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冠霖
摘要:我國城鎮化快速發展,綠色城鎮化是我國城鎮化發展的必要條件。研究綠色城鎮化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可以對綠色城鎮化方向進行引導和監測,對綠色城鎮化發展績效進行評估。本文根據相關專家學者的研究,梳理總結綠色城鎮化發展績效評價體系,為國內相關體系的構建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綠色城鎮化;績效評價體系;綠色發展
一、綠色城鎮化發展內涵
綠色城鎮化建設發展必然以生態文明為中心,基本核心仍為城鎮化發展,同時圍繞著核心內容建立綠色城鎮化績效評價體系并符合我國綠色城鎮化的實際。統籌兼顧城鎮化的各方面發展,經濟、生態、社會、文化各方面協調一致,以經濟發展為核心,與之同時將綠色發展作為城鄉發展的前提和目標。
總體來說,現階段對綠色城鎮化評價體系的構建方法在縱向上已經有了較大的完善,但在現實實際的運用上仍然存在一刀切、無針對性、靈活性差等一些問題。城鎮發展在以綠色發展理念的指導下必然不可能再完全追求發展速度,同樣的對于城鎮化發展的評價應更加的綜合,體現更多方面,而不是繼續機械套用經濟這一個指標體系,各指標的權重也不應是完全不變的。
國內的學者專家根據城鎮化發展的核心內容,從可持續發展、城市發展質量、城鎮化的新型內涵、新型城鎮化人文環境、新型城鎮化的質量與內涵、生態城鎮化和城鎮公共服務均等化等七個指標為起點,探討綠色城鎮化發展績效評價體系指標。
二、綠色城鎮化績效評價體系研究
方創琳,王德利(2011)認為我國城鎮化進程加快的的關鍵是快速優化城市化質量,以城鎮化發展質量為起點,從社會、經濟、空間三個因素作為構建指標體系與判斷的標準,給予了城市化發展新的評價。曾志偉(2012)根據城鎮化的新型度內涵為起點,從社會建設、經濟發展、環境保護這三個方面為基礎構建了評價指標體系。謝奉軍、王博宇(2013)圍繞著新型城鎮化的質量和內涵為基礎,著重強調了內在質量在城鎮化發展中的重要性,并且由規模、偏重數量向注重內涵和質量提升轉變。從人口轉移、經濟動力、人居環境、基礎設施等四方面因素為出發點來構建綠色城鎮化績效評價體系。曹紅華(2014)圍繞著城鎮社會中人文環境的問題,認為新型城鎮化應含有幸福、平等、健康以及可持續發展等相互聯系的內容,綠色城鎮化發展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應以社會文化環境和自然環境為基礎。呂丹(2014)以城鎮化公共服務均等化為起點,從經濟發展指數、人口指數、生態環境支持指數、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指數和城鄉統籌指數等五個因素為基礎構建綠色城鎮化評價指標體系。
根據構建綠色城鎮化發展指標體系的內涵和依據的不同,分別構建以新型生態城鎮化、社會人文環境、可持續發展、新型城鎮化內涵、新型度內涵和城市化質量為起點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蘇金發2011)。
(一)以城市化質量為起點的綠色城鎮化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方創琳、王德利(2011)圍繞城市化發展質量,提出了以空間城市化、社會城市化、經濟城市化為一級因素指標的12項次級具體指標的綠色城鎮化發展指標體系,在經濟建設指標方面指標體系提出了增長動力指數、效率指數、發展代價、結構指數等,體系注重經濟效率的發展增長,注重科技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的影響;空間城市化質量指標指數包含生態環境、能源的保障、人類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建設用地保障等五個方面。評價體系發展越來越均衡,增設了化工業固體廢棄物的利用率,注重綠色、集約、科學發展。社會城市化質量發展指標包括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保障體系、人類發展、城鄉一體化進程等四個方面(張占斌 2013)。
(二)以新型度內涵為起點的績效評價綜合指標體系
曾志偉(2012)以新型度內涵為起點構建了新型度績效評價綜合體系,包含生態環境保護、經濟發展速度、社會發展三個基本指標和43個次級因素指標。在其中,生態環境的保護是綠色城鎮化建設新型度體現的基礎,其中包含了公共垃圾無公害化處理、城鎮區植被綠化覆蓋率、大小型工業三廢利用產品和發展產品的指標;而經濟發展是綠色城鎮化發展新型度績效評價體系的核心,其中包括:社會人員平均工資、城鎮人均生產總值、除農業產業從業人員的比例等具體指標。而社會建設方面是城鎮新型度的靈魂,其中具體包括:
人口增長率、社會消費率、人口密度等18個具體指標。在構建綠色城鎮化績效評價體系的建立中,社會的建設指標所占的權重是0.411(蔣宵宵 2014),已經超過經濟發展速度的因素指標,使其綠色城鎮化指標體系更進一步的完善。
(三)以新型城鎮化內涵為起點的城鎮績效化評價指標體系
王博宇、謝奉軍(2013)從新型城鎮化質量與內涵為基礎,認為綠色城鎮化發展是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表現,應當全面綜合的研究綠色城鎮化發展各方面因素指標的相關聯程度,建立以經濟發展動力、城鄉人口轉移、基礎設施建設、人居環境發展為基礎的綠色城鎮化發展指標績效體系,經濟發展動力具體包括人均GDP發展、工業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等為具體因素指標。城鄉人口轉移具體包括:總人口自然增長率、城鎮人口增長率的具體指標?;A設施具體包括:自來水普及率、天然氣普及率等具體指標。人居環境具體包括:城鄉植被綠化覆蓋率、城鄉污水處理率等具體指標。一級評價因素指標體系權重由低到高依次為基礎設施建設(0.18)、經濟發展動力(0.22)、人居環境建設(0.25)、人口轉移(0.28)(高紅貴等 2012)。人口城鎮化發展對于綠色城鎮化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由于經濟城鎮化發展的直接結果,所以應該將城鎮人口增長率和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等因素增加入綠色城鎮化發展評價綜合體系的二級指標,進一步完備新型城鎮化績效評價體系。
(四)以可持續發展為起點的綠色城鎮化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戚曉旭、楊雅維(2014)圍繞可持續發展構建了綠色城鎮化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對生態環境的支持更加注重,采用經濟發展速度、社會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建立健全、城市生活質量等五個一級因素指標,在社會發展因素指標方面,其中包括:社會保障體系、城市總體用地、教育水平、醫療水平、文化水平等5個方面。在經濟發展速度指標方面包括了經濟總量、產業整體結構、社會總體消費支出等7個具體因素指標;在生態環境保護指標包括了空氣質量、大氣污染排放、污水凈化等8個具體因素指標;在城市生活發展方面包括建筑面積、供水、電、熱等9個具體因素指標體系;在制度建設方面包括管理成效指數和行政完成效率指數,較完善的構建了綠色城鎮化體系建設可持續評價因素指標體系。
(五)以社會人文環境為起點的綠色城鎮化體系指標體系
曹紅華(2014)圍繞著綠色城鎮化的社會人文環境發展為起點構建社會文化環境因素和自然物質環境指標。城鎮自然物質包括生態文明建設、服務設施體系完善、經濟健康持續發展三個次級指標,社會文化環境包括文化繁榮、生活品質優化和管理成效三個次級指標。生活品質優化在在社會文化環境因素指標中所占權重最高(19.79)(沈清基等 2014),以此構建綠色城鎮化發展指標體系中“以人為本”的主題。
(六)以公共服務均等化因素為起點的綠色城鎮化績效評價體系
呂丹(2014)圍繞著綠色城鎮化公共服務均等化不足為起點,依據總體系統性、主導性、可操作性、層次性、導向性等原則,選取了人口城鎮化、經濟發展程度、生態環境保護、城鄉統籌兼顧和公共服務均等化等5個基本指標,其權重為0.4175(董泊 2014),包含了基礎教育發展、醫療衛生體系、公共就業服務體系等5個方面均等化,體現出綠色城鎮化體系的綜合性,突出了綠色城鎮化發展指標體系的以人為本,綠色發展。
三、結語
綠色城鎮化發展對于我國現階段城鎮化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是我國城鎮化發展的目標。對于現階段專家學者關于綠色城鎮化發展績效評價體系的研究,要對評價體系進行因地制宜的合理化完善。對于將生態指標權重水平等同于經濟發展的指標體系,應將生態效益有所突出;未加入生態發展指標的應將生態指標放在首位。以綠色城鎮化發展為評價目標的指標體系,應突出城鎮綠化建設、城鎮居民綠色發展水平等,綜合衡量綠色城鎮化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素齋.新型城鎮化科學發展內涵?目標與路徑[J].熱點關注,2013,(4):165—168.
[2]蘇金發.城鄉統籌:城鎮化與農業經濟曾展關系的實證分析[J].經濟經緯,2011,(4):111—115.
[3]張占斌.新型城鎮化的戰略意義和改革難題[J].國家行政學報—經濟發展與改革2013,(4):47—53.
[4]蔣宵宵.農業產業化在城鎮化進程中驅動力研究—以“冀中南”為例[J].保定學院學報,,2014(2):111—113.
[5]高紅貴,汪成.略論生態文明的綠城化[J].中國人口,2012,(3):1—4.
[6]沈清基,顧賢榮.綠色城鎮化發展若干重要問題思考[J].建設科技,2014(9):72.
[7]董泊.關于實施綠色城鎮化的探討——以天津市漢沽區大田鎮為例[J].天津城建大學學報,2014(2):51.
[8]方創琳,王德利.中國城市化發展質量的綜合測度與提升[J].地理研究,2014(12):69.
[9]曾志偉.新型城鎮化新型度評價研究——以環長株潭城市群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2015(7):512.
[10]戚曉旭,楊雅維.新型城鎮化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宏觀經濟管理,2015(2):69.
[11]曹紅華,從測度到引導:新建城鎮化評級指標體系構建與評估——基于浙江省11個城市的數據[D].浙江大學,2015(6):14.
[12]呂丹,葉萌,楊瓊.新型城鎮化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綜述與重構[J].財經問題研究,2014,(9):72—78.
[13]張占斌.中國新型城鎮化健康發展報告(2014)[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14]沈基清.論基于生態文明的新型城鎮化[J].城市規劃學刊,2013(1):29.
[15]姚士謀,馮長春,王成新等.中國城鎮化及其資源環境基礎[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152.
[16]郝華勇.生態文明融入城鎮化全過程模式建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4(6):41.
[17]牛文元.中國新型城市化報告2012[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262-270.
[18]曾志偉,湯放華,易純.新型城鎮化新型度評價研究———以環長株潭城市群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2012(3):11.
[19]黃金川,方創琳.城市化與生態環境交互耦合機制與規律性分析[J].地理研究,2003,22(2):21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