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榮 銀亮
摘要:目的探討合并糖尿病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住院期間低血糖發生的原因及相關因素。方法回顧性分析因心血管疾病在蒙醫心內科住院的糖尿病患者179例,住院期間低血糖發生的情況,逐例分析及總結低血糖發生的原因及特點。結果住院期間發生低血糖癥42例,占所有蒙醫心內科住院糖尿病患者的3.56%,過度血糖控制治療、進食少或未及時進食、體能消耗、心功能衰竭以及合并使用β受體阻滯劑(β-B)等都是糖尿病人發生低血糖的危險因素。結論對合并糖尿病的心血管病住院患者要加強血糖的監測,尤其對使用胰島素、磺脲類藥物以及合并使用β-B的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更應密切監測血糖,強調飲食與藥物治療的配合,以防止低血糖的發生。
關鍵詞: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胰島素;低血糖癥
近年來的研究表明[1],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有著共同的發病基礎,兩者常合并存在,互為因果而使臨床治療的難度加大,導致患者預后惡化。因此,在臨床中對同時患有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要求強化血糖治療,以進一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風險。但是,由于心血管疾病本身的因素以及治療藥物與降糖藥物之間的相互影響,在降糖治療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低血糖。現對我院蒙醫心內科住院期間出現低血糖癥的糖尿病患者進行分析,以探討低血糖發生的原因和特點,為預防低血糖的發生提供依據。
一、對象和方法
(一)病例選擇
2001年1月~2007年12月因心血管疾病在我院蒙醫心內科住院的糖尿病患者共1179例,在住院期間有42例出現了低血糖癥,占3.56%,其中男23例,女19例,年齡(61±11.7)歲。心血管疾病中冠心病23例,高血壓病7例,心肌病5例,心律失常4例,退行性心瓣膜病2例,風濕性心臟病1例,其中11例有慢性心功能不全。排除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晚期癌癥以及入院時病情危重的患者。糖尿病均為2型,入院前已診斷糖尿病37例,入院后確診糖尿病5例。
(二)治療情況
患者入院后按所患心血管疾病給予相應的治療,主要有阿司匹林、β受體阻滯劑(β-B)、他汀類藥物、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血管緊張素Ⅱ受體阻滯劑(ARB)、鈣通道阻滯劑(CCB)、硝酸酯類藥物、胺碘酮等,心衰患者給予洋地黃、利尿劑,介入治療2例,其中冠狀動脈內支架置入術1例、射頻消融術1例。所有患者均嚴格糖尿病飲食、提倡個體化運動療法,藥物治療方面根據病情用胰島素注射治療,口服胰島素促泌劑磺脲類、瑞格奈類,其他尚有二甲雙胍、糖苷酶抑制劑、胰島素增敏劑等。入院第2天對所有患者進行6次血糖監測(用羅氏快速血糖儀監測末梢血糖),分別為空腹血糖,早、中、晚餐后2h血糖以及睡前、3am血糖,以后根據情況每3~5天復查1次。治療目標為空腹血糖<6.0mmol/L,餐后血糖<8.0mmol/L,根據血糖控制情況逐步調整藥物的劑量。
(三)診斷方法
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心悸、出汗、頭暈、胸悶、饑餓感或精神異常、抽搐、昏迷等低血糖的癥狀;補充糖分后低血糖癥狀即緩解;用快速血糖監測儀檢測血糖≤2.8mmol/L。
(四)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均用SPSS 11.0統計軟件包,計量資料以±s表示統計,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
二、結果
(一)發生時間
低血糖癥均發生在入院后3~11天內,發生于白天(6am~6pm)29例(69.05%),晚上(6pm~6am)13例(30.95%),從6am至次日6am按每4h一個時間段劃分,具體發生時間見表1。表1 低血糖發生時間及比例(略)
(二)治療轉歸
所有病例一經確診,輕癥者予口服糖果、糖水等食物即可緩解,重癥者立即靜脈注射50%葡萄糖50ml,如仍不能緩解者繼以10%葡萄糖注射液靜脈點滴,1例病情較重者給予氫化可的松靜脈點滴,治療過程中根據病情需要及時監測血糖情況隨時調整葡萄糖的用量,直到病情穩定。本組患者經過及時治療后好轉,血糖控制平穩。
(三)藥物的使用情況
42例患者主要心血管藥物的使用情況。降糖藥物的使用情況。反映出使用β-B有較高的低血糖發生率,其次是阿司匹林,而使用他汀類藥物、ACEI、ARB、CCB、硝酸酯類低血糖發生率較低。顯示低血糖發生率最多的降糖藥物是胰島素,其次是胰島素促泌劑磺脲類,雙胍類、糖苷酶抑制劑、胰島素增敏劑低血糖發生率極低。其余藥物因例數較少則不列入其中。糖尿病患者使用心血管藥物低血糖發生情況(略)
三、討論
血糖達標是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預后的重要因素,對于蒙醫心內科醫師而言,在治療心血管疾病的同時,血糖控制是不容忽視的問題,但是,為降低遠期并發癥,嚴格的血糖控制是以近期的危險和潛在的低血糖為代價的。兩者并存時患者的病情復雜,用藥的種類和數量往往很多,各類藥物聯合應用,藥物間的相互作用也成為另一安全隱患。治療心血管疾病常用的藥物β-B通過降低糖元分解而引起空腹血糖降低或需要胰島素治療的病人發生低血糖;磺脲類可與β-B競爭血漿蛋白受體,使降血糖作用增強。
綜上所述,導致低血糖的主要原因是醫源性和藥源性,只要做到合理用藥、定期監測,同時對患者加強健康教育,使病人充分了解和掌握飲食、運動和藥物治療三者間的相互影響,反復強調降糖治療中保持固定熱量攝入、餐次、進餐時間和穩定的運動量,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同時,也要提高臨床醫生對低血糖的認識,熟知各種降糖藥物的特點以及與心血管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重視夜間血糖的監測,低血糖仍是可以預防的。本研究的不足之處是病例偏少,患者合并使用多種心血管疾病的藥物,以及不同疾病或疾病的程度對降糖藥物作用的反應,這些因素的存在可能影響本研究結果偏倚。
參考文獻:
[1]俞海燕,郭曉珍.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在治療期間發生低血糖頻率的比較[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01,23(5):717-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