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燦
摘要:隨著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開展,鄉村旅游成為了發展鄉村經濟的重要方式,鄉村節事成為了鄉村旅游發展的重要吸引物。本文以益陽為例,在分析了益陽發展鄉村節事旅游優勢和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對益陽鄉村節事旅游的發展提出了幾點對策建議。
關鍵詞:益陽;鄉村節事旅游;存在的問題;發展建議
一、節事活動與鄉村節事旅游
節事活動是指由一定社會組織因為特殊的節慶或者事件等精心策劃的各種活動的統稱,包括特定形式的儀式、演講、祭祀、表演、娛樂活動等[1]。節事旅游是以節日和事件為吸引物而引起的一系列旅游活動[1]。
成功的節事活動的舉辦,不僅能獲得明顯的直接經濟效益,還能擴大舉辦地的影響力,帶來可觀的持續性收益,因此以各類節慶、賽事、會展舉辦為標志的節事旅游在國際范圍內得到了迅速發展,據國際節事協會統計,僅周期性舉辦的節事就有4萬~500萬件之多,節事旅游成為了獨立的新興的旅游業態,也是游客數量增幅最多的旅游類型[2]。
鄉村節事是指利用鄉村田園生態的自然環境以及形成的農業產業規模效應,或通過深入挖掘民間民俗文化、民族文化而開發的鄉村節慶事件[3]。從節事資源角度,多分為以鄉村原生態和農業產業規模為基礎的鄉村生態節事活動、鄉村民俗或鄉村民族節事活動二類;從節事主題角度,分為鄉村風光類節事、農家樂類節事、民俗體驗類節事、歷史遺存類節事四類[2]。
鄉村節事旅游是指針對鄉村地區某一特定的地方主題,事先通過安排活動、公告活動的內容進程,并采用公開的方式進行慶祝或展示,以達到吸引游客前往并進行相關觀光消費的行為[4]。簡而言之,鄉村節事旅游是因鄉村節事而帶動的旅游活動。
由于鄉村具有區別于城市景觀的獨特的地域環境和旅游資源類型,加之國家層面的“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鄉村旅游發展日益壯大。在鄉村旅游中賦予節事活動不僅能豐富鄉村旅游活動內容,增加鄉村旅游的真實性和體驗性,同時對促進鄉村旅游經濟發展效益顯著。
二、益陽發展鄉村節事旅游的優勢
(一)鄉村農業、生態節事資源豐富
“背靠雪峰觀湖浩,半成山色半成湖”是益陽良好自然生態環境的寫照。由于其自然地理條件優越,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北部緊鄰洞庭湖,水域廣闊,可養殖面積80多萬畝,大通湖是全省最大的內陸養殖湖泊,是知名的“淡水魚都”。中西部丘陵山地,是南竹、油茶、茶葉、果木等經濟林生產區,是全國有名的“竹子之鄉”、“黑茶之鄉”。河湖棋布、青山影映,益陽被譽為“長株潭的后花園”,更被亞洲旅游業金旅獎組委會評為“亞洲金旅獎·首批十大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和“亞洲金旅獎·首批最美生態旅游目的地”。 江南鎮、滄水鋪鎮、桃花江鎮被評為湖南省特色旅游名鎮;黃沙坪鎮被評為首批湖湘風情文化旅游小鎮;謝林港鎮清溪村、江南鎮高城村、會龍山街道仙峰嶺村等8個村莊被評為湖南省特色旅游名村;安化縣梅山文化生態園、資陽區皇家湖福林莊園等10處鄉村旅游地被評為湖南省五星級鄉村旅游區(點)。豐富地、良好地農業和生態資源,為益陽發展鄉村節事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
(二)鄉村民俗節事資源多樣
益陽市是湖南省典型的雜散居少數民族地區。全市有回、土家、苗、維吾爾、滿、壯、白、蒙、侗、瑤、布依、黎、朝鮮族等45個少數民族成份,共1.8萬余人,不同民族之間的風俗習慣的相互交融形成了益陽特色的鄉風鄉俗。竹文化、茶文化、梅山文化、三國文化、湖鄉文化、民俗文化等源遠流長;益陽彈詞、益陽花鼓、馬跡塘故事、蝦子起拱、胡吶喊等地方風俗獨具特色。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特色的民俗文化表演——許仙游竹海、桃花江是美人窩、花鼓史劇《天問桃花》等,和體驗式民俗文化活動——編竹籃、打擂茶、挖春筍、撒網打魚等,都為益陽發展鄉村節事旅游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
三、益陽鄉村節事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主題特色不突出,活動內容雷同
具有鮮明的主題特色,活動內容設計有亮點,是節事旅游吸引力的關鍵所在。當前的益陽鄉村旅游節事活動中大多為觀光和簡單的游客參與項目,且活動主題雷同,主要集中為美食節、花卉節、茶文化節等,尤以美食節為甚。據筆者不完全統計,近三年內益陽各地區舉辦的各類美食節不下20場,活動內容上也是以美食品嘗為主,再帶上產品展銷。節事活動主題雷同,活動內容設計差別甚微,對游客來說沒有足夠的差異化吸引力,只是低水平的重復,使得其對此類活動逐漸免疫,而舉辦地也不能享受到節事活動舉辦所產生的帶動效益,與其他地區的節事相比更不具備競爭力。
(二)文化內涵不足,文化傳承性低
鄉村節事與別于城市節事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鄉村所具有的原生態的地域環境和濃郁的鄉土文化內涵。縱觀國內外知名的節事活動,如西班牙奔牛節、山東孔子文化節、洛陽牡丹花節,之所以得以延續和發展的關鍵就在于在節事活動中充分挖掘和展示了獨特的文化內涵。鄉村節事旅游活動的設計上應突出鄉村文化魅力,而不是簡單復制城市節事活動的方式,“請代言、搞剪彩”,要在”鄉土、鄉情、鄉愁”上下功夫,通過節事活動的舉辦能喚起游客的鄉情,體驗鄉村生活的樂趣,獲得鄉村文化的熏陶。
益陽有非常豐富的鄉村旅游資源和鮮明特色的地方文化,如湖區文化、梅山文化、黑茶文化和竹文化等,以這些為主題的文化旅游節事卻不多,偶有一些也是把主題定在了美食上,而沒有凸顯地方民俗文化特點,如洞庭湖美食文化節、大通湖大閘蟹美食文化節、桃花江竹海·美食文化音樂節等。諸如此類的節事活動既勾不起游客的鄉情、鄉愁,也體驗不到鄉村文化的魅力,對于地方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并無裨益。
(三)宣傳力度弱,節事延續率低
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大量的多樣的宣傳對任何產品的成功都是至關重要的。我國許多舉辦的較成功的大型節事活動,如青島啤酒節、濰坊風箏節、哈爾濱冰雪節等,與其大力的宣傳也是不可分開的。而益陽目前所舉辦的各類節事活動,絕大多數是本地居民范圍內的“自我表演”,對周邊區域的游客吸引很少,一方面與活動特色不足有關,更重要的原因還在于宣傳的不足,游客們都不知道有這些節事活動的開展。正因為宣傳不足,游客到訪率較低,節事效應不顯著,益陽各地的節事活動的舉辦上也呈現出了節事延續率較低的現象。據筆者整理的近五年益陽節事活動舉辦情況,鮮有連續舉辦了四屆以上的節事活動,大部分都是首屆和第二屆。由此可見,益陽鄉村節事活動進入了一個由于低品質、低宣傳而導致低效益、低延續,繼而又另起爐灶的惡性循環中,浪費了人力、財力、物力,卻沒有收到相應的成效。
四、益陽鄉村節事旅游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整合主題,從單一主題節事向節事綜合體轉變
盡管益陽鄉村節事較多,但大多是“小、散、重復建設”的地方節事,這是由于受限于地方資源,全市范圍內自然地理條件相近,人文環境基底相似,所以各地節事內容容易雷同,節事主題也缺乏特色。小規模的地方性節事對節事影響力和號召力的塑造和形成并無大的幫助,過分單一或細分的客源人群很難為當地帶來持續性的收益或擴大收益規模。對此,要改變這種現狀,要從節事規模上、影響力上做文章,一方面要整合區域節事旅游資源,將臨近的、相似的鄉村單元節事發展成鄉村區域節事、標志性節事,這就要求鄉村地區開展區域合作,整合區域內的物質、文化資源,打造區域性旅游產品,發揮多地聯動作用,擴大節事的影響力。另一方面要豐富節事活動本身的內容,從單一主題節事向以某一主題為核心的多主題節事綜合體發展,擴大活動受眾人群,延長活動時間,豐富參與性與商業性活動內容,以提高節事吸引力,增強節事活動效益。
(二)市場化運作,從單一主體辦節向聯合機構辦節轉變
政府主導仍是目前益陽鄉村節事活動舉辦的主要模式,這一模式雖然可以為活動的舉辦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但強烈的官方色彩也容易導致其缺乏市場調研和公眾基礎,游客和當地居民的參與性不強。對于地方性旅游節事,當地居民的積極參與才能充分展現鄉村文化魅力,有助于提升鄉村節事對游客的吸引力,讓游客在鄉村節事旅游過程中有美好的旅游體驗,也才有助于通過鄉村節事旅游的發展加強本地特色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并促進其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發展。
(三)內容創新,從依托季節資源辦節向改進引導辦節轉變
鄉村節事活動往往集中在春秋適游季節,具有較大的季節性,一方面是由于鄉村地區戶內接待設施條件相對落后,不便于在夏冬較惡劣的天氣條件下開展活動;另一方面在于其節事活動內容主要依托于農產品和鄉村風光,而在夏冬季節旅游吸引物較缺乏,不利于節事活動組織開展。鄉村節事旅游的發展要不再受限于季節因素,就必須創新節事活動內容,通過在節事策劃方面的改進,植入一些不受季節影響的活動內容來拓展淡季活動,使活動時段由春秋兩季向全年拓展,進而帶動鄉村節事產業的季節均衡發展和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木子.民俗文化在鄉村旅游節事中的運用——以長樂抬閣故事會為例[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6.
[2]戴林琳.從城市到鄉村:節事及節事旅游在鄉村地域的發展動因及其應用前景[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2,31(6):76-81+86
[3]孫琴.鄉村節事對鄉村旅游的推動作用研究——以上海桃花節為例[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