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關于“扶不扶”新聞比較多,人們對這一話題的關注度也在逐漸增加。扶不扶也拷問著每一個人的良知,從中華傳統美德上來說,尊老愛幼是傳統。但是在現階段的社會背景下,道德失范問題也凸顯出了進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小學教育中要做好道德教育工作,提升學生的思想認識。
關鍵詞:扶不扶;小學道德教育;緊迫性
一、 前言
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結構與社會結構發生了許多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人們的思想意識以及道德文化等方面發生了變化。在經濟發展中,道德失落問題逐漸增加,所以要清楚認識到開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小學教育中要從扶不扶看角度出發,保證道德教育的質量。
二、 道德責任的缺失
(一) 引發的思考
近些年來,“扶不扶摔倒老人”或是“路遇摔倒者卻沒人敢扶”的話題不斷增加,從一個層面上來說,這一問題也成為了拷問每一個人道德與良知的問題。通過與其他人進行溝通可以發現,我國人口眾多,卻存在著扶不起摔倒老人的現象。但是從另一層面上來說,扶與不扶并不是問題,而是反受勒索事件的增加,使得“扶不扶”成了人們所探究的問題。從道義的角度上來說,有人摔倒應該攙扶,但是一些人卻將此作為自己敲詐的手段,最終也就使得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陷入到了尷尬的境遇中。
(二) 公共道德責任與文化素質上的缺失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物質主義與享樂主義逐漸影響著人們的思想,這樣也就造成了公共精神與責任意識逐漸缺失。但是從日常生活上來說,在社會經濟的發展下,不良價值觀逐漸增加,這樣也就使得人與人之間出現了信任危機。通過調查可以看出,在某地區中居民對社會的綜合信任度逐漸下降,在面對需要伸手相助時往往展現出了袖手旁觀的現象。如“小悅悅事件”說明了道德責任主體意識逐漸淡薄的問題。作為調節人與人社會關系的基礎,道德已經成為判斷人是非善惡觀念的重要標準。但是在社會轉型的階段中,多元化的價值觀念與文化產品逐漸增加,而人道德素養的缺失主要是受到了自身思想上的影響。所以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要做好學生的道德教育工作,以此來滿足發展的要求。
三、 我國小學德育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渠道上的單一。教師在開展德育教育的過程中往往采取了單一的教學方法,這樣也就難以將其融入到各個環節中。雖然已經提出了感情熏陶法以及品德實踐法等,但是在實際運用上卻存在著一定的不足。學校作為學生接受知識的重要場所,就需要教師做好教學創新工作。然而一些教師卻并沒有認識到這一形勢的重要性,這樣也就使得品德教育與行為教育出現了割裂的現象。其次,教育環境上的不足。在社會的快速發展中,互聯網中的內容在不斷增加,暴力等信息逐漸充斥了小學生的生活。加之現階段學生以獨生子女為主,所以也就受到了長輩的溺愛,這樣也就使得學生出現了自私自利等現象。
四、 做好小學德育教育的措施
(一) 保證渠道上的合理性
從渠道上來說,是難以通過單一的學科來進行的,所以也要從學生的日常學習與生活出發,以此來做好強化工作。第一,在各個學科中要做好德育教育的滲透工作。作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組成,在學科教育中要做好德育教育的滲透工作,同時還要發揮出其德育教育的功能,通過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提出要求,以此來保證教育上的合理性。如在教學中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或是通過相互之間的交流來進行分享,以此來提升教育的針對性。教師也要挖掘出教材中所存在的德育因素,以此來保證德育教育的效果。第二,在開展活動教育時,也要做好德育教育的滲透工作。如可以借助社團活動或是文娛活動等,以此來提高對學生的德育教育效果。此外,還可以借助櫥窗或板報等來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鼓勵學生進入到鍛煉中,通過掌握好辨別的方法,以此來促進自身的發展,處理好相關利益之間的問題,保證人際關系上的和諧性。
(二) 做好德育教育環境的融合工作
良好的德育教育環境能夠對學生產生出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在開展小學德育教育的過程中,要做好學生的道德引導工作,以此來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提供支持。第一,保證校園環境上的和諧性。在不同的校園環境下,能夠產生出不同的德育教育效果。從實際上來說,學校環境包含了自然環境與文化環境,所以在教育中要為學生營造出健康的心理與生理環境,以此來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產生正確的影響。所以學校方面要做好挖掘工作,確保學風與校風上的和諧性,這樣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與發展需求。其次,要與學生家長進行合作,通過加強家長、學校以及社會上的聯合,以此來營造出濃郁的社會環境。德育教育作為一項系統性較強的內容,所以不僅要做好長期的堅持與完善工作,同時還要加強各個環節上的配合,從整體出發保證德育環境的合理性,促進學校德育教育的開展。
(三) 發揮出教師的優勢
學生的學習與成長與教師之間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所以一旦學生在思想道德上出現問題,就會直接對學生的未來發展產生影響。因此,在開展德育教育的過程中要做好改進與完善工作,同時還要發揮出教師的優勢,從全體教師出發,以此來保證德育教育的合理性。首先,要提升教師的教育意識,通過提升教師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從而確保德育教育的有效落實。所以教師也要不斷提升自身的主動性,積極參與到創作中,從不同層面出發,保證德育教育的合理性。其次,要注重提升教師的德育能力,不僅要做好為人師表工作,同時還要保證教育的合理性。所以學校方面要不斷提升教師的德育教育能力,設計出有效的培訓課程,以此來幫助教師做好德育教育。
五、 結語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在社會道德快速發展下,要從學生的未來發展出發,以社會案例為背景,選擇有針對性的教育方法,提升學生對道德的認識。同時教師還要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背景,保證教育的合理性,真正將德育教育融入不同學科中,實現教育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楊娟.從“扶不扶”談道德教育的緊迫性[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4(36):77-78.
[2]李丹,王立東.也談“老人摔倒扶不扶”——關于社會道德問題的一個案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6(11):220-221.
[3]王曉玲.社會轉型期道德失范的原因及對策研究——以“老人摔倒扶不扶”為例[J].天中學刊,2016(05):52-54.
[4]胡永興,韓伽伽.淺析當前社會道德缺失的原因和對策——基于2014春晚小品《扶不扶》的思考[J].法制與社會,2014(18):61-62.
作者簡介:
朱國華,廣東省深圳市,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新沙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