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發(fā)水
摘 要:自大學開展《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與《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以下簡稱"毛鄧論")課程以來,發(fā)現學生的興趣并不是特別高,缺乏能力培養(yǎng)與鍛煉。針對這些問題,本文特提出了一些改進建議,從教學方法入手,提升毛鄧論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毛鄧概論;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教學效果
前言:毛概論作為大學必修課程,對提高學生整體政治覺悟,增強學生愛國主義精神,了解國家發(fā)展歷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日常教學中,由于教師教法模式單一,枯燥的教學理論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導致教學效果并不理想。本文根據自己多年教學經驗,結合當前大學生特點,采用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教學,從而達到教學效果,提升學員綜合素質。
一、當前大學生學習存在的問題
在日常學習與生活的過程中,當前大學生學習知識有以下特點:第一,學習目標不明確,有的大學生是為了上學而上學,不知道上大學是為了什么,也不清楚大學能夠為自己帶來哪方面的蛻變,僅僅是為了“混個文憑”,進入社會后,思想上沒有什么改變,專業(yè)技能也是“糊里糊涂”。第二,當前的大學生受科技、網絡影響,對新知識接受的比較快,思維比較活躍,理解能力強。但與之相對的是,遺忘的速度也比較快,習慣了快餐文化,對博大精深的毛鄧概理論難以做到深入理解。第三,做事只有三分熱度,對很多事雖有充分的好奇心,但往往了解些皮毛后就失去了興趣,將其丟在一邊不去理會,轉而去追逐新的事物。第四,大學生對《毛鄧概論》認識不到位,很多大學生認為《毛鄧概論》遠不如自己的專業(yè)課重要,甚至輕視相關思想政治課,加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不能夠引起學生興趣,學習《毛鄧概論》效果自然不盡人意。
二、《毛鄧論》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學生學習的方式已不再拘泥于課堂上“老師教授學生聽講”了,學生有了更多選擇的權利,比如遠程網絡教學,視頻教學等,但不可否認的是,教師教授仍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途徑。就目前的教師教授毛鄧概論教學方法來看,教學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教學方式太過單一,《毛鄧概論》本身就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理論性較強,如果單靠用嘴說,難以達到教學效果。對于毛鄧概論這種偏理論性、政治性、實踐性較強的課程,盡管教師很努力的在講臺上聲情并茂的講課,但并沒有引起臺下的學生的“共鳴”,很多學生昏昏欲睡,不明就里。這也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教師教學的積極性。二是缺乏嚴謹的考核制度。就目前的考核制度來看主要表現子在兩方面,一是理論考試,二是社會實踐,理論考試多是開卷考試,很多學員并不在意,只需要在考試時多翻翻書,按照書上的照抄就可以,不需耗費腦力思考,更不用說理解其中所表達的深意了。對于社會實踐,很多學校并未做到足夠的重視,往往敷衍了事,學生只需在網上隨便抄一份社會調查報告就能輕松過關,未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三是教師教學急于求成,把《毛鄧概論》的核心思想直接向學生傳授,缺乏必要的引導與講解,致使學生更加難以理解其深刻思想,從而產生抵觸心理,自然更不會主動去了解學習《毛鄧概論》。
三、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具體實施過程
(一)課堂講授引導
在正式講課前教師應做好充足的準備,向學生系統(tǒng)的介紹這門學科到底在講什么,有什么作用,學生在此期間應該做寫什么,將教學目標分解成一個個相連的小計劃,引導學生入門,輔助學生一步步完成目標,學生有了成就感與興趣,自然能更好的理解、接受新的知識。
教師在課堂上要積極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善于聽取學生建議,充分完善教學理論與教學理念。在與學生交流過程充分讓學生認識到老師對著門課程的嚴謹性以及這門課程對學生的重要性,一改往日一上臺就直接開講的枯燥模式,使學生積極參與進來,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毛鄧概論》的積極主動性。在授課過程中,要把握課堂內容主線,以小處入手,一步步引導學生發(fā)現《毛概理論》博大精深之處。例如在講述《社會主義現代建設發(fā)展策略》章節(jié)時。采用板書與幻燈片結合的方式,緊扣主題、層層遞進,使學生在短時間內了解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戰(zhàn)略目標、步驟、改革重點、與戰(zhàn)略舉措。然后再順勢推出鄧小平同志“改革”、“穩(wěn)定”、“發(fā)展”的戰(zhàn)略關系。然后分析這一思想對我國現代化建設所具有的重大意義與改變。這樣一來,絕大多數學生便能清楚地了解這一節(jié)課講的是什么,自己能獲得哪些收獲,同時對自己的祖國更加的熱愛,也了解了祖國一路走來的艱辛。
(二)課下升級考核
對學習效果最好的檢驗就是考核,與以往的考核方式不同,為了檢測學生在本階段的聽課效果采取兩種方法,第一種是對學生在課堂上聽課狀態(tài)與效果進行評分,按三十分計。第二種是進行閉卷考試,既不允許學生帶書本或其他復印性印刷資料進入考場,但可以帶自己的課堂筆記,然后出一些自己平時在課堂上反復強調的重點難點問題,對學生進行統(tǒng)一考核,這樣不僅能了解學生的聽課效果到底如何,更能夠使學生認清上課認真聽講的重要性。閉卷考試考試成績算70分,最后核算兩種成績總和以百分之四十的成績算入期末總成績中。
(三)課外社會實踐
開展社會實踐之前教師要準備充分,一是教師要考慮社會實踐的方向性,要事先擬好多個實踐專題與調查方向,讓學生自主選擇。二是對學生選擇的實踐方案作出必要的輔導與培訓,避免實踐過程過于盲目,也有利于對學生進行監(jiān)督,保證學生的安全。
實踐活動要充分結合實際,選擇與學生閱歷相近的活動,使學生有一個明確的方向,提升學生的自信心。最后要求學生對自己的實踐活動寫出自己的心得體會,使學生更加深入的對自己所學的知識做一個全面的認知與了解。
總結: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的認知觀念也在悄然發(fā)生改變,教師只有結合實際對自己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才能適應現代化的教育需求,為學生更好的服務、為國家教育出更全面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溫岳鵬. 淺析百色紅色文化對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作用[J]. 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 2012, 22(02)
[2]曹曉勇. "論高校紅色網站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中的作用.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 5(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