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外閱讀興趣的最重要的引導者還是老師。教師需要長遠眼光來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并且通過各種形式來檢測評比學生的閱讀收獲,使學生愛閱讀成為一種習慣,使閱讀交流課是一種常態。
關鍵詞:課外閱讀的意義;交流課的常態化;交流課的形式
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變得聰明的辦法,不是補課,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閱讀素養的目標要求是: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專家和課標都告訴我們:課外閱讀對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是非常重要的,初中階段的學生更應該養成專心閱讀博覽群書的好習慣。
但是,社會和家庭注重娛樂,學校注重分數,在這個歌舞升平的好時代里,人們卻活在文化沙漠中。急功近利的應試教育大環境下,家長認為課外讀物是閑書,寧可花大把時間在補課和購買教輔資料上。老師為了教育教學質量的評比,大搞題海戰術,對明知課外閱讀意義重大卻無力落實,學生自然是受害者,在社會、家庭、學校的壓力下,看書的作業形同虛設,閱讀的興趣漸漸消損。
其實,課外閱讀興趣的最重要的引導者還是老師。教師需要長遠眼光來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并且通過各種形式來檢測評比學生的閱讀收獲,使學生愛閱讀成為一種習慣,舉行閱讀交流課是一種常態。人是愛分享的動物,讀書心得學生更愛分享,只要給他們平臺。同時,分享中,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織,心靈的啟迪,這些東西不知不覺地在學生的內心留下痕跡,慢慢沉淀下來,日積月累的影響就形成了叫素養的東西。作者從2012年開始,嘗試通過閱讀交流課來促進閱讀,提升語文素養。經過5年的堅持和實踐,所教學生的語文素養有了顯著提升。下面,就課外閱讀交流課的常態化形式談談作者的做法。
一、 課外閱讀交流會的課程常態化
(一) 時間固定
課外閱讀搬進課堂內,每周的星期一固定為課外閱讀課,每月的前2周是看書,后兩周為交流。在課堂上給他們固有的時間閱讀,他們是熱烈歡迎的,而且成為習慣之后,他們常擔心這閱讀課會被放假的時間給沖掉,如果要占課外閱讀課為課內文章教學課,他們會非常失望或者抗議,老師給他們時間的保證也成就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堅持。
(二) 內容統一
每月全班同讀一本書,統一網購或者自由購買。每學期共買4本課外作品。現在已經是不缺錢買書的時代,人手一本自己購買的課外書籍,在統一的時間閱讀,營造了良好的氛圍,沉浸在文學作品中,時間在全班靜靜的閱讀中流淌。書目的選擇和確定時間在開學第一周。由學生推薦,組長開會討論出8本書,再由老師和組長確定4本。也可以每月由老師推薦一本書,由班長統一網購。
(三) 分組與考評
為了更好地激勵學生喜歡閱讀,有動力,把學生分組進行競爭考評。作者嘗試的分組的形式有兩種:一是根據座位就近的原則,三桌6人為一組,全班48人就分為8組。每學期評比出一個冠軍小組,每個成員獎勵一本書和獎狀。每學期還會在全班范圍評選出閱讀之星的冠軍,亞軍和季軍,獲得獎品和獎狀。
二、 多種形式的交流課探究
常態化后的閱讀交流課,對檢查學生的課外閱讀狀況,起到了很有效的促進作用,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心理素質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思考辨別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在交流和辯論中,鍛煉了自己的口才,提升了對作品的認識,有時,交流的收獲會大于閱讀本身。
每月后兩周星期一的語文課為交流會,交流疑問,分享讀書心得,辯論不同認識,答辯別人的提問……交流會的形式多種多樣,不管哪種方式,學生通過閱讀、分享、思考、討論、辯論、博采……使得原來的認識有了擴展、提升、沉淀、內化,豐富了見識,加強了積累,訓練了口語表達和書面表達,語文綜合素養得到提升!學生對閱讀課和交流會充滿期待,每次交流都熱鬧非凡,有時候思想激烈碰撞,就爭得臉紅耳赤!2015年入學的這屆學生,七年級至八年級下學期,閱讀了《草房子》《城南舊事》《海底兩萬里》《駱駝祥子》《平凡的世界》《擺渡人》《了不起的蓋茨比》《繁星·春水》《好嗎好的》《乖,摸摸頭》《阿彌陀佛么么噠》《他們最幸福》!
作者嘗試過的交流會形式有:答辯式、分享式、申論式、辯論式。
(一) 答辯式
讀完《擺渡人》,是按照以下步驟進行交流的:
1. 每個學生提出一個自己的疑問,或者用來考別人的問題;
2. 8個小組長收集本組學生問題,選出一個問題上交,作為答辯論題;
3. 老師收集答辯論題,并抽簽決定上臺答辯的學生;
4. 被抽到的學生在臺上抽取一個問題作答,老師做評委,打分(1~5分的等級);
5. 如果臺上學生的這個問題答不好,臺下的同學可以搶答補充,并獲得搶答的機會。
(二) 分享式
讀完80后作家大冰的4部系列作品《他們最幸福》《乖,摸摸頭》《阿彌陀佛么么噠》《好嗎好的》之后,因為內容都是中篇小說或人物隨筆,因此采用上臺分享“最喜歡的故事”的方式。分為主動分享和被動分享!主動分享分值較高,被動抽簽分享分值較低!因為人人都有一套書,這套書深受學生歡迎,分享復述故事也積極主動,氣氛活躍,一節課下來學生都是主動搶著上臺分享的。
(三) 申論式
寒假看完《平凡的世界》一書之后,老師引導學生羅列出書中錯綜復雜的愛情故事的人物線索,選擇一組戀愛關系分析他的愛情基礎是什么?談談你對愛情的含義認識以及你未來向往哪種愛情方式?寫一篇不限字數的文章!學生寫的愛情觀點非常有趣,有的幼稚,有的長篇大論,有的成熟有見地,我把他們收集匯編成了《愛情寶典》,學生欣喜萬分。
課標中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研讀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閱讀交流課就是讓學生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啟迪,獲得審美樂趣和分享的愉悅。課外閱讀交流課促進學生由被動閱讀過渡到主動閱讀,提高了語文素養,是值得嘗試和受學生歡迎的。
參考文獻:
[1]劉文軍,倪剛.借評價促閱讀:課外閱讀有效評價的研究與實踐[J].課程教學研究,2015(9).
[2]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
[3]黃麗雯.以比帶讀,較出深刻[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6(8).
作者簡介:
王水招,福建省龍巖市,武平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