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李
摘要:德州素有“九達天衢、神京門戶”之稱,被認為是“大運河澆灌出來的一座古城”,如今生活在德州市的同胞們,在中共德州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各項社會事業快速發展,以期建成魯西北、冀東南最大的經濟文化區域中心,規劃建設市區運河、岔河、減河三條“玉帶”,實現水系互通互聯,力爭建成經濟繁榮、社會文明、功能完善、人居環境最佳和具有創業吸引力的現代化城市。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城市河道的生態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京杭大運河在德州穿城而過,不僅在排澇、泄洪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也是一種歷史和文化的象征,也可以說德州是因為運河而存在而成長起來的。因此,本文將從現有問題的細化的運河,河生態修復和環境管理,和河流生態環境修復策略,為了探索河流生態環境管理的有效策略,恢復河流的自然特征,保證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關鍵詞:運河;生態修復;綠色生態;美麗中國;生態觀光
德州港最早出現于明清時期之前,但作為碼頭存在已久。20世紀50年代,德州港的名字正式誕生,并很快被稱為。然而,岳城上游水庫的修建造成了運河缺水,運河交通被迫中斷,德州這座名叫“德州港”的港口在漫長的歷史中不得不漸漸消失。
一、修復河道的形態,修繕歷史建筑
(一)修復河道的形態
根據水的生態學原理,運用城市水環境生態技術治理,加強河道生態恢復,減少河床硬化,使城市河流“盡可能靠岸體”,采用單孔結構,水生生物生長和動物棲息地,加強水生植物和濕生植物,利用生態景觀建筑,保護城市自然植被,滿足生態園林城市生物多樣性的要求。同時,要充分挖掘水文化,建設具有德州古城文化內涵的濱水景觀帶,形成濱水景觀網絡。通過對城市水環境的綜合管理,達到了有效改善水環境質量的目的,從而突出了“州城”的特點。
(二)修繕歷史建筑
德州城因運河而生,也是因運河而興。幾千年來,南運河不僅是孕育了德州的母親河,而且還把它裝飾得五彩繽紛。尤其是運河河道內帆墻如林、百舸爭流的場面,它的美麗和壯麗在德州真的是一個很大的場景。不同季節,春夏秋冬,運河的自然風光是紅、綠、黃、白。白晝朝暮四時不同,運河總能與日月交相輝映; 風和日麗,運河靜中有動;風雨雷電,運河卻又動中處靜。 有幸目睹運河風景的人們,哪能不為之心動。因此,欣賞運河美景就成了古時德州人和外地游客的一項高雅之舉,尤其成為文人墨客的嗜好。
德州是因運河而生的歷史名城,也是文化古城。許多特色建筑散落在尋常街巷、河網兩岸。 如在運河城區段就有蘇祿王墓、“天衢四坊”、寒綠園、御碼頭、鹽糧碼頭等建筑和景點,在運河河岸上,有漕衛署驛館遺址、乾隆皇帝御船經過的迎恩橋、勝利橋、文革橋、樸園、澄碧園等景點。在城市水系改造中,要充分挖掘和利用長期的歷史文化積淀,保護和修復現有的歷史文化景觀,并與河濱景觀相結合,形成宜居、旅游、獨特的景觀。加強兩岸景觀防護林建設。對于流經城市地區的河流,應在防護林中設置休閑空間,以增加林帶的游憩和觀賞功能,使之成為城市的帶狀公園。對于流經郊區的河段,防護林以水土保持功能為重點,形成多層次的風景林帶。
我們要按照“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使這條在德州人民血脈中打下深深烙印的運河煥發生機、熠熠閃光。
城市水環境管理是一項長期、艱巨而又十分細致的工作.對水環境進行綜合治理,將古城保護與旅游開發有機結合起來,可以解決一些問題帶來的城市發展問題,改善城市生活環境,提高城市品位,突出城市特色,實現德州、古代文化和現代文明的水影響和文化互補。
二、未來發展:運河申遺后在德州總體規劃中的地位
京杭大運河的申遺成功使德州有了世界文化遺產,這不僅大大提高了市民的榮譽感,也進一步增強了大家的文物保護意識,成為我市進一步做好保護和開發運河文化遺產的極好契機。進一步將我市的傳統文化及傳統文化載體的保護和開發工作提高到一個新階段,為找回德州歷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和將德州建成新時期的文化高地而作出應有的貢獻。
京杭大運河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創舉。在上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她作為溝通我國南北方兩大地域間的橋梁和我國古代政治與經濟中心之間聯系的紐帶,在我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現已成為刻畫在祖國大地上象征人類文明歷史的重要符號,也是留給子孫后代的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德州作為因運河而生又因運河而興的城市,與運河的關系如同母與子的關系。世世代代的德州人,一直居住在運河,取食于運河,對運河充滿了深深的感情,多少年來也精心守護著運河。
比如被譽為“德州運河第一街”橋口街,這是個真正依照運河而興起繁盛的街道。從漕運的興起,帆船點點在運河里來來往往,這條街道上的來往客商三教九流、川流不息、客似云來,這條現在覺得有些沒落的街道那時是真正的德州的繁華商業街。但隨著漕運的沒落,這條街道也失去了往日的繁華,但是是歷史還是給它留下了曾經的遺跡和傳說,碼頭浮橋、大清真寺、御路、回龍壩、更衣亭、寧死守護古槐的義士等等,這些都可以創造德州地方特色,為德州運河的修復和發展起著補充作用。
只有全社會上下聯動,形成一個濃厚的尊重運河、順應運河、保護運河的氛圍,才能使德州真正能夠德風永續,水韻流長。
參考文獻:
[1]陳薇,劉博敏,劉捷.回歸自然發展城市弘揚文化創造生活-揚州古運河東岸風光規劃設計[J],建筑創作,2003,(3):98-103.
[2]高士武,張曼胤,李偉,趙玉輝.北京北運河流域濕地治理規劃研究[J],世界林業研究,2008,(4):94-97.
[3]張光錦北運河生態健康評價及修復方法研究[J],天津大學,2009.
[4]王立明,石維,張輝基于生態服務功能的污染河流生態治理與修復[J],海河水利,2011.
[5]賈靖.申遺背景下京杭大運河的景觀設計研究[J],湖北工業大學,2012.
[6]楊萍,許玉萍生態文化型的水環境修復與提升-大運河揚州段城市水系的治理[J],綠色科技,2014,(7):201-203.
[7]榮飛,宋俊,楊碩.城市街道生態治理及環境修復措施[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6,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