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海香 韓萍

摘要:以兩廣地區35個市級單元為研究對象,選取2005-2016年的3個時段的旅游收入平均增長量和平均增長率兩個指標,基于ESDA方法,對研究區旅游經濟增長的時空演變特征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1)平均增長量空間自相關性日漸減弱,呈現較強集聚—弱強集聚—微弱離散演變態勢;(2)平均增長速度存在顯著的正向相關性,市域空間聯系日漸緊密;(3)未來應緊抓"海上絲綢之路”及中國東盟戰略機遇,建構海上旅游合作空間格局。
關鍵詞:兩廣;ESDA;旅游經濟;時空差異
從前人研究成果來看,研究內容主要體現在旅游經濟發展因素、旅游流向、趨向異、同、經濟增長與旅游的相關性[1,2]。目前僅有關偉、王洪橋等分別采用ESDA和變異系數方法并選擇旅游收入指標對東北旅游經濟時空演變特征進行研究[3],而對兩廣區旅游經濟區域差異的研究寥寥無幾。基于此,本研究選取兩廣地區為研究區域,以旅游總收入的平均增長速度和平均增長量為指標,采用空間自相關方法(ESDA),客觀描述兩廣區旅游經濟增長時空差異演變規律,研究結論對實現兩廣地區經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及現實意義。
一、特征分析
一、平均增長量特征分析
(1)全局特征分析
采用 ArcGIS10.2和 GeoDa1.8.16得到兩廣地區2005—2016年3個時段旅游經濟平均增長量全局空間自相關指數。總體而言,莫蘭指數由研究期初0.1906下降到期末-0.0819,旅游經濟增長趨勢呈現較強集聚—弱強集聚—微弱離散演變,旅游經濟平均增長量相似市域空間離散較為顯著,關聯程度減弱。
(2)局部特征分析
利用GeoDa1.8.16得到兩廣地區 3 個時段旅游經濟平均增長量 LISA 集聚圖( 圖 1) ,圖 1結果顯示,2008-2012年與2005-2008年相比,韶關、惠州2個市轉變為“低-高”類型市域,廣州退出“高-高”類型市域,該類市域旅游經濟集聚程度減弱。梅州市退出“低-低”類型市域,該類市域旅游經濟增長有加快趨勢。清遠的“低-高”模式逐漸發展成“高—高”模式,該類市域旅游經濟增長得到了快速發展。2012-2016年與 2008-2012年相比,清遠、佛山、東莞均退出“高-高”類型市域,其中東莞市轉變為“低-高”類型市域,該類市域旅游經濟增長減緩,集聚程度減弱。玉林市退出“低-低”類型市域,韶關、惠州退出“低—高”模式,梅州進入“高-低”類型市域,四市與周邊市域聯系加強,旅游經濟發展速度加快。
二、平均增長速度特征分析
(一)全局特征分析
采用GeoDa 1.8.16得到兩廣地區3個時段旅游經濟平均增長速度全局空間自相關指數。總體而言,兩廣地區市域旅游經濟平均增長速度空間自相關性不斷加強,平均增長速度相似市域集聚分布,市域旅游經濟平均增速集聚性明顯增強; 從發展階段來看,2005-2008年和2008-2012年莫蘭指數值由負值轉為正值,兩廣地區旅游經濟平均增長速度呈較強的集聚分布特征,2012—2016年莫蘭指數值為 0.4807,莫蘭指數穩步增長,旅游經濟平均增長速度表現出更強的集聚分布特征。
(二)局部特征分析
根據式( 2) ,利用 GeoDa1.8.16得到兩廣地區 3 個時段旅游經濟平均增長速度LISA集聚圖(圖2)
圖 2 顯示: 2005—2008年兩廣地區旅游經濟平均增速“高-高”類型區集中在廣西的百色市,“低-高”類型區分布在南寧及來賓的2個市,其余均為不顯著市域類型。2008—2012年“高-高”類型區由廣西百色轉移到廣西桂林地區,來賓市退出“低-高”類型,繼而增加了“高—低”及“低—低”類型區,分別分布在廣東省的云浮1個市和江門、中山、東莞等3個市。2012—2016年“高-高”類型區由單個區域廣西桂林轉移到多個聚集市域,包括廣西的柳州、貴港、南寧、玉林、北海等5個市,“低—低”類型區在原來的基礎上(除東莞外),增加了佛山、廣州、惠州、韶關等廣東省4個市。
三、結論
(一)結論
本研究采用ESDA-GIS技術,以兩廣各地級市為研究區,主要得到以下結論:
(1)兩廣地區旅游經濟平均增長量相關程度較低,旅游經濟增長趨勢呈現較強集聚—弱強集聚—微弱離散演變,市域旅游經濟增長量關聯程度減弱,旅游經濟空間差異呈擴大趨勢。
(2)兩廣地區旅游經濟平均增長速度存在顯著的正向相關性,表現出低值與低值相鄰,高值與高值相鄰;"低-高”類型和"高-低”類型數量少且顯著性不明顯。各相似市域旅游經濟平均增速集聚性明顯增強,旅游經濟空間差異呈現縮小趨勢。
參考文獻:
[1]Archer B,Fletcher J,1996.The Economic Impact of Tourism in the Seyhelle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3 ( 1) :32-47.
[2]馬耀峰,李永軍,2001.中國入境后旅游流的空間分布研究[J].人文地理,(06):44-46+35.
[3]王洪橋,袁家冬,孟祥君,2014.東北三省旅游經濟差異的時空特征分析[J].地理科學,34(02):163-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