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良 魏晶顏
摘要:優化農村基礎教育學校布局,必須適應城鎮化發展的客觀要求,緊緊抓住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機遇,靈活掌握,實施系統工程。為此,要在建立多元價值目標導向的前提下,堅持公平優先原則,加快農村民主發展,完善相關立法,實施決策主體多元化,明確分工、各司其職。同時,要認真做好有利于學生全就學的標準、學校辦學標準、教育社會價值認定標準以及責任以及追責依據等主要技術型問題。
關鍵詞:農村基礎教育;學校布局;戰略
在城鎮化背景下推動農村基礎教育學校布局調整,已經成為農村基礎教育面臨的主要任務和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問題解決的如何,不僅涉及到農村教育自身發展質量與水平的提升問題,更關乎到農村基礎教育社會價值。基于目前有關農村基礎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發展的實際,文章認為有必要從宏觀上對其進行進一步的戰略思考。
一、明確農村基礎教育學校布局的認識前提
(一)農村基礎教育學校布局必須適應不斷推進的城鎮化發展要求
農村城市化是農村社區變為城市社區的一種多方面的綜合的社會經濟運動過程。包含農村農業人口變為工商服務業人口,農村社區固有特點的消失和城市社區特點的增長并逐漸發展為城市社區等內容。農村城市化的實質是消滅城鄉差別。在這個過程中,社會人口結構、經濟結構、職業結構以及地理環境等因素都將并一定會發生巨大變化。因此,新時期實施農村基礎教育學校布局調整戰略,必須堅定不移地結合城鎮化大背景進行科學謀劃。
(二)農村基礎教育學校布局必須緊緊抓住城鄉教育一體化戰略機遇期
城鄉教育一體化,是指統籌城鄉教育發展,整合城鄉教育資源,打破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的束縛,構建動態均衡、雙向溝通、良性互動的教育體系和機制,促進城鄉教育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推動城鄉教育相互支持、相互促進,縮小城鄉之間的教育差距,有效消除地域、經濟等原因導致的教育不均衡問題。實施城鄉教育一體化,全力打造城鄉教育目標的共同性、實施教育對象的城鄉交流、推動城鄉教育資源互動,進而推動鄉村教育加快發展,提升農村教育水平的戰略舉措。新時期積極優化農村基礎教育學校布局,必須緊緊抓住這一戰略機遇,充分利用城鄉教育一體化的惠及政策。
(三)新時期推進農村基礎教育學校布局調整,必須實施系統工程
學校布局涉及到學生發展、家庭的教育成本、學校教育教學質量以及社會發展需要;學校布局受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地域環境因素、文化發展水平、民主政治發展水平、教育現實發展狀態等因素制約;學校布局調整還需要處理如學校建設標準、學校地理位置分布狀態、教師資源的整合、教育公平與效率關系等等。因此,在優化農村基礎教育學校布局必須樹立系統觀念。要在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整體布局、統籌安排,科學謀劃。
(四)靈活把握,是解決問題的鑰匙
由于各地區所面臨的具體環境和主要問題差異,學校合理布局的具體行動方略以及具體工作方法也必然要有所選擇。所以,在推進農村基礎教育學校布局過程中,切不可以遵守規律的名義實行一刀切。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門一定要在普遍性原則指導下,根據各地方的實際情況,開展調查研究,實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拿出針對性、有效的解決方案。靈活處理各地方在調整農村基礎教育學校布局所遇到的具體問題,是實現工作有效性和提升工作效率的保證。
二、確定農村基礎教育學校布局的多元價值目標導向
價值泛指客體對于主體表現出來的積極意義和有用性,價值滿足需要屬性,必然成為實踐活動根本動力源泉。優化農村基礎教育學校布局,首先必須在價值選擇上做出正確的判斷。其一,必須堅決避免片面化和極端功利化,牢固樹立多元價值構成原則。其二,明確價值體系構成。即必須緊緊圍繞滿足學生全面地需要、提升農村教育發展水平和實現農村社會發展作為應由的價值成份。三種價值成份的確定,是從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層次對農村基礎教育價值的區分與認定。其三,明確各方在價值體系中的層次、地位。即確立學生發展需要是直接價值選擇、提升農村基礎教育發展水平是長遠價值指向和促進農村社會整體發展的終極價值目標。
三、建立農村基礎教育學校科學布局調整的行動機制
(一)堅持公平優先原則,加大投入是前提
本文認為,基于目前中國農村社會現實,堅持公平優先原則較為適當。原因在于,效率原則是在一般經濟學意義上的理念,適應于常態化、中性分析研究。而在現實上,我國長期存在著城鄉二元制基礎上顯著的城鄉差距。因此無論是強調效率優先原則還是尋求效率與公平兼顧原則,不僅無法體現政治治理的價值導向意義,也無法實現具體實踐的目標。堅持公平優先原則是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應有之義。所以,在優化農村基礎教育學校布局過程中,要在堅持公平原則前提下有計劃加大對農村教育投入。
(二)加快農村民主發展,改善參政環境是基礎
基礎教育學校布局工作的復雜性和系統性特征也必然需要調動多方力量積極參與,通過有效組織形成發展合力才行。而農村民主建設和發展水平,則是提升民眾社會參與積極性和能力的重要前提保證。因此,在推進基礎教育學校布局實踐中,必須加快農村民主發展。通過切實推動農村民主制的發展,實現農村社會成員的參與意識、參與能力的提高,進而提高決策科學化水平、形成行之有效的監督體系和監督機制,提升學校布局調整的組織領導能力和水平。
(三)完善相關立法,權責明確是前提依據
鑒于目前農村基礎教育學校布局現實,缺少相關法律支持和保護,是造成實踐中主觀因素被強化、決策隨意化、檢查驗收表面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要避免這種現象發生,為社會行動提供明確的依據和規范指導,就成為當前在農村基礎教育學校布局實踐中首先要解決的重要問題。所以,建議從國家立法,包括地方法規建設方面要有針對性給予農村基礎教育學校布局提供確實可操作的法律、法規支持。行為合法化,不僅是合理化的前提,同時更是有效性的基礎。
(四)實施決策主體多元化,是行動根本原則
農村基礎教育學校布局調整必須在決策上體現和反應多方主體的利益訴求。同時,學校布局還是一項專業性十分突出的工作。所以,決策主體構成必須具有多元化、代表性和專業性特征。決策多元主體構成建立,不僅保證各方利益訴求的表達,同時也有利于多方利益的實現。而滿足各方利益需求,也是達成實踐目標的途徑和保證。在此前提下,制定并完善決策機制,以確保決策科學性,增強和提高主體參與程度和工作積極性,發揮創造性,激發起強大動力。
(五)明確分工、各司其職,是效率的保證
優化農村基礎教育學校布局調整工作水平,要做好以下三個方面:其一,堅持行政推動,積極引領的基本路線。作為具有戰略性布局的實施方略,沒有行政的強力支持,并給予宏觀上的指導是不可以的。其二,堅持內行主演,實施專業化推進的基本行動路徑。學校布局調整首先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教育問題,教育專家必須在實踐中扮演主角。這樣才實現行動專業化,確保決策科學、方案科學。其三,全員主體參與,各司其職的基本樣態。多元主體參與,各司其職、各施所長,可以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也利于對實踐實施有效的監督。
四、組織力量全力破解農村基礎教育學校布局的主要技術問題
(一)明確有利于學生全就學的標準
學校布局調整首先必須滿足有利于學生就學和全面發展需要,因為這兩個方面更能體現教育公平優先原則。明確這一問題也是學校布局調整的目標性內在要求。在農村基礎教育學校布局實踐中要明確有利于學生就學的衡量標準。即從學生就學的地理距離、道路安全情況、學生家庭就學成本等多個維度進行設計。這是學校布局實踐可行性和有效性的基礎。否則,必然導致實踐上的盲目,甚至本末倒置的情況發生。同時,允許個地方結合實際,制定本區域的相應的具體標準。
(二)明確合格農村學校的辦學標準
農村基礎教育學校布局調整必然要涉及到學校數量建制、規模以及發展特性上等問題,而其根本目的在于提升農村基礎教育辦學水平。因此,學校布局調整問題也就必然涉及到調整后學校的具體建設標準問題。學校辦學標準是提高農村基礎教育質量和水平的保障系統,是基礎中的基礎。因此,在學校布局調上一定要排除各種主觀因素干擾,積極發揮專家們的作用,遵循教育發展規律,從學校規模、結構、功能等各個方面研究并制定科學的辦學標準。以確保調整后的學校建設科學化,真正滿足布局調整發展目標的需要。
(三)明確農村基礎教育社會價值認定標準
以往農村基礎教育學校布局實際上更多關注的是教育自身問題,且多集中現在教育效率問題,很顯然教育公平受到一定排斥。僅僅把價值目標定為在教育自身有限范圍,這顯然是有缺陷的。因為,農村教育發展的功能還應該也必須包含其對農村社會發展的意義。為此,優化農村基礎教育學校布局,要有明確的包括教育的文化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等在內的綜合的指標體系建構。
(四)確定責任以及追責依據
責任是是管理的依據,更是行動的動力,更是提升工作質量和工作水平的保證。正是因為責任不夠明確、追責不及時、責罰力度不夠等原因的存在,農村基礎教育學校布局在實施過程中才會屢屢出現不作為、亂作為、無懲罰、懲罰無力等現象,這也正是學校布局工作出現諸多弊端的重要原因所在。為此,優化農村基礎教育學校布局調整,必須在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全面落實行政問責制。只有責任明晰,問責及時、到位,責罰適度、有效,才會能確保行政管理盡職盡責,最大程度提高工作時效和工作質量。
參考文獻:
[1]雷萬鵬.義務教育學校布局:影響因素與政策選擇[J].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9).
[2]田曉婧.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學校的布局調整[J].現代教育管理.2015(12).
[3]蔡英姝.學校撤離后農村文化建設的困境與出路[J]. 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
[4]雷萬鵬,張婧梅.學校布局調整應回歸教育本位[J].教育研究與實驗. 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