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瓊
摘要:本文以當前農村地區土地承包中的幾種常見糾紛為切入點,客觀分析了農村土地承包糾紛的特點,并提出了有效解決農村土地承包糾紛的形式及思路,以資參考。
關鍵詞:農村;土地資源;土地承包;土地糾紛
中圖分類號:F321.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8)004-0-01
一、農村土地承包中的常見糾紛
1.因對外承包所引發的糾紛。在改革開放初期,國家大力推動和發展工業經濟,使得農民對農業種植生產活動熱情消退,農業經濟逐漸受到冷落。再加上農業生產經濟效益的長期低迷,使得愈來愈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將土地資源發包給“外村人”或其他社會企業承包經營。然而,隨著國家對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土地資源被納入了國家戰略發展規劃,農村土地資源再次成為了“香餑餑”,農民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興趣被激活,便開始要求解除此前與“外人”的發包承包合同,從而引發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與外部個人或企業之間的激烈矛盾。
2.因承包方違約所引發的糾紛。實踐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與外部承包個人或企業簽署的發包承包合同通常都載明了承包人應當根據合同約定定期繳納土地承包費用,且承諾必須在合同限定的范圍內進行土地使用權的行使,禁止從事任何會對土地資源造成永久損害的生產活動。但在上述合同的履行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承包拖欠土地承包費用的問題,拖欠原因五花八門,有的是承包人經營不善,無力支付承包費用;有的是承包人擅自改變土地用途,對土地資源進行破壞性利用;還有的就是承包人惡意拖欠,從而導致這一矛盾長期存在。
3.征地補償問題所引發的糾紛。通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與外部個人或社會企業簽訂的土地承包合同期限都相對較長,基于對法律穩定可預期的信賴,承包人都會按照合同期限來進行大量資金物資的投產,以便于之后順利開展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然而,后期征地政策的出現,促使雙方承包合同不得不解除,而由此衍生的因合同解除所制定的補償方案往往無法達成一致,從而引發糾紛。
二、農村土地承包糾紛的解決形式及思路
1.解決形式
實踐中,對于農村土地承包糾紛的解決主要采取以下三種形式:
一是協商形式。在承包合同關系雙方發生糾紛后,友好協商通常是最佳的解決方法。通過和平、公平的協商溝通,不僅能夠及時、有效的化解矛盾,還能最大限度節約時間和物質資源。但現實中,難免也存在一些糾紛無法通過友好協商達成共識,唯有通過其他途徑加以解決。
二是調解形式。根據現行法律規定,因農村土地承包經營而產生的糾紛,雙方可自愿選擇村民自治組織或者當地政府相關職能部門進行調解。一般而言,村民自治組織和當地政府對于本地情況都有一定了解基礎,能夠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采取居中調解,最大限度保護雙方正當權益,以便于將糾紛化解在基層,有效節約雙方時間成本。
三是仲裁形式。即,當土地承包合同雙方當事人協商或調解未果時,可向土地承包仲裁機構申請仲裁。當然,雙方自糾紛產生時,不經協商或調解,也可直接選擇仲裁。需要注意的是,當前針對農村土地承包糾紛的仲裁規定多停留在地方性法規層面,尚未出臺全國通用的土地承包合同糾紛仲裁法規,因此,這就使得部分糾紛無法以仲裁形式得到解決。
2.解決思路
總結實踐經驗,筆者認為要有效解決目前農村土地承包糾紛的,可從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全面落實對農村土地承包活動的規范管理。即,嚴格審查和監督土地承包活動中的各方行為。例如,對于但凡涉及土地承包的合同簽署、協議約定,應當對雙方主體資格、約定細項、權利義務等項目都展開重點審查,嚴格遵循法律約定進行發包;同時,強化對土地承包合同履行的反饋調查,全程監管承包合同履行中的各環節操作,將土地承包糾紛扼殺于源頭。其次,要將土地糾紛隱患排查工作納入地方政府及職能部門的日常管理工作計劃之中。例如,針對部分涉及人數較多、發生時間較長應及時進行資料搜集和記錄,切實消除土地糾紛發生的內在因素。
第二,建立健全土地糾紛解決制度。這就要求各地方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應當強化對村民自治組織、調解機構的業務培訓和指導,促進各部門、組織之間的通力協作,最大限度發揮這些部門、組織在土地承包糾紛中的積極作用,將糾紛化解于基層。其次,要求正視并重視農村地區的法治宣傳工作,加大法律法規、政策的普及教育,幫助農村群眾樹立正確的法律觀念,提高法律意識,學會用法,懂得守法,自覺護法,從自身個體出發,嚴格遵守法律指引,減少糾紛矛盾的發生。此外,地方司法部門也應加強監督管理,加大對土地承包活動中不法行為的打擊力度,強化對土地承包活動的監督和管理,合理、高效地運用法律的武器保障當地農民、集體經濟組織以及外部土地承包方的合法權益。
三、結語
大力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國家和黨中央長期部署的重要任務之一,其中“三農”問題不僅關乎農村地區的穩定發展,同時影響農村經濟的增長速率,因此,及時、正確解處理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是實現上述目標的直接途徑。然而,解決農村土地承包糾紛非一日之功,也不能單憑一己之力,需要借助各地政府及土地管理部門、司法部門等多個職能部門的通力合作。因此,各級政府及部門在糾紛處理實踐中,應當在認真、全面分析當地土地承包糾紛的形成原因及特點的基礎上,對其中關鍵點展開深度剖析,找出根本節點,合理運用協商、調解和仲裁機制,力爭將矛盾糾紛化解于基層,最大限度保障土地承包雙方的合法權益,實現社會效果與法律效果的有機統一目標。
參考文獻:
[1]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一庭,黃松有.最高人民法院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司法解釋理解與適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5.
[2]黃麗華.努力化解農村土地承包矛盾糾紛促進農業經濟發展[J].經濟研究導刊,2015(13):320.
[3]邵殿江.完善土地承包糾紛仲裁制度確保廣大農村居民合法權益[J].吉林農業,2016(4):81.
[4]汪伍牛.我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仲裁制度的悖論及出路[J].新農村:黑龍江,2017(17):69-70.
[5]李云奇,張樹良.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的類型、特點和解決對策[J].新農業,2017(11):45-47.
[6]徐剛,李春艷.農民維權的“綠色通道”——《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法》實施5周年綜述[J].農村工作通訊,2015(19):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