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應用意識是2011版課標提出的十大關鍵詞之一,明確指出應用意識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有意識利用數學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釋現實世界中的現象,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問題;另一方面,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涵著大量與數量和圖形有關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抽象成數學問題,用數學的方法予以解決。在整個數學教育的過程中都應該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根據課標的理念,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應是目前小學數學教學中人們普遍關注的一個問題。教學時,可以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問題源于生活,培養應用意識;實施開放教學,強化應用意識;知識回歸生活,提高應用意識。
關鍵詞:應用意識;源于生活;開放教學;回歸生活
應用意識是2011版課標提出的十大核心詞之一,其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有意識利用數學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釋現實世界中的現象,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問題;另一方面,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涵著大量與數量和圖形有關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抽象成數學問題,用數學的方法予以解決。同時指出:在整個數學教育的過程中都應該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可見應用意識的重要性、關鍵性與普適性。那么依據課標的要求,如何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把應用意識的培養貫穿于課堂教學中,應是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們普遍關注的一個敏感問題。多年來,筆者就培養學生數學應用意識進行了實踐與思考,現就談談一些不成熟的見解,以期拋磚引玉,求教于同仁。
一、 注重問題源于生活,培養應用意識
生活中處處藏著數學,問題源于生活,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比如《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的起點是“1/2”的認識,可以利用的生活經驗就是學生生活中遇見的一半,于是,教學的起點就由此展開。先以問題“你們是如何表示生活中的一半的?”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畫出了他們心目中一半:有的學生畫一個蛋糕,平均分成兩份,一份處寫上一半;有的學生畫一個正方形,從邊長的中點處畫下,涂出其中的一份,表示一半;有的學生畫出一條線段,在中點處點上一點畫上一面紅旗,其中的一份表示一半等等。看著學生畫出生活中表示的一半后,教師借機表揚道:同學們用蛋糕圖、正方形圖、長方形圖等表示出了你們心中的一半,非常形象、直觀,讓人一眼就看出了一半。如果要你們把剛才表示生活中的一半轉化成數學中的一半,你們有辦法嗎?在學生面面相覷時,教師提醒道,你們在表示生活中的一半這么多的例子,有什么共同點?在學生你一言我一語中,教師適時介入,歸納出它們的共同點都是把一個物體或圖形平均分成兩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一半。如何把這“一半”轉化為數學中的一半呢?其實把這個過程表示出來就可以啦。教師邊說邊板書:都是把它們平均分成兩份,畫一條橫線表示平均分,橫線下寫上2,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數,橫線上寫1,表示去其中的一份,這個數“1/2”就是數學中的一半,讀作二分之一,寫作“1/2”。這里以生活中的一半對接數學中的一半,把生活中的一半變成數學中的一半,問題源于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有生活原型的支撐,很容易再現生活中的一半,在學生多樣化的表示中,歸納出它們的共同點,把這些共同點演繹為數學上的一半,即1/2,已水到渠成,花開蒂落。問題源于生活,讓學生感受生活處處有數學,數學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培養學生應用數學于生活的意識,在生活中尋找數學的意識。
二、 注重實施實踐教學,強化應用意識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因此,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技能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相關的問題,就顯得至關重要,不僅可以鞏固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實踐中強化學生的應用意識,學以致用真正得以體現,而這也正是新課標所倡導的理念。這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在空間與圖形領域中更是如此。比如,學習了長度單位米、千米,就組織學生到操場親自走走,尋找生活中的米和千米;又如,學習了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后,有意識地創設一個實踐的機會,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求求圓柱形飲料瓶、餅干盒、茶葉筒等物體的體積。學生要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就必須調用已學的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從問題出發,求體積,根據體積等于底面積乘高,要先求出底面積和高,高可以測量,要求底面積又要量出半徑。如何測量半徑呢?學生們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的學生直接用直尺量出圓柱體的底面直徑,求半徑;有的學生把圓柱形物體用力往作業紙上一壓拿開后,測量出印在本子上圓的直徑,求半徑;有的學生用小繩圍繞圓柱體一周,用尺子量出繩子周長,求半徑;有的學生直接在圓柱體上畫一點,把圓柱體在作業本上滾動一周,量出作業本上兩點間的距離(也是周長),求半徑。以上實踐活動,把生活中的問題與所學的知識緊密地對接起來,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問題,不僅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還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是生活的好幫手,強化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三、 注重知識回歸生活,提高應用意識
讓數學知識回歸生活,去生活中尋找數學,提高學生的應用意識,是數學教學不可或缺的。比如,教學編碼一課,因為編碼在日常生活中到處可見,讓學生到生活中去體驗編碼表示的意義,比起在課堂上靜靜地聽老師說,要好得多。因此,可以組織學生到生活中去尋找編碼,以小組為單位開展社會調查活動。讓學生走上街頭、走進郵政所、派出所,走訪叔叔、阿姨,了解數學編碼的廣泛應用性:號碼“119”表示火警、“120”表示急救中心;身份證號碼的前1至6位表示出生地,第7至14位表示的信息是出生日期;手機號120到133指聯通用戶,134到139指移動用戶;公交車是按照線路進行編號簡單好記;學籍號表示的信息等等。學生經過調查實踐,不僅了解了現代化社會數字中所蘊含的信息、數學編碼的實際應用價值,同時體驗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綜上所述,應用意識作為課標的關鍵詞提出,是有其深遠的意義的,作為一線的教師,就是要領會其內涵,把它貫徹到課堂教學中去,讓應用意識走進課堂,走進學生的心田,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作者簡介:
黃燕鈺,福建省寧德市,寧德師范學院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