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碧
摘要:本文主要以商業銀行內部審計效益增值對策探討為重點進行闡述,從向風險要效益、向管理要效益、向質量要效益、向數據要效益這幾方面進行深入探索與研究,其目的在于提高商業銀行內部審計效益,為商業銀行日后良好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關鍵詞:風險管理;商業銀行;內部審計;效益增值
對于商業銀行長遠發展來講,增加內部審計效益十分重要,其是提高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的基本條件,也是保證商業銀行在繁雜市場站穩腳跟的關鍵點。為此,相關人員需給予 商業銀行內部審計效益高度重視,通過構建行之有效的增值措施,來促使其存在的價值與效用充分發揮出,為商業銀行日后持續穩定發展做鋪墊。本文主要分析商業銀行內部審計效益增值對策,具體如下。
一、優化風險,增值商業銀行審計效益
(一)以風險為導向,加強風險防范意識
我國總書記強調,未來發展需以規避優化重大風險、治理污染、精準脫貧為重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規避優化重大風險的中心是防范與控制金融風險,基于此,商業銀行內審部門務必要高度重視,增強風險防控意識。
(二)以風險為導向,構建系統的風險防控體系
結合商業銀行戰略發展目標,進行全銀行項目審計,掌握風險點;積極落實非現場持續審計措施,完善審計檢測系統,牢牢掌握日常風險;健全區域服務制度,展開區域深度分析,保證守土有責,預防區域風險;牢抓業務重難點,展開專項分析,及時掌控創新風險,構建系統的風險防控體系【1】。
二、加強管理,增值商業銀行審計效益
(一)健全考核制度,合理應用審計成果
將審計人員的審計發現同落實整改結合到一起考核,加強審計人員責任意識;加大對審計人員審計發現與管理意見考核力度,提高審計人員的奉獻度與榮譽感;加強審計部門推進整改的權利,對于整改效果不良或是未整改的被審單位,審計部門具備通報權與監督權,且切實反映到被審單位運營考評之中;審計項目開展完以后的被審企業需進行自查,把自查報告上交給審計部門,進而保證審計結果的實效性。
(二)明確各級要求,推動管理效益提升
對于領導層細化審計發現,分析問題背后流程、制度、系統構建的因素,簡潔、客觀的呈報審計報告;對于審計組織來講,描述審計可知,研究問題存在實行與落實的問題,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發放審計意見書;對于沒有被審計的企業,總結審計發現,拋除特色因素,尋求共性,發放風險提示函,通過確定各級需求,來推動管理效益提升【2】。
三、提高質量,增值商業銀行審計效益
(一)完善組織形式,促進頂層設計實施
第一,健全項目程序,總行審計規劃構建以后,由審計分部進行審前調研,上交調研報告書,明確審計項目的意見與思路,加強項目融入,防止只參加現場審計與審計前才掌握項目資料的狀況;第二,實行核心加衛星的項目組織措施,在總行方面構建高素質團隊,對全行數據進行深度挖掘與分析,布設統一的風險矩陣,在分行方面支配審計分部實行,進而促進頂層設計實施;第三,加強人員培訓,提高其業務能力與工作水平,以此來加強項目組整體質量。
(二)掌控項目質量,提高項目統籌力度
第一,在三期疊加的經濟狀態下,審計部門履行審計職責,確保全覆蓋需求與監管需求得到滿足的前提下掌握項目數量,防止多度審計為項目運營帶來影響,也防止隔靴搔癢,加大低效工作量;第二,增強項目統籌力度,優化單位進場的傳統模式,探究多項目進場的新興模式,減小進場頻率,力爭擦出新火花。
四、注重數據,增值商業銀行審計效益
(一)增強數據貫通,加強挖掘價值的能力
當前,商業銀行內審數據建模與研究運用多半以專業線或是業務劃分,未構建專業間或是業務間數據共享與挖掘制度。單個專業數據和業務數據模型的效用有限,只能把數據串聯或是整合起來,才能在眾多數據中獲取洞察力,進而為商業銀行業務組合與部門聯動奠定良好基礎。對于商業銀行來講內部審計不但是顯微鏡,找到問題,還是商業銀行的廣角鏡,探尋跨專業、跨業務間的信息流動,提取效用【3】。
(二)加強數據人才培養,提高業務水平
內審正處于數據化革命的重要時期,以往比較依靠經驗審計,此種審計模式逐漸走遠,而富有活力的數據化審計逐漸走進。基于數據化背景下,內審部門一定要主動出擊,積極學習。一方面增強數據建模與分析人才引入,豐富人才隊伍;此外,加大青年審計人員數據技能培養力度,施以壓力,給予鼓勵,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商業銀行若想在競爭劇烈的市場中長遠的發展下去,提高內部審計效益勢在必行,其不但同商業銀行財務管理效率有關,還同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有莫大聯系。基于此,相關部門需加大商業銀行內部審計效益增值力度,讓其存在的實效性發揮出最大化。
參考文獻:
[1]龔琪.試論內部控制評價在商業銀行內部審計中的應用[J].現代營銷(經營版),2018(10):220.
[2]劉冰.商業銀行風險導向內部審計問題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29(16):146.
[3]苗寧.風險導向審計在商業銀行內部審計推行的問題及建議[J].中國經貿導刊(中),2018(23):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