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預算與監督密不可分,預算的產生就是為了政府使用的財政資金的總額和用途進行設限。議會有權對政府預算報告進行審核,而且有權對政府進行財政問責,防治政府的權力濫用和貪污腐敗。一旦發現政府工作人員的財政違法行為,應當追究其預算違法責任,包括行政責任、刑事責任和憲政責任。
關鍵詞:預算;預算監督;法律責任
中圖分類號:F81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8)05-0167-01
作者簡介:彭瑞(1994-),男,漢族,黑龍江綏化人,天津財經大學研究生院,法律碩士(法學)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財稅法領域研究。
預算是國家機關經過一系列的法定程序編制、審核、批準和執行的集中性財政收支計劃。預算關系到國家經濟發展的命脈,因此監督對于預算活動的進行是不可或缺的。預算監督是指議會、政府、審計機關、司法機關等相關部門機構以及社會公眾對國家預算的編制到執行的全過程進行審查和監督的行為。預算資金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預算監督是至關重要的。從微觀角度,它可以防止財政資金用于私人目的,防止政府官員貪污腐敗和瀆職行為。從宏觀角度,預算監督在國家整個預算體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預算監督的作用在于預防和發現政府部門在預算編制和執行過程中所可能產生的諸如腐敗、瀆職等問題,但是監督畢竟缺乏剛性和強制力,因而經常達不到預期效果。所以在依法治國的基本國策下,預算監督需要通過具有強制執行力的法律,對預算違法行為追究法律責任,并進行法律制裁,增強預算監督的威懾力。[1]《預算法》不是部門法,預算法律責任也不是單一形式的法律責任所能完全容納的,它涉及到行政責任、刑事責任和憲政責任。
(一)行政責任
新《預算法》和《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均對實施了預算違法行為而須承擔的法律責任有所規定,并且其中行政責任占了絕大部分篇幅,可以說行政責任是我國當前處罰預算違法行為的主要形式。新《預算法》中規定: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單位有預算違法行為的,責令改正,對單位給予警告或者通報批評,對負有直接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降級、撤職、開除的處分。
(二)刑事責任
新《預算法》中規定:違反本法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此法條雖然看上去是一個兜底條款,但是明確了預算違法行為可以追究追究刑事責任。凡符合財政預算之支出目的、支出程序等相關規范者,均得構成違法及犯罪之阻卻事由,不得科加以之相關罪名;相反,如果此類行為違背財政預算支出目的、支出程序等合法要件,則難逃合法性之追問。在確定何種預算違法行為構成刑事犯罪時,應直接參照《刑法》。刑事責任要遠重于行政責任,政府官員涉及到刑事犯罪的,應當追究其刑事責任。
(三)憲政責任
憲政責任,即一切國家機關、政黨、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及公民不履行憲法義務或違反憲法上的義務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憲政責任是一種特殊的法律責任,表現在它是一種政治上的、領導上的責任,因此憲政責任一般是國家機關及其領導人才能承擔的專屬責任。在確定預算法律責任時,憲政責任必須在考量范圍之內。依法治國作為治國安邦的基本方略,核心是依憲治國,欲實現法治預算和民主預算就必須遵守憲法,對違憲行為追究憲政責任。《預算法》對政府預算法律責任的規定,范圍較窄、懲罰力度過小、效力過弱,對政府的約束力不足,更加承載不了預算背后的權力分配,所以需要國家根本大法《憲法》,增強對政府權力的約束。[2]
(一)完善《預算法》并增強違法懲治力度
面對當前復雜的經濟體制改革新局面下、市場經濟發展中新問題層出不窮的新形勢下和社會與人民對政府行政效率與廉潔的高要求下,完善《預算法》應首先從預測性、目的性和綱領性角度出發,明確《預算法》的定位與目標。并且要頒布《預算法實施細則》及《預算監督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形成完整的,內在一致的預算制度。在追究預算法律責任時,《預算法》應針對預算違法行為和行政不作為等,在法律責任章節中細化責任類型,增強違法懲治力度,增強《預算法》的實施剛性,構建行政責任、刑事責任和憲政責任在內的綜合責任追究體系。
(二)增強人大預算監督權
欲建立現代公共預算體制,必須先理順權力關系,扭轉人大只是“橡皮圖章”的局面。[3]目前可行的途徑便是賦予人大預算修正權,人大已經享有的質詢權應切實落實,增強人大對預算審查監督職能。人大在預算審查過程中的地位由被動轉化為主動,這將對預算的民主化、法治化、科學化產生重要的推進意義。
(三)增強財政透明度建設“陽光財政”
以法治打造“陽光財政”是世界各國在推進財政透明過程當中共同的路徑選擇。財政透明是預算監督發揮作用的前提條件,因而預算公開是陽光財政的應有之義。預算編制、審批、執行、更正、決算的過程及實際內容必須公開。只有透明的、全口徑的、統一的、完善的預算才能真實完整地反映政府運行以及提供公共服務的全部活動,民眾才有可能了解政府治理的情況,預算才可能被有效監督,政府的行為才能被有效制約。
[1]謝捷.預算救濟視域的延展—法律責任的契合[J].稅收經濟研究,2009(6):80-89.
[2]張守文.預算監督—能力提升及其法律保障[J].圓桌會議,22-23.
[3]蔣洪.公共財政決策與監督制度的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