m1×2=2m4+2=6m
方法2:1+2=3m2×3=6m
方法3:2+2=4m1+1=2m4+2=6m
方法4:1+2+1+2=6m
方法5:1+1=2m2×3=6m
這些都是正確的方法,我沒有強求學生必須用我認為的好方法,結(jié)果在課堂上我們都輕松了很多,教學也順暢了很多。
通過周長這個內(nèi)容的教學,讓我體會到教學要考慮學生的想法,要給學生一些思考的空間。同時作為一名教師,也要學會以學生的思維來考慮問題,這樣教學效果會更好。最重要的是我們教師也在教學之路上不斷成長,也許這中間會要求我們付出很多辛勞,可是收獲的卻是育人育己的快樂與幸福。
作者簡介:
毛穩(wěn)娟,江蘇省揚州市,江蘇省揚州市文峰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