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摘要:旅游業是當今世界增長最快和最大的產業之一,中國作為世界旅游業大國的地位日益鞏固。但是,我國旅游人才發展卻遠遠滯后于產業規模和發展需求,成為旅游業進一步發展的桎梏。本文基于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深入系統地分析了旅游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應對的措施和方法。
關鍵詞:高職院校旅游專業;旅游人才培養;人才發展策略
一、研究背景
(一)協同創新的理念
該理念源于20世紀80年代,是一種以協作、共享、集成、融合為方式,開展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多方深度協作,以培養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創新型復合型人才為宗旨的新型教育理念。協同創新理念符合旅游管理專業培養全能型人才的理念與方向,是目前以及未來發展的先進教育模式之一,對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進一步完善與指導具有相當積極的意義。
(二)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現狀
現今為適應高職院校教育事業的迅速發展、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對人才培養的需求,以及推動旅游管理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化和體制的創新,以期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切實提升教學質量,培養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已到了刻不容緩的階段。但目前,從旅游管理專業教育的角度看,學校的專業教育明顯滯后于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部分高校出現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距離當今旅游業所需的高技能型人才、復合型人才、開放實踐性人才、“專通”結合型人才還有很大一段距離。
二、協同創新角度下高校旅游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所存在的問題
(一)重理論,輕實踐
現今我國仍有部分高職院校采取“以課堂灌輸書本理論知識”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學生單憑教師在課堂上所灌輸的抽象理論知識接觸所學專業,期末考試亦養成“教師劃重點,學生背多分”的普遍現象,最終導致學生視野面較窄,對教師的依附性高,難以將自身處于學習的主導地位,缺乏創造性和開拓意識。
(二)基礎教育與實務教育脫節
旅游學科的基礎教育應包括旅游的基礎理論、國內外有關的政策、地理、歷史、文化等基本概況以及熟練掌握一門或以上外語和計算機業務。旅游學科的實務教育則為在旅游學科理論的學習基礎上,借助實習場地和相關實習器材,教師以及專業技術人員提供技術指導下完成對學生良好社會責任、職業習慣、基本服務操作技能、初級管理能力的培養。但是,部分高校忽視了實務教育的培養,使學生缺乏本專業所需人才的必備技術和技能、管理應用能力,造成了大部分學生就業時的高分低能,嚴重地削弱了自身就業水平和能力。
(三)師資整體水平有待提高
我國高職院校的旅游管理專業相較于其他“老牌”專業而言,發展較晚,部分師資為從其他學科轉調而來(如歷史、地理、政治等),因此部分教師雖具有一定教學實踐的資歷,但卻缺乏對旅游管理專業實際操作和管理的經驗。
(四)實踐條件不完善
部分院校對旅游管理專業的建設存在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導致了實踐、實訓設備設施嚴重不足,部分院校的實訓基本不完善甚至沒有實質性的實訓基地。這導致學生的學習完全只能寄托于“理論化”,使得畢業的學生既無法面對職中、中專和技校學生的技能競爭,亦無法滿足現今旅游行業對較高綜合素質人才的需求。
(五)忽視實習生服務與管理技能的培養
眾多高職院校在設置旅游管理專業課程時,往往容易忽略對其服務與管理技能的培養,忽視對其基本服務的程序的講授,令學生缺乏工作中的專業崗位知識。由此可見,高職院校在對旅游管理專業課程的設置上,必須大力加強對實踐課程的增設。
三、協同創新角度下高校旅游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建議
(一)加強校校協同
院校與院校之間應緊密聯系,以協同培養為紐帶,共同展開相互合作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探索創新特色模式。通過校校的協同合作,可以讓學生們更加了解自身所學的專業,相互學習、相互進步。
(二)加強校企協同
發達國家的實踐證明,校企合作是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成功模式,校企合作已是我國高職教育發展的方向之一。因此,企業與學校需要建立深層次的合作關系,將對人才的需求特點貫穿于學校教育與實習中,制定針對性強的培養方案,提高人力資源的效能,節約培訓成本。筆者認為,關于校企合作,有以下兩點需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①完善校企合作基地。由于旅游管理學科的應用型屬性,因此需要學生具備相當強的實踐技能,學校必須與企業共同建立完善的實習基地。在建設校企合作基地的過程中,校企雙方應多次對對方進行實地調研與論證,充分了解對方,在此過程中,校方應充分了解企業的實習環境以及師資,并與之制定相關培訓計劃、設置相關課程、簽訂相關協議保證雙方利益,以期雙方達成一致。②加強實踐教學的考核制度。筆者所指的實踐教學考核制度除學校的實踐教學考核制度外,還包括企業方面。只有雙方達成共識,建立完善的實踐教學考核制度,才能保證雙方的權益。于學校,建立完善的實踐教學考核制度,可有利于找出實踐教學中的問題以及薄弱環節,同時教師亦能從中得出直接的評價信息反饋,從而調動整體的積極性、主動性,不斷提高實踐教學的質量;于企業,能通過實踐教學考核制度,及時調整自身的方向,有利于與學校培養默契,與校方相互促進,共同培養應用型人才。實踐教學的考核制度在制定時,需注意要堅持以公平、公正、以人為本為基本導向。
(三)加強學校內部協同
①完善實訓設備。筆者認為,一般院校的旅游管理專業應配置以下基本實踐設備:餐飲實訓室、旅游管理軟件應用實驗室、導游模擬室等,可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理論知識,亦可為學生出外實習打下堅實的基礎。②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教師是教育的核心,針對目前中國整個旅游市場對旅游高等人才的需求,需提升旅游管理專業教師的水平,現今,旅游管理專業教師存在的最顯著問題為:缺乏實踐經驗。因此筆者認為,針對這一現象,應定期組織專業教師前往國際知名酒店、旅行社、著名風景名勝景區等旅游企業進行實操訓練以及進修,提升教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水平。此外,院校亦可定期選取旅游企業的精英為學生授課,保證教師和學生皆能以最快的速度接觸旅游行業最新的管理經驗和方法。
高職院校的旅游管理專業教育長期粗放型與外延式增長所積累的問題、矛盾已逐漸顯露,伴隨著現今旅游業的高速發展,對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亦有了新的要求,協同創新角度是符合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培養應用型人才的一個新的角度,它的指導對突破現今高職旅游管理教育的瓶頸,提升教學質量,培養全能應用型人才具有相當大的推進作用。
參考文獻:
[1]楊慧,毛金鳳.高校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協同創新研究[J].北方經貿,2014(03).
[2]吳水田,陳平平,李佳莎.酒店管理專業實習中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以廣州地區為例[J].高教論壇,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