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修語



第二次到重慶,雖然每次都抱著進川入蜀的心情來,然而距離真正的川蜀也深知還有一個“界”。今年內來了兩次。天氣變化不大,換了短袖,但并沒有太多秋去夏來的更迭感。
重慶是山水之城,確實,無論是自駕還是打車,路上的坡度都有著時不時的驚心動魄。不過,總感覺這山水之秀總要有一種沉淀后才能安心品味,不匆匆,不過客。重慶在多數人的想象里是一個嗅覺和味覺的城市,但我無法這么快給出標簽。在跨越每一個城市的間隙,我們先是帶了預期和植入,再慢慢對號入座去實現,可我相信,像重慶這樣的城市,是即使你蒙住了眼睛,走出機艙嗅到第一口空氣便認得的符號。這符號,還有一個地方似曾相識,那便是,故鄉。
在重慶這幾天,我放不下的生活旋律跟這里的步調格格不入。時間,好像對重慶人來說,只是一個概念,他們沒有義務去恪守,而是讓人不至于走丟罷了。于是我也總是慌張的去赴會,但往往等上一個小時也不足為奇。這里沒人埋怨沒人苛責,就好像這天氣的炎熱已經可以原諒一切社會性的法則。
我總是精神緊張的四處張望,帶著每一個目的性的計劃審視著這城市的每一分鐘。
我還是傾向用腳步去丈量這座城市。這里是適合步行的,如果只是坐在空調十足的出租車里,隨著坡度穿梭,不免還是少不了緊迫和現代文明的壓迫。反而讓腳掌接觸水泥馬路的溫度,走過每一個破舊的居民房,看著錯綜復雜的根本搞不清楚的小巷和街道,在布滿樹蔭和兩側高墻下,熱的很安心。
當代建筑中趁勢興起的工業風格,是現在裝修設計的弄潮兒,但在重慶這里,工業風貌的原始模樣卻有幾分蕭條,甚至唏噓。新舊交替,總讓人不禁心生“只見新人笑,不見舊人哭”的感嘆。網紅們忙著在改頭換面的裝修店面前拍照打卡,而10米不到的對面竟也是墻皮脫落的居民區,時不時出現的老嫗身影,透過掛在陽臺上涼洗的衣物,和背后濃妝艷抹的刻板造型朝夕相對。人們不愿轉身,于是當做沒看到,各顧各的角度和姿勢,朋友圈里也一定是好不繁華。
行程中抽空余時間,我總喜歡寫點什么。筆記上,手機記事本上,甚至是紙巾上也都有臨時的靈感堆砌。就像有一日在一位藝術家工作室墻壁上看到的這張海報:《臨時關系》
它讓我思考了好久,突然發現這樣一種關系,略帶草率的定義卻又如此剛剛好,而當我們承認時,卻又有點難為情。我們隨時隨地和這個空間,時間,甚至冥冥中的一種“物”都這樣輕易的建立了“臨時關系”,它有推脫不掉的責任,卻也有隨時反悔的肆意。
我們用等價交換的原則,其實一直做著不平等的交易,很久很久了……
我總是向往,能有一個城市,讓我可以黃昏時刻,約摯友一二人,賞城市華燈初上,聊幾句家常理想。不刻意不做作不假裝也不用講社交規則,就這么靜靜的沉浸在城市的懷抱里,感受它帶來的溫度和氣息。就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