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云
【摘要】本文論述培養初中學生歷史思辨能力的方法,認為應從“問題”切入,采取“問題點—問題線—問題面”的形式,提高學生思辨的敏感性、邏輯性和系統性,進而使學生掌握歷史思辨的方法,提升歷史思辨能力。
【關鍵詞】初中歷史 思辨能力 敏感性 邏輯性 系統性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12A-0140-03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初中歷史教師應依據初中歷史課程標準和歷史學科的特點,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歷史思辨能力。歷史思辨能力是指能夠運用辯證的方法去認識歷史問題,從歷史的角度去認識現實問題,以及認識和預知未來的問題,并且在此基礎上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簡單地講,歷史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的能力,它包括學生的閱讀能力、判斷能力和創新能力。教師可借助“問題”這一媒介,采取“點、線、面”的形式逐漸提高學生的思辨敏感性、邏輯性和系統性,進而提高學生的歷史思辨能力。
一、精選“問題點”,培養歷史思辨敏感性
臺灣大學歷史學者呂世浩在《歷史閱讀與學習》一文中強調,很多教師教學歷史的方法是錯誤的,錯在沒有教給學生思辨的能力,學生讀完一本書跟沒有讀過這本書一樣,沒有與歷史書中的人物或事件發生化學反應。在教學歷史具體課程之前,教師要選擇一些學生容易發現但又容易忽視、同時有利于學生進行思辨的問題,讓學生進行分析討論,以培養學生的思辨意識和思辨敏感性,具體可從以下兩個方面去努力。
(一)分析學生的學情,找到學生思辨的興趣點
對于初中生來說,尤其是初一的學生,他們本身具有較強的求知欲,但也僅限于他們感興趣的問題。可以說,興趣是促使學生進行思辨活動的內驅力。美國教育家布魯諾說:“學習的最大動力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因此,教師要依據歷史教材內容,結合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設計和遴選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問題,讓學生樂于探索,主動思辨。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是人教版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第7課的內容,教學時筆者結合電視連續劇《羋月傳》中的片段,提出兩個問題:1.電視劇《羋月傳》的故事發生在我國的哪個朝代?2.你用什么證據來證明你的觀點?由于學生對電視劇《羋月傳》較為熟悉,因此他們對筆者提出的問題很有興趣,紛紛參與討論,而問題中的限定條件“用證據證明”,又能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去探究和思考。學生通過回憶電視劇里的情節和閱讀歷史教材內容,討論后列出了商鞅變法、戰國七雄、鐵制農具、牛耕等史實證據,證明《羋月傳》的故事發生在戰國時期。通過這次比較成功的思辨活動,學生對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有了大致的了解。
(二)豐富歷史文本內容,打通學生思辨的節點
思辨并非一種空想活動,它需要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熟悉教材文本作為基礎,但教材文本又往往無法直觀形象地闡述各個知識要點,從而阻礙了學生思辨活動的順利開展。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在培養學生的歷史思辨能力之初,教師要讓學生先經歷幾次順利的思辨活動,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對此,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方式豐富歷史文本內容,打通學生思辨的節點,這樣既為學生順利進行思辨活動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又助推學生順利進行思辨。
《早期國家的產生和發展》是人教版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第4課的內容,梳理教材內容會發現,文中有一個思辨主題——夏、商、周三個朝代滅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其實,對于夏、商、周三個朝代滅亡的共同原因,教材中也有介紹,但闡述十分簡單,與其相關的歷史事件和圖片資料也很少,導致學生的思辨活動受到一定的阻礙。對此,教師要在課前搜集一些關于夏、商、周三個王朝滅亡的資料,比如烽火戲諸侯、酒池肉林等歷史典故,還可以找一些與之相關的圖片、視頻等素材,讓學生建立起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使教材內容變得直觀形象、具體生動,打通學生思辨的節點,使其順利開展思辨活動。
二、將問題連成線,提高學生思辨的邏輯性
當精選出來的問題點引發學生的思辨之后,教師接下來就要思考如何將各個“問題點”連成一條“問題線”,通過一連串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問題來培養學生思辨的邏輯性。對此,教師可以從兩個角度去思考:第一,將歷史教材中的知識“問題化”,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培養其批判精神;第二,將學生的思辨問題“矛盾化”,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
(一)將知識“問題化”,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
批判性思維反對依靠權威和流行觀點,強調求知過程中證據、邏輯的重要性,對知識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精神,要鼓勵學生勇于質疑傳統的歷史結論或觀點,能夠正確地分析和批判前人的結論或他人的觀點,通過自己的思考和求證獲得新的結論。以前,教師的教學大多時候是“教教材”,讓學生“背教材”,缺乏質疑問難的引導,導致學生的思維固化了。現在,教師必須轉變和更新教學理念,改變“教教材”“背教材”的做法,將教材中的知識“問題化”,以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敢于發表不同的見解和看法,養成批判精神。
教學人教版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第11課《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時,由于該課涉及西漢政權的建立、休養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這三大塊內容,而且這三塊內容互為因果關系,因此教學時教師可以將教材中的知識內容“問題化”,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探索歷史真相,比如筆者在課中提出:西漢初期的統治者為什么會選擇休養生息的政策?這種休養生息的政策是否適合作為西漢初期的治國策略?假如你是西漢初期的統治者,你會如何選擇治國策略?這一連串問題將教材內容“問題化”,能促使學生深入思考史實資料,做出辨別和判斷,也能使學生對書本內容產生質疑,從而更深入地了解歷史事實,這樣做既培養了學生的批判性意識,又改變了教師“教教材”的現象。
(二)將問題“矛盾化”,促使學生思辨的翻轉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一分為二是客觀世界的普遍現象。因此,在分析歷史現象時,我們要抱著辯證的觀點,既要看到歷史的積極影響,又要看到歷史消極的一面。在教學初中歷史時,教師可以經常設計一些矛盾對立的問題,讓學生從正面和反面兩個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這些問題,讓學生在思辨問題時思路不斷發生轉換,進而改變單一的、片面的思維方式,形成全面的、辯證的唯物主義歷史觀。
在復習人教版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時,筆者圍繞該單元學習內容,設計了一個帶有矛盾性質的問題:有學者認為,春秋戰國時期戰亂頻發,社會發展受到了阻礙,導致歷史發展變慢了;有學者認為,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是在斗爭中不斷成長,其實是促進了歷史的發展。你認為誰的觀點正確?為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筆者提出這樣具有矛盾性的問題后,讓學生針對問題一分為二地進行思辨。有的學生認為:“春秋戰國時期頻頻發生的戰爭,給百姓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導致社會動蕩,經濟發展停滯,這是消極的影響。”有的學生認為:“長年累月的戰亂,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融合,也促進了軍事、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使社會文化獲得了繁榮發展,這是積極的一個方面。”通過思考探究,從正反兩方面去思考、比較,學生對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有了較為全面而辯證的認識;通過思考、辯論,打破了學生單一的看法,使學生的思維變得更靈活,這也是學生歷史思辨能力提高的表現。
三、架構“問題域”,優化學生思辨的系統性
當學生形成思辨的習慣并掌握思辨的技巧后,教師就要想方設法從“問題點”“問題線”過渡到“問題域”,全面提升學生的歷史思辨能力。在架構“問題域”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進行價值引領,讓學生進行多維度的思辨訓練,必要時要給予學生思辨的策略,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思辨方法,為學生創設更多思辨交流的機會,使學生的思辨活動更科學、更系統、更規范,從而優化學生思辨的系統性。
(一)將價值引領與實際問題相結合,鼓勵學生多維度思辨
對于歷史問題,假如教師只是讓學生了解和熟悉教材內容,學生沒有對歷史有切身體會,那么歷史將失去生命力,只會成為學生記憶中的知識,而這種記憶中的知識很難讓學生形成對歷史的認同感和責任感,更別說形成歷史意識了。可見,教師在教學時必須將學生對歷史的體會和情感融入歷史問題中,將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融入歷史教學中。因此,在歷史思辨活動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進行價值引領,利用歷史學科“觀古察今、古為今用”的特點,鼓勵學生進行多維度的思辨,升華學生的情感。
例如,筆者與學生討論“朝代興衰、歷史更迭”這個問題,在揭示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時,通過對各個朝代興衰的分析,學生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假如統治者是船,老百姓是水,那么水既能夠讓船安穩地行駛,也能夠將船推翻沉于水中,學生也能從中意識到人民群眾力量的偉大和強大。在此基礎上,筆者再結合時下人們關注度較高的教育、醫療、就業、消費等問題,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我國政府重視“民生問題”的根本原因。此外,筆者還注意總結“文景之治”“漢武盛世”“貞觀之治”等各種盛世現象的共同點,歸納各個朝代注重農耕發展、注重地方吏治、提倡勤儉節約等行為的相同特點,再結合現在我國政府重視農村、農業、農民的“三農”政策,提倡反腐倡廉的治國理念,讓學生深入理解朝代興衰、歷史更迭的根源。
(二)基于學生的思維方法,讓學生掌握科學的思辨策略
學生的經驗和知識水平有限,如果采取的思辨策略比較原始和粗糙,這不利于學生提高思辨的效率和能力。為此,教師必須給予學生思辨方法的指導,讓學生掌握科學有效的思辨策略,具體可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第一,引導學生對歷史問題進行辯證思考。如針對前文提到的“如何看待春秋戰國時期戰亂頻發對歷史發展的影響”的問題,教師應引導學生辯證地思考問題,即從正反兩個方面去看待問題,得出全面的結論,同時,引導學生學會利用史實來論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經過這樣的思辨指導,學生自然能夠加深對歷史問題的理解。
第二,引導學生對歷史問題進行對比式思考。比如,在文化政策方面,秦始皇實行了“書同文”政策,漢武帝實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雖然二者都實行了文化專制政策,但收到的效果卻不一樣,秦朝滅亡了,而漢朝促進了大一統局面的形成。為什么?通過這樣的對比思考,學生能夠透過現象發現歷史發展的本質和規律,不僅提高了思辨能力,而且培養了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可采用的方式方法還有很多,但是無論采取何種教學方法,教師都要從思辨的源頭——“問題”入手,按照問題的點、線、面逐層推進的原則,有目的地培養學生歷史思辨的敏感性、邏輯性和系統性,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升學生的歷史思辨能力,使思辨成為學生學習歷史的自覺行為。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