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旭
國內外科學技術日新月異,高速交通網絡逐步完善,交通和運輸工具功能得到改進,交通工具速度日漸提高,人類已經走出地球走向太空,人類遠距離、大規模出游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神話”和“天方夜談”;私家車擁有家庭越來越多,航空運輸成本持續降低,大交通網絡時代即將到來。如此,各國都特別重視旅游業發展,把旅游業納入國家發展戰略體系,如美國制定了面向新時代的旅游發展戰略,日本制定實施《推進觀光立國基本計劃》,韓國制定了《觀光旅游業先進化戰略》等。
一、旅游大發展背景下西北旅游產業發展機遇分析
(一)旅游產業地位:不斷提高,各方重視
旅游業在國民經濟的地位,主要表現于政策導向(產業定位、產業發展目標等),取決因素之一是產業效應。從國際國內看,旅游業的發展成就已經使世界各國各地區政府和居民對其優勢和作用產生了深刻認識,促使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斷提高。
在國際國內發展旅游業的時代條件下,西北地區各省市也都提出建設“旅游大省”、“旅游強省”、“國際旅游目的地“的目標,使民族文化旅游業發展有了宏觀經濟機遇、政策機遇和制度機遇。
(二)旅游經濟規模:不斷擴大,平穩發展
從國內看,我國已成為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國(前三位為法國、美國、西班牙)、亞洲最大的出境旅游客源國,正在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國內旅游市場,根據預測到2020年時,入境旅游人次年增長比率將達16%;城鄉居民年均出游超過2次;旅游消費相當于居民消費總量的10%;旅游業總收入年均增長率將達12%以上;旅游業增加值將達2萬億元左右,占全國GDP的比重將提高到4.8%,對GDP的增長貢獻率將達1%,占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將達到12%,對服務業的增長貢獻率將達2%;每年新增旅游就業將達50萬人。
旅游經濟學和消費經濟學認為,旅游消費的函數是可支配收入、閑暇時間、出游便利性、出游意愿等,通俗說就是要“有錢、有閑、有欲”。從各個方面看,未來旅游消費經濟規模擴大實為必然。一是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使旅游發展有了難得的和平環境。國際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雖然世界范圍內地區性沖突和局部戰爭不時發生,但大規模、世界性大戰再次爆發的可能性已經減弱,一些地區性軍事沖突和戰爭也不斷趨向緩和,軍事對抗的緊張狀態很多通過和平方式得到解決,經濟與發展成為世界新的熱點。國內方面,我國1978年改革開放以后,國內局勢穩定,“聚精會神高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成為各界共識。這為西北地區民族文化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政治局勢、社會環境基礎和保障。二是經濟發展、科技進步、交通建設使居民出游更加便捷。旅游(Tour)現象或活動最早出現在古代社會,但近現代意義上的旅游業則由十八世紀中葉開始的產業革命催生,誕生地在歐洲,條件之一就是蒸汽機技術改進,火車和輪船等新式交通工具出現。三是全球經濟發展,居民收入增加,旅游消費支出將有可能增長。國際方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統計,世界經濟年均增長速度已達4.4%,全球貿易年均增長速度達到7.3%,將使旅游指出增加具備條件;國內看,近30年的對外開放和高速增長使居民富裕,旅游消費能力逐漸增強,潛在的旅游需求在不斷增長。四是假日制度變革帶來居民閑暇時間增多。在一些發達國家,居民帶薪旅游早已是公民的一種生活方式;在國內,國家根據特殊國情多次改革休假制度,增加“十一”、“國慶”中秋”、“端午”等節假期,居民出游將受時間制約程度大為減小,“旅游黃金周”模式使國內旅游消費市場將以得到拉動,無是居民旅游觀念發生變化。“食必常飽,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麗;居必常安,然后求樂”。國外居民出游早已習以為常;而我國則經歷了一個轉變過程,具體是:短缺經濟時期,國家處于窮困階段,加之戶籍制度等限制,居民出游限制很大;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居民價值觀發生變化,把外出休閑、自由主宰個人生活作為體現人生價值的重要方面,這對旅游經濟發展起了“推手”作用。
(三)旅游市場結構:悄然變化,規律可循
旅游目的地結構方面,20世紀80年代以前,國際旅游目的地市場主要是西方發達國家,其接待人數占世界總量的90%左右;目前,隨桌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演化,世界旅游目的地市場結構體系也在不斷演化,亞太地區很多國家尤其是中國成為國際旅游的熱點區域,旅游業進入主流行業,財富資源從發達國家向不發達地區轉移的趨勢顯現。數據顯示,到2020年,亞太地區的國際入境游客接待人數將達到5.3億人次,而中國由于經濟崛起、東方文化神秘神奇、對外友好合作交流增多、旅游業發展,對入境游客的吸引力增強,來中國求學科考、觀光度假、進行貿易洽談、舉行國際會議者日益增多,中國已經吸引了全球旅游者目光,成為全球第三大旅游目的地,并將于2020年成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國。目的地市場的轉型將給西北帶來機遇,只要抓住時機,大膽創新,推出適銷對路的產品,提高服務質量,市場有望得到拓展。
旅游需求或消費結構方面,世界旅游發展歷史和相關研究表明,旅游需求或消費結構和經濟收入有一定關系,即:人均GDP達到300美元時人類就會產生國內旅游需求,達到1000美元時就會產生出境旅游需求,達到3000美元時,旅游增長速度將更加迅速,形成國內游、入境游與出境游全面繁榮和社會各階層廣泛參與的“全民旅游”時代。在國外,居民旅游消費動機已經從簡單觀光轉為度假休閑,個性化的生態旅游、文化旅游、獎勵旅游、探險旅游、科考旅游、潛海旅游成為潮流和主旋律?!懊褡宓牟攀鞘澜绲摹?,民族地區文化旅游特色濃郁,深受青睞,而西北地區在特色旅游開發方面更具“比較優勢”,只要完善旅游產品體系,彰顯地域和民族文化特色,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內涵,提升文化旅游產業競爭力,就完全有可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趨勢,利用絕佳契機,取得不俗成就。
參考文獻:
[1]呂立勤.旅游業發展面臨新機遇[N].經濟日報,2010.5.23.
[2]竇開龍.甘肅文化旅游開發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2:170-171.
[3]吳傳清.2008.區域經濟學原理[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