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陽
摘要:近年來,聊城不斷立足區域特色,發揮產業引領,打造特色鮮明的生態休閑旅游目的地城市。本文通過分析聊城旅游發展優勢,明確聊城旅游已完成和在進行的旅游項目,來指出目前聊城旅游發展在旅游交通、餐飲、商品等方面依然存在的問題,并以滿足游客體驗需求為導向,以全域旅游觀念為指導提出針對性解決對策。
關鍵詞:聊城;旅游;全域旅游
山東聊城地處魯西,有2500余年的歷史,遺留下400多處名勝古跡,1994年1月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今年以來,聊城市緊緊抓住新舊動能轉化機遇,以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為抓手,大力推進精品旅游發展,通過精品旅游項目與多元業態的融合,積極策劃、儲備、實施一批重點旅游項目,把重點放在提高旅游產品質量、加大旅游產品有效供給、優化旅游服務上,促進全域旅游發展質量和效益同步提升,為全市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注入強勁動力,努力建設特色鮮明的生態休閑旅游目的地城市。
一、聊城旅游行業發展優勢
(一)資源優勢
作為一座北方內陸城市,聊城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水資源豐富。黃河在境內蜿蜒百余里,徒駭河、馬頰河等30多條河流縱橫交錯,京杭大運河從市區縱穿而過。市區內還擁有水面面積達6平方公里的我國北方最大的城市內陸湖——東昌湖,湖中環抱著方正的中華水上古城。沿運河而行,古韻十足的山陜會館、海源閣、鈔關、鰲頭磯等盡收眼底;新石器時代的龍山遺址,魏晉時期的曹植墓,宋代的鐵塔,明代的光岳樓等名勝古跡躍然眼前。
(二)區位優勢
聊城市地處中原腹地,山東省西部,臨河南、河北,位于華東、華中、華北三大區域交界處。聊城是京九高鐵與膠濟鐵路、膠濟邯鐵路,濟鄭高鐵在山東省內的交匯點,是橫跨冀魯豫3省的最大交通物流樞紐。鄭濟高鐵與濟青高鐵相連后,將與京滬高鐵形成十字交叉,進一步強化聊城的交通樞紐地位。聊城不僅可以輻射和帶動魯西經濟發展,而且是與晉、豫、冀等省份經濟技術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二、聊城市旅游行業發展現狀
(一)回看過往 成效已顯
聊城以中國“江北水城運河古都”而著稱,已獲得的稱號包括: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內陸十佳宜居城市,中國溫泉之城等。
據數據統計,2017年春節黃金周、“五一”小長假、國慶中秋假日期間,聊城市共接待游客近440萬人次,實現旅游消費23億元,同期增長10%以上。
(二)規劃引領 優化布局
山東省政府下發的《山東省全域旅游發展總體規劃 (2018-2025)年》中提到,聊城要建設運河文化國際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打造東昌湖片區為核心,京杭運河為廊道,水滸文化、黃河風情、馬頰河三條旅游帶聯動,五區支撐,全域成長的空間發展布局;形成千年古城城市休閑、運河世遺文化研學、溫泉養生、生態鄉村、水上暢游等特色產品。
2018年4月,聊城市人民政府印發《聊城市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規劃(2018-2022)年》,同年7月《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區分區規劃(2017-2030年)》經市城鄉規劃委員會2018年第二次全委會議審查通過。
(三)追求卓越 還看當下
近年來,聊城不斷立足區域特色,發揮產業引領。整合古城區和東昌湖旅游資源,完成古城保護與改造,推動東昌湖風景區、阿膠養生文化苑建設,創建5A級風景區。加強地熱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積極發展大眾化溫泉。以圖書、演藝、動漫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為重點,扶持10個地方特色文化項目,培植壯大文化產業集群。
今后一段時間,聊城將以新舊動能轉換、文化旅游產業集群規劃建設為契機,大力推進“旅游+文化”“旅游+溫泉”“旅游+中醫藥”等多業態融合發展,實現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新趨勢。
三、聊城市旅游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一)現階段依然存在的問題
聊城旅游在突破傳統旅游模式,進入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階段中面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餐飲商品方面:隨著龍堤美食島的開放,實現聊城地域文化與美食文化有機統一的文化主題宴也相繼推出,但對于魏氏熏雞、老王寨驢肉、高唐老豆腐、武大郎燒餅以及范懷夢燒鴿等特色地方名吃還沒有被廣大游客熟知。這反映出聊城旅游商品的營銷力度過于薄弱,且尚未形成有特色的旅游商品體系。
住宿交通方面:現階段聊城缺少中高端酒店,且酒店內部文化過于生硬。由于旅游資源的分布過于分散,聊城各景點之間,以及景點與其他公用設施之間依然缺少專用的旅游車線路。
購物娛樂方面:受觀念約束、娛樂設施缺乏、交通限制(多為夜間交通)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聊城市旅游娛樂項目非常匱乏,游客僅對聊城雜技有所了解,對于其他民間藝術形式知之甚少。且晚間娛樂項目少之又少,使得游客在本地的逗留時間大大縮短。
信息網絡方面:目前聊城缺少大的旅游電子商務平臺、旅游數據分析平臺來及時掌控資源及客流信息并進行調控和發布。這就導致旅游電子商務應用不廣泛,信息不暢通,使得旅游產業發展缺乏創新,“旅游+”的理念無法深入執行和發揮。
(二)相應的解決對策
建設運河文化主題街。首先要弱化運河兩岸街道的交通功能以及街區的居住功能,建設一批具有明清時期建筑風格或者凸顯商品屬性的購物商鋪、茶館、飯館等建筑,開設體驗型商品店鋪,讓游客參與到雕刻葫蘆、郎莊面塑等民間藝術商品的制作過程中。將其街道建設成為集觀光、休閑、購物、餐飲、娛樂等功能于一體的國內知名的特色商業街。
交通體系大完善。用游覽特征指導交通體系建設,將“快進”和“慢游”兩種旅游需求融入城市交通設計,開通市內、縣級各景區之間的旅游觀光專線,在景點設置停車站,建立兩小時旅游交通圈。打通城市與鄉村、景區與景區之間的連貫,且注重交通的景觀化。
完備軟硬件設施。首先規范網絡平臺建設,整合現有各種小型公眾號以及微博賬號,推出官方主體APP,將APP官方下載二維碼印制于各公交站牌以及車站與景區宣傳欄處,實現旅游信息的共享。通過人才培養,鼓勵學術研究,增進旅游創新專利的產生與轉化以促進旅游創新。規范旅游市場秩序,提高旅游從業人員素質,引導社會居民規范個人行為,發揚“孔孟之鄉、禮儀之邦”的優良傳統,做到熱情好客,真誠待客,使游客賓至如歸,流連忘返。
參考文獻:
[1]王艷.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研究——以聊城為例.聊城市委黨校理論研究室.
[2]宋立杰.聊城市文化旅游發展探析.聊城旅游研究課題組.
[3]山東旅游年鑒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