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燁
摘? ? 要: 勒內·韋勒克的《文學理論》在20世紀西方文藝理論界中占據重要地位,其中“總體文學、比較文學和民族文學”一章對“比較文學”和“世界文學”的概念進行了詳細的闡述,為比較文學的“名與實”辯護。本文通過細讀文本,具體論述韋勒克對“比較文學”和“世界文學”概念的解釋及其相互間的關系,以期深入了解韋勒克的比較文學觀,從而形成對“比較文學”和“世界文學”的重新認識。
關鍵詞: 《文學理論》? ? 韋勒克? ? 比較文學? ? 世界文學? ? 民族文學
勒內·韋勒克(1903—1995)是20世紀西方重要的文藝理論家和批評家,在比較文學研究領域取得輝煌的成就。韋勒克與奧斯丁·沃倫共同撰寫的《文學理論》出版至今,在世界各國產生深遠的影響,被作為大學教材。當前,國內大多高校都設置了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發展至今,學術界對一些基本問題的探討仍然十分激烈,無法達成共識。在《文學理論》的第一部第五章“總體文學、比較文學和民族文學”中,韋勒克對一些基本概念做出具體的闡釋,并在之后發表的《比較文學的危機》(1985年)等文章中重點關注“比較文學”問題,分析這些材料,或許可以幫助解決當前的某些困惑。本文通過分析“比較文學”和“世界文學”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來了解韋勒克的比較文學觀,從而形成對“比較文學”和“世界文學”的重新認識,有助于之后的文學研究。
一、何為比較文學?
在第一部第五章開頭,韋勒克就表明“我們將采用另外一種劃分原則,以便給比較文學、總體文學和民族文學下一個系統的定義。”[1](34)韋勒克承認“比較文學”這一名稱帶來一定的麻煩,導致這種重要的文學研究方式無法取得預期的成就。“比較”一詞不能反映這一學科的本質特征,“比較文學”的名稱其實是名與實不符的,更是往往被誤解為用比較的方法進行文學研究。之后,韋勒克考察了“比較文學”名稱的來源,認為是1829年法國人維爾曼模仿居維葉的“比較解剖學”的名稱而提出“比較文學”這一術語。
韋勒克在考察完名稱來源后,對比較文學的定義做出三種解釋。韋勒克認為“比較文學”指的是“相當明確的研究范圍和某些類型的問題”[2](34)。首先,“比較文學”是關于口頭文學的研究,研究民間故事的主題和流變,以及如何進入“高級文學”。口頭文學是文學研究重要的組成部分,它與書面文學不可分割,相互影響,相互之間的連續性從未間斷。但是,韋勒克認為用“比較文學”來指口頭文學的研究實在太不確切,主張將口頭文學研究歸入民俗學,因為民俗學研究的是民族的全部文化。同時,他指出“口頭文學研究迄今局限在研究主題及其從一個國家到另一個國家的流播和演變上,也就是說,仍然局限在對現代文學素材的研究上。”也就是說,口頭文學的研究的重點在于分析文學的影響和接受層面。
其次,“比較文學”的另一個含義是“對兩種或更多種文學之間的關系的研究”[3](36),即法國學派的觀點。這也是一般人對“比較文學”的理解。這一學派從孔德的實證主義哲學出發,研究兩個國家或民族之間作家和作家、作品和作品、作家和作品之間的事實聯系,最終總結出文學交流和文化交往的歷史。韋勒克肯定法國學派在方法學上的貢獻,證明了西歐文學的高度統一性,但同時指出其觀點的局限性。在韋勒克看來,文學研究應該是“純文學的”,也就是說要把研究重點放在文學本身,對文學作品進行審美的價值評判。法國學派用19世紀實證主義的唯事實主義觀點看待文學研究,一味地研究來源和影響、原因和結果等外部問題,使得“比較文學”淪為研究文學間的“外貿”,這就破壞了文學性,造成當時比較文學界的僵化。因此,1958年9月在美國北卡大學舉行的第二屆學術探討會上,韋勒克宣讀了《比較文學的危機》,斥責法國學派機械性尋根溯源的做法:“想把‘比較文學限于兩種文學的外貿,就是限定它只注意作品本身以外的東西,注意翻譯、游記、‘媒介;簡言之,使比較文學變成一個分支,僅僅研究外國來源和作者聲譽的材料。”[4](23)長此以往,比較文學就會喪失文學特性,失去自身的價值。因此,第二個概念也存在它自己的特殊困難,無法形成一個清晰的體系。
最后,韋勒克提出第三種概念:“‘比較文學與文學總體的研究等同起來,與‘世界文學或‘總體文學等同起來。”[5](37)“比較文學”和“總體文學”不可避免會合而為一,這避免了上述弊端,但同樣產生一定的困難。韋勒克主張將所有文學視為一個整體,比較文學就是以國際化的視野去探究所有的文學。
比較文學是從國際的角度來研究所有文學,認為所有文學創作與經驗都是統一的。依據此種(這也是我的看法)觀念,比較文學是一種沒有語言、倫理與政治界限的文學研究。它不可能局限于單一的方法,在論述過程中,描摹、刻畫、闡釋、敘述、解說以及評價等方法同比較法一樣經常被應用。[6](116)
可以看出,韋勒克對比較文學定義的界定是建立在文學整體論的基礎之上,比較文學的研究范圍超越了民族、國家和語言的界限,且不能只局限于事實聯系研究,提倡平行研究。在研究的過程中,我們需要運用多種方法,注重內部研究。由此可以看出,“比較”之于韋勒克,不僅是一種研究方法,更是一種自覺意識。通過比較,在不同文學之間建立聯系,把握一些普遍的規律,推進文學研究的發展。在此,韋勒克闡明了自己對“比較文學”的定義,并在之后的研究過程中積極踐行這一觀點,為比較文學學科發展做出貢獻。
二、何為世界文學?
在論述完“比較文學”的概念之后,韋勒克對“世界文學”的概念做出三種解釋。“世界文學”這一概念最早是由歌德在1827年和愛克曼的一次談話中提出的,他認為世界文學的時代已經到來。
在韋勒克看來,“世界文學”的第一種含義是研究世界各國文學,即“研究從新西蘭到冰島的世界五大洲的文學”[7](37)。“世界文學”的第二種含義是指各國文學合而為一,成為綜合性、結為一體的文學。在歌德看來,到世界文學的時代,各民族文學成為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共同構成絢麗多姿的文學綜合體,但這是一個遙遠的理想。韋勒克也認為在當時的狀況下將各國文學綜合起來,顯得更加遙遠。當然,“世界文學”的概念并不等同于要取消各民族文學的個性。“世界文學”的第三種含義是指“文豪巨匠的偉大寶庫”[8](37),等同于文學經典,諸如莎士比亞、荷馬、但丁等作家的作品,它們在文學史上處于高峰地位。從這種意義上看,“世界文學”的研究重點就在重要的作家作品上,無法滿足想要了解世界文學整體狀況的學者要求。
盡管韋勒克將“世界文學”和“總體文學”等同起來,但是他認為“總體文學”這一名稱更為妥帖。法國學派的代表人物梵·第根將“總體文學”作為“比較文學”相對照的概念,認為前者研究超越民族界限的文學現象,后者研究兩種或多種文學之間的關系,但在具體操作中很難明確選題具體屬于哪一個研究范圍。因此,韋勒克認為“比較文學”和“總體文學”必然會合而為一,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稱之為“文學”。
客觀上講,韋勒克分析了這一術語特定的歷史和含義,對“世界文學”的概念做出較為全面的解釋。就韋勒克而言,“世界文學”是比較文學研究的一個理想境界,他提倡建立一種有“世界文學”整體意識的批評觀,從事比較文學研究的目標是撰寫綜合的文學史,建立具有世界性質的總體文學。
三、“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的關系
比較文學的形成和發展與人們文學上的整體意識是分不開的。就文學本身而言,世界文學的形成,孕育著文學研究的跨界特征(跨民族、跨語言、跨學科),這就預示著比較文學的誕生。在進行世界文學研究時,難免會考察相互間的聯系,比較其異同,進而總結出文學的普遍規律。比較文學要以一種國際化的視野研究所有的文學,在研究中有意識地將一切文學創作和經驗視為整體。不難發現,韋勒克主張建立一種有“世界文學”整體意識的文學體系,跨越民族、語言等界限,避免狹隘的民族主義感情,以國際化的視野進行所有文學的研究。
作為一個學者,韋勒克堅持冷靜客觀的態度,并非一味否定法國學派的觀點。在進行比較文學研究時,韋勒克既關注到宏觀層面的闡釋,又進行微觀層面的剖析,他始終保持國際化的視野和整體性意識,廓清了比較文學的研究范圍,闡發世界文學的概念,并關注到民族文學的重要性。可以說,韋勒克為之后比較文學理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2][3][5][7][8][美]勒內·韋勒克,奧斯丁·沃倫,著.劉象愚,譯.文學理論(新修訂版)[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34,34,36,37,37,37.
[4][美]雷內·韋勒克,著.沈于,譯.比較文學的危機[A].張隆溪,選編.比較文學譯文集(北京大學比較文學研究叢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2:23.
[6]胡燕春.論雷納·韋勒克的比較文學本體視域[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