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
摘要:2016年,我國聚烯烴(本文專指聚乙烯、聚丙烯)總產能上升較快,高端產品進口量增加;開工率略有上升,原料多元化引發市場競爭新格局;低油價降低油制聚烯烴成本,削減煤制聚烯烴前期成本優勢,行業毛利空間上升。2017年,我國聚烯烴產能將繼續增長,自給率不斷上升,多元化競爭進一步加劇。隨著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深入推進和居民消費結構的不斷升級,“十三五”期間我國聚烯烴市場需求在擴大化的應用拉動下將繼續較快上升。
關鍵詞:聚烯烴;發展;分析
中圖分類號:TQ325.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8)004-0-01
未來我國聚烯烴行業將深入推進供給側改革,以創新為動力,大力發展高端烯烴產業,重點搞好進口產品的替代,努力提高聚烯烴的自給率,進一步增強國際競爭力。
一、2016年聚烯烴繼續增長產能增長8%
截至2016年底,國內聚烯烴總產能達四千多萬噸每年,每年新增產能三百多萬噸,比上年增長8%。
近幾年來,隨著煤(甲醇)基烯烴裝置和丙烷脫氫裝置(PDH)的不斷投產,兩大集團聚烯烴產能的占比呈現不同程度的下降趨勢,2016年占比為47%,比上一年度年下降了3.8個百分點。
二、供需兩旺增長快高端產品仍需進口
近些年來,國內聚烯烴市場供需趨勢總體保持穩定,產能和消費量均保持相對上漲的趨勢。盡管我國現階段烯烴市場的自給率在逐年增長,但高端產品基礎較為較弱,依賴進口的現象仍較為明顯,國內高端/高性能聚烯烴自給率目前僅為38%。高性能材料品種包括茂金屬系列聚烯烴彈性體、高剛性高抗沖共聚丙烯、多樣化的各種改性樹脂材料等。這些品種的材料目前來說生產量很少,質量或者數量上根本不能滿足客戶各類生產需求,所以目前國內高端專用料仍以進口為主,約80%依賴進口。
2010年之前,中國的聚烯烴產能擴張主要是油制烯烴制聚烯烴,2010年中國首套煤制烯烴裝置實現商業化運作,高油價下獲利頗豐,各類煤化工項目投資加快。煤制烯烴生產的聚烯烴產品仍以通用型產品為主,質量在透明度、拉伸強度及熔融指數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間,在未來的聚烯烴市場中競爭力需進一步提升。
三、“十三五”發展趨勢透析
“十三五”期間,中國聚烯烴市場面臨著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和國際貿易發展帶來的空前巨大發展空間和歷史機遇,也面臨烯烴生產產能多樣化帶來的國內同行業之間的競爭逐漸加劇,利潤空間縮小,供求趨向平衡,部分產能過剩、產品結構性矛盾突出的問題,面臨著來自美國、中東聚烯烴產能大增帶來的外來競爭壓力。
第一,總產能繼續增長多元化主體格局加劇。
預計2017年國內聚烯烴總產能達4266萬噸,新增產能213萬噸,增長5.3%。其中,聚乙烯新增產能140萬噸,聚丙烯新增產能73萬噸。
由于“十三五”期間國際油價仍將在較低位徘徊,油制烯烴成本優勢重新顯現,帶動了多個石油基烯烴的投產,一年后石油路線乙烯產能將迎來投產高峰期,包括惠州二期、古雷石化、泉州石化等一批產能建成。根據目前已經審批和在建的項目看,到2020年聚乙烯新增產能750萬噸/年,總產能達2470萬噸/年。新增聚丙烯產能1167萬噸/年,總產能達3500萬噸/年,擴張的主力軍是煤制聚丙烯和丙烷脫氫聚丙烯。預計到2020年聚烯烴產能增至5970萬噸/年,較2016年增長1917萬噸/年。包括煤(甲醇)制烯烴、NGL(乙烷)制乙烯、丙烷脫氫制丙烯(PDH)等都將較快發展。煤制烯烴是國內烯烴產能增長的重要驅動力,新增裝置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區。預計到2020年,煤制烯烴總產能1758萬噸/年,占聚烯烴總產能的29.4%,占比大幅上升。
第二,聚烯烴消費發展潛力巨大。
“十三五”期間,中國聚烯烴市場隨著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和國際貿易發展等對需求的總體支持,隨著3D打印等新型加工技術在聚烯烴加工中的開發應用,以及聚烯烴在新材料、汽車輕量化、綠色建材、醫療器械、食品級包裝、電子電器小型化等方面的應用日益廣泛,我國聚烯烴產品消費量將逐年提升。
“十三五”期間,中國聚烯烴的需求將主要由內需拉動增長。目前中國人均聚烯烴消費量偏低,2016年中國聚烯烴人均消費量為17.4千克,而同西方發達國家人均消費量高達38千克相比,差距較大。按照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來預測,到2035年中國聚烯烴人均消費量將達到現在發達國家的水平,并且聚丙烯的增長潛力稍微弱于聚乙烯,預計到2022年中國聚丙烯的人均消費量可達到目前發達國家的水平。由此,聚烯烴內需的增長潛力很大。
第三,供需趨向平衡結構性矛盾仍突出。
“十三五”期間,我國聚乙烯年均產能增速約9.5%,年均消費量增速約4%;聚丙烯產能年均增長率約10.7%,年均消費量增速約6.5%。國內聚烯烴的市場供求關系目前正在逐漸趨向平衡,產業競爭將日趨激烈,產品的利潤空間正趨于被大幅擠壓,烯烴產能過剩與市場完全競爭成為新常態。隨著我國聚烯烴產能的不斷增加,自給率在逐步上升,但供應缺口依然存在。由于國內聚烯烴產品以中低檔通用料為主,競爭力較弱,所以聚烯烴整體出口量普遍較小。
“十三五”期間,我國聚乙烯對外依存度將逐漸下降,但仍是全球最大的聚乙烯進口國。預計到2020年,中國聚乙烯產量2170萬噸,需求量2900萬噸,自給率提升至75%,仍有730萬噸缺口。同期,我國聚丙烯供需缺口進一步縮小。預計到2020年,中國聚丙烯產量2370萬噸,消費量2660萬噸,缺口290萬噸,主要缺口還是高檔丙烯專用料。
當前,人類對于烯烴產品的需求在日益增長,而我國的聚烯烴產品行業中也存在著許多問題,主要體現在產品結構和質量方面,需要大量進口高端聚烯烴。這些缺口正是國內企業發展的動力,聚烯烴材料行業要努力提高自給能力。因此,“十三五”期間,我國聚烯烴行業要深入推進供給側改革,以創新發展、開發新品種動力,推進產品向高端化、差異化、功能化發展,提升綜合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