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秋竺
摘? ? 要: 自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后,紙逐漸取代了竹板、絲絹,成為公文最常用的書寫材料。為了維護封建制度、區分不同官員的等級和地位,中國歷代統治者對公文用紙的顏色和材質等方面制定了嚴格的規定,影響了中國古代幾千年的公文用紙。
關鍵詞: 等級制? ? 中國古代? ? 公文用紙? ? 評價
等級制作為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一項重要制度,對中國古代公文用紙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為了體現等級的差別,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往往在公文用紙的顏色和材質等方面做出嚴格的規定,以此來維護封建等級制度。
一、等級制在中國古代公文用紙中的體現
(一)等級制在中國古代公文用紙顏色方面的體現
1.等級制在兩晉公文用紙顏色方面的體現
自魏晉開始,紙逐漸成為公文的書寫材料。最初,等級制在公文用紙上并沒有明顯的體現。到了東晉,等級制開始在公文用紙中得到體現。北魏史學家崔鴻于《十六國春秋·前燕錄》中記載:“慕容俊三年,廣義將軍岷山公黃紙上表。俊曰:‘吾名號未異于前,何宜便?爾自今但可白紙稱疏。”[1]《前燕錄》中的這段記載,說明在晉代,朝臣給皇帝上奏章用黃紙,而給王公貴族上奏章則用白紙。這表明,在晉代,皇帝對黃紙與白紙的使用有著嚴格的規定,黃紙與白紙同時作為上奏公文用紙,已經開始顯示出身份等級的不同。
除此之外,在晉代,皇帝所使用的公文用紙在顏色方面也有著嚴格的規定。例如,《晉書》中記載:“瑋臨死,出其懷中青紙詔,流涕以示監刑尚書劉頌。”《陳書·陳寶應傳》中也記載皇帝詔書用青紙紫泥:“由是紫泥青紙,遠賁恩澤。鄉亭龜組,頒及嬰孩。”這些都說明,在晉代,青紙比起其他色紙,代表的地位是最為尊貴的。晉代皇帝的詔書寫在青紙上,而百姓以及王公都禁止用青紙書寫。這些都足以說明等級制在兩晉公文用紙顏色方面的體現。
2.等級制在唐代公文用紙顏色方面的體現
唐代,政治經濟都進入了空前的繁榮時期,在政務活動、編書修史、文化交流等諸多方面都需要大量用紙,造紙業也因此繁榮昌盛。《翰林院故事》載:“中書以黃白二麻,為綸命重輕之,近者所由,猶得用黃麻,其白麻皆在此院(翰林學士院)。”[2]唐中后期,由翰林學士起草的“內制”、征召的敕書用白麻紙,由中書舍人起草的“外制”、慰勞軍旅等用黃麻紙。這里所說的“內命”,就是指直接從皇帝身邊發出的詔令,翰林學士起草的詔敕,門下省無權審核,而是直接由內廷發出。中書舍人起草的詔敕需經門下省審理,并蓋上天子印璽,這便被稱為“外制”。顯然,內制和征召為重要的詔令,外制和慰勞軍旅為一般的詔令。因此可以看出,前者的規格更高。[3]也就是說,在唐代,白麻紙重于黃麻紙。這表明,隨著政治中樞權力機構的變化,翰林學士的地位逐漸提高,乃至超越了中書舍人。由于唐玄宗時,翰林學士成為皇帝心腹,翰林學士在唐代的地位逐漸上升,甚至一度超越了中書舍人在皇帝心中的地位,因此翰林學士分割了中書舍人的草詔權,中書舍人獨掌起草詔令文書的局面被打破。由此可以看出,黃紙與白紙在成為區別不同公文的重要標識的同時,也體現了等級制對唐代公文用紙的影響。
金花紙的出現也體現了等級制對唐代公文用紙顏色方面的影響。據史料記載,金花紙最早出現在唐代,分為一般金花紙與金花五色綾紙。金花五色綾紙主要用于官府公文,為了體現其使用者身份的尊貴與崇高,因此其加工技藝十分復雜:先將白紙染成五色,再用綾裝幀,最后再在紙上灑金加工成金花五色綾紙。[4]在唐代,金花五色綾紙在主要用于兩個方面:第一,將相的告身用金花五色綾紙。告身的主要作用是委任文武官員的官職,由于官員間經濟和地位的差別,只有品位高的將相才能得到金花紙寫的告身;第二,頒發給少數民族政權首領,如吐蕃贊普、新羅渤海王等賞賜、任命的文書也用金花五色綾紙書寫,且只有地位最高的首領能被頒發金花紙書寫的告身,其他地位的官員不能使用金花紙,而只能使用普通的五色麻紙。由此可見,金花紙是等級與地位的象征,也體現了等級制對唐代公文用紙顏色方面的影響。[5]
3.等級制在宋代公文用紙顏色方面的體現
自從黃色在唐代被確立為尊色后,宋代也沿襲唐代的規定,將黃紙作為皇帝的專用色紙,民間百姓為了避免沖撞帝王,引來禍患,皆避而遠之。在宋代,黃紙主要用于皇帝發布的詔令文書,白紙則用于官府機構、文武百官上奏的文書。
除了將黃紙作為皇帝的專用色紙外,唐代發明的金花紙也為宋代統治者沿用。在宋代,不同品級官員的告身,其顏色、材質等各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宋代統治者規定,只有品級高的官員才能用金花紙作告身。比如,只有三公、三少、侍中、中書令、左右仆射等正一品高級官員,他們的告身才能使用金花綾紙,而正一品以下的官員,統治者用不同顏色和規格的綾紙區別不同的等級。[6]據《宋史》記載,知樞密院、兩省侍郎、觀文殿學士、六尚書等官員的告身使用白背五色綾紙;翰林學士、御史中丞、中書舍人、通議大夫、中大夫、七寺少卿、左右司郎中官員的告身用大綾紙;諸司員外郎、諸衛將軍等官員的告身用中綾紙;校書郎、律學博士、三省樞密院令使、書史等官員的告身用小綾紙,這些都體現了封建政權的等級制。
4.等級制在明代公文用紙顏色方面的體現
明代的造紙技術進一步發展,官府公文用紙的種類更加豐富,等級制在明代公文用紙顏色方面的體現也更為明顯。在明朝,統治者明文規定,黃紙只能用于皇帝發布詔令文書。青、赤、黃、白、黑是古時人們所重視的五種正色,而黃色在唐代被確立為尊色,并為歷朝歷代所沿用。明朝,皇帝的詔書也依然規定用黃紙書寫,且一般平民皆不可用黃紙書寫文字,用以體現皇帝的至尊地位。
在明代,灑金紙得到進一步的使用,并成為等級制的載體之一。灑金紙即銷金紙,就是指在紙面上畫出各種精美的花紋圖案,再灑上金粉,或直接用蘸上金粉的筆在紙面上描繪出各種花紋圖案,這種紙就叫做灑金紙。[7]在明朝,灑金紙由于制作與加工的技藝紛繁復雜,且成本頗高,故通常僅用于發布外國的詔令文書,以示敬重,如陳沂著《畜德錄》載:“蹇忠定公義善書,成祖手授金龍文箋,命書外國詔”。
5.等級制在清代公文用紙顏色方面的體現
清朝作為中國封建主義發展的頂峰時期,等級制在清代公文用紙顏色方面的體現也更為明顯。皇太極作為清朝的開國皇帝,在剛稱帝時,他就對公文用紙做出了明確的規定:“親王以下至臣民不得用黃色及五爪龍鳳黃色緞”[8],即在公文上,只有親王及其以上的人發布的詔令文書才能使用黃紙及龍鳳黃色緞圖形,而文武官員上奏章只能用白紙。
每逢重要的節日或舉行大典,清代的文武百官都要上表慶賀。由于進賀對象的地位不同,表箋用紙的顏色也相異。如百官向皇帝及皇太后進賀表箋,則用黃紙書寫;如向皇后及皇太子進賀表箋,則用紅紙書寫。可見,在清朝,以黃紙與紅紙來區分進賀對象等級和地位的高低。由此可以看出,在清代,等級制在公文用紙的顏色發現有著很明顯的體現。
(二)等級制在中國古代公文用紙圖案方面的體現
1.等級制在兩晉公文用紙圖案方面的體現
據史料記載,大約從兩晉開始,詔書上出現鳳凰圖案。東晉人陸所著《鄴中記》記載:“石虎詔書以五色紙著木鳳凰口中,令銜之飛下端門”。石虎是十六國時期后趙第三位皇帝,他的詔書上繪有鳳凰圖案,生動逼真,精美絕倫。南梁人劉孝感在《謝赍官紙啟》中將其列為四大名紙之一,即“鄴殿鳳銜”。[9]由此可見,早在兩晉時期,等級制就體現在了公文用紙的圖案方面。
2.等級制在唐代公文用紙圖案方面的體現
等級制對唐代公文用紙在圖案方面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金花紙的使用上。從唐憲宗時期的翰林學士李肇的《翰林志》中可以看出,唐中后期的公文用紙較唐初,做工更加精致,且紙張的加工技藝也更加精湛。金花紙作為實用價值與藝術價值的完美統一體,其制作步驟為:先將白紙染成五色;再用綾裝裱紙張,加工成綾紙;然后在綾紙上繪出各種花紋圖案,最后在紙上涂粘接劑,灑上金粉。金花紙上的花紋圖案種類繁多,生動逼真,精美絕倫。在唐代,金花紙主要用于將相的委任狀,許多地位最為尊貴的少數民族的首領也能得到金花紙書寫的文書。可見,金花紙是品級高的官員的重要象征。
3.等級制在宋代公文用紙圖案方面的體現
在宋代,金花紙作為等級和地位的象征,依然為統治者所使用。除此之外,宋代的羅紙也成為了等級制的象征。羅紙是用綾、絹裝裱的紙。《宋史·禮志十四》載:“后、妃皆寫冊命告身,以金花龍鳳羅紙,金涂褾袋,有司進入,學士院草制,宣于正殿”。可見,皇帝的后妃的告身是用羅紙做成。除此之外,宮廷外的命婦作為朝廷官員的母親或妻子,她們的告身也是用羅紙做成。為了區分宮廷內外不同命婦等級、地位的高低,羅紙上的圖案也各自相異:大長公主、長公主、公主、貴儀、淑儀、淑容等告身上的圖案為金龍;順儀、順容、婉儀、婉容、昭儀、昭容等告身上的圖案為金鳳;充容、充媛、婕妤、才人、貴人、美人等告身上的圖案為金葵花;宰相曾祖母、祖母、母、妻,親王妻、郡主、縣主、國夫人、內命婦、郡夫人等告身上的圖案為金梔子花;官祖母、母、妻,寶林御女、采女、十四司典掌等告身上的圖案為金大花;掌樂、郡夫人、郡君、宗室妻等告身上的圖案為金花。由此可以看出,金鳳圖案是最高等級的象征,只有品級高的命婦才能使用,而其它命婦根據等級和地位,分別用不同的圖案。這也說明,在宋代,等級制對公文用紙的圖案使用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4.等級制在清代公文用紙圖案方面的體現
清初,詔書上沒有任何的圖案點綴,只有文字。乾隆十四年下令:“凡頒詔則設金鳳云朵以承之。”自此開始,清代的詔書上出現鳳凰和護云的圖案,以區分于其余類型的公文用紙。同時,對于詔書上鳳凰、護云的尺寸,皇帝也做出了十分具體的規定:“鳳高二尺一寸五分,長四尺七寸,護云長五尺一寸,前闊一尺八寸五分,后闊七寸,承詔朵云,闊三尺四寸”。[10]這說明,在清代,等級制在公文用紙圖案方面的體現也十分明顯。
二、評價等級制對中國古代公文用紙的影響
等級制的劃分以階級分化為基礎,是階級差別的一種形式。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這種制度得到了升華。中國歷朝歷代的統治者為了鞏固封建制度,維護自己的至尊地位,對公文用紙的各方面做出了嚴格的規定。此外,公文用紙成為了文武官員、宮廷內外命婦等區分等級和地位的重要標識之一,讓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等級觀念更加牢固,使中國古代等級層次的劃分更加明顯。由此可見,等級制對中國古代公文用紙產生了消極影響。
但等級制作為歷朝歷代統治者用以區分等級和身份的工具,也有著獨特的作用。等級制的存在使統治者對公文用紙各方面做出嚴格的規定,從而使不同等級的公文用紙在各方面統一、整齊、美觀,便于不同級別的官府文書立卷,為檔案管理提供了便利,也規范了公文用紙在各方面的秩序,避免公文用紙出現使用混亂的狀況。
紙作為公文的書寫材料,在中國歷朝歷代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同時,等級制作為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一項重要制度,也對中國古代公文用紙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參考文獻:
[1]丁春梅.兩晉及唐代官府公文用紙[J].城建檔案,1999(06).
[2][5]丁春梅.唐代官府公文用紙制度研究[J].檔案學通訊,2005(04).
[3]何莊、嚴婧.中國古代詔令文書用紙與用印的文化探源[A].趙彥昌,主編.中國檔案研究·第三輯[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14.
[4]丁春梅.金花紙與中國古代公文用紙[J].檔案學研究,2003(04).
[6]丁春梅.從公文用紙看宋代官府對文書檔案保護的重視[J].檔案學通訊,2006(04).
[7]丁春梅.明代官府公文用紙與檔案的保護[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01).
[8]昆岡,等.大清會典事例·卷328[M].光緒版.
[9][10]丁春梅.清代官府公文用紙制度研究[J].檔案學研究,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