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長修
摘 要:在押服刑人員“身、心、群”的發展,是對其生命健康、人格自尊和社會生存等多維度權利的有力保障。是在押犯罪教育的思想基礎,是情與法的衡量發展。因此,促進在押罪犯的健康成長,塑造在押罪犯正常的人格與品質,增強在押罪犯適應生活的能力,是改造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進一步拓展的方向。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在押罪犯教育的機構和空間,實現正確的引導和調整。保證新視野下在押罪犯教育改造質量提升和有效路徑拓展,合理的制定相關的方法和策略。
關鍵詞:提升;在押罪犯;改造
中圖分類號:D92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8)08-0229-02
監獄是國家政權機構的組成部分,也是對罪犯執行的重要場所,與此同時,也是在押罪犯教育改造的重要場所。針對于這些思想相對野蠻,觀念比較模糊,消極負面的人來講,并沒有任何權利可言,因此,也缺失了道德示范和人文素養。隨著人權的理念的發展,我國監獄也向著“人文關懷”的方向進行拓展,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加強對罪犯的改造路徑,大力推進罪犯教育管理的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機制創新,增強科學性,提高針對性和實效性。并組織開展高質量的科學研究,把管理矯正工作作為支撐,充分發揮正確性引導作用。加強規范化、標準化、專業化、信息化建設,大力加強監獄人民警察和社區矯正隊伍有效進步。推行先進的技術手段和先進的知識實踐運用,為在押罪犯的教育改造提供相應的有效路徑和人才保證策略。
教育改造科學化理論和實踐的創新,是一個從認識——發現——遵循并運用的過程,因此需要按照一定的規律和路徑進行使用相應科學手段和技術手段。并在此基礎上實現罪犯的高質量、高效率的改造,促使罪犯認罪懺悔、重新做人,從而減少在押犯罪人員刑釋后的犯罪率,創建社會主義和諧文明社會。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尊重在押罪犯的人格,維護在押罪犯的權利,善待在押罪犯的管教,減少在押罪犯和警囚之間的對立行為。犯罪教育的改造還需要從內容和方式、方法上進行實現科學化的推進和優化,堅持因人施教、循序漸進、創新發展的有效路徑和策略。并“寬嚴相濟”的進行教育、感化、挽救工作方針,融匯和貫通制度性安排,構建健康的社會資源體系。矯正教育管理工作中,循證矯正概念的提出及其在實踐中的推行,按照國際的趨勢,抓住犯矯正領域長期以來的薄弱環節,倡導犯罪教育的研究和實踐路徑。并按照描述、解釋、預測和控制四個層次進行劃分。
在新常態的背景下,提出了“第三代囚犯”的概念,并按照文化、態度、方法的革故鼎新,實現教育的延伸。從科學認知犯罪——科學認知刑罰——科學認知監獄——科學認知改造矯正中進行實現引導和教育,實現在押人員的再生和未來新生活的轉折。這一切都需要依托于監獄警察的領航者、重構者身份,進行高質量的糾正和改造,為服刑人員提供本質的出發點和歸宿。在轉型背景下的規律中可以發現:第一,滿足在押人員的需求;當然這些需求具有一定的合法性和必要性、合理性及其可能性。第二,需要創新矯正技術;在私法理論的基礎上進行實現循證矯正、人性化管教、項目矯正、刑期管理、個人檔案管理、矯正激勵等理論進行實現全面的拓展。突出“天花板”效應,把實踐作為基礎構建全新的新視野。第三,重視個發揮在押犯罪的主體性作用。
在不少的地區中,開始針對性需求導向惡化文化導向、差異化導向進行指定深化的犯罪教育。讓在犯罪人員在各個方面的內容得到綜合性素質的提升,積極的構建“三期九段”教育改造工作。并在科學文化技術的基礎上制定二合一的“雙證制”,形成“健康+”教育改造模式。并在此基礎上實現科學的評估。從思想改造、勞動改造、家庭關系、惡習矯正上實現靜動態的改造項目。并利用大數據的平臺,把在押犯罪人員的認罪情況、悔罪程度、坦白舉報、服從管教、遵守監規、參與勞動、生活文明……作為依據進行實現動態的評估制度。例如:浙江省部分地區實現了多樣化的教育管理理念,推動教育管理工作基地化,提升服役教育管理水平,充分運用中心場所設施和信息化等技術裝備,對在押人員實現矯正初期、矯正中期和期滿解矯“三段式”集中教育學習活動。北京市目前在實踐中強化四大理念:第一,“系統工程”理念。第二,“知行合一”理念。第三,“文化育人”理念。第四,“固化經驗”理念。并出臺了一系列的方案,并從中總結、歸納、概括、提升,做到說得清、看得見、摸得著,由此,北京市監獄被列為全國監獄系統內視觀想矯治技術“孵化基地”。四川省構建獄政、獄偵、教育、勞動的共同參與結構,實現戒備分級、關押分類、動態管理。第一,制定服務監獄長治久安的危險評估機制。第二全面推行彰顯改造公平正義的認罪悔罪評議機制。第三,綜合構建全過程控制的改造質量評估機制,推行“一犯兩警”工作模式。江蘇省,省域范圍內以“三級五等”監獄,對以功能型監獄進行補充。并在監獄個體內設置不同等級戒備監區和功能型監區。
在新視野的倡導下,主要在糾正項目上實現了七大特點的糾正,分別是內涵的模快性、程序性、可操作性、循證性、劑量化、個別化、對象性。由于考慮到不少生活上和家庭上、認知上、社會上等問題進行提出了在押罪犯教育的路徑和方法。按照風險-需求-反應原則和危險與需求評估等一些先進的理念及其模式與方法技術,三個方面進行實行十三五時期組織開展,構建罪犯動態風險評估智能平臺。并針對“數據孤島”實現共享和整合。我國刑罰結構也正在向著減少和限制死刑方向正在前進。
把“底線安全觀”轉變為“治本安全觀”。安全穩定始終是監獄的“生命線”,是壓倒一切的重大任務。推動將“不跑人”的底線安全觀向輸出“合格產品”的治本安全觀轉變。底線與治本并不矛盾,守住了底線才能治本,治本能促進更好地守住底線。注重罪犯心理咨詢工作,熟悉犯罪心理學和罪犯改造心理學知識,了解罪犯的基本情況和家庭狀況,并根據此展開心理疏導。一定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和擔當,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做下去。
新常態的背景下,在押罪犯教育管理工作存在著科學化命題意義,并且司法部在罪犯教育改造工作上面做出了大量的工作。實行科學化改造的機制,引入并推行循證矯正的試點。在理論的指引下進行實踐轉型,并把罪犯教育管理實踐上升為理論基礎。并在此基礎上對在押罪犯人身危險性進行評估,把在押罪犯管理放到首要核心位置。構建人身危險性評價的指標體系,消除或者減少再犯的可能性。在此基礎上利用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統計學多種知識,進行實現嚴肅的科學論證。保證罪犯回歸社會后的生存權和發展權,明確人權的層次感,因地、因時、因人而宜,把在押罪犯教育改造的精華所在和精魂之處發揚光大。
[1]趙胤德.監獄服刑人員教育改造研究[D].安徽財經大學,2015.
[2]王永剛.監獄罪犯技術教育管理研究[D].蘭州大學,2014.
[3]林茂.體制改革背景下監獄教育改造問題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3.
[4]喻芳.從浙江省Q監獄第一分監獄看服刑人員教育改造[D].華東政法大學,2013.
[5]陳震.頑危罪犯教育改造研究[D].安徽大學,2011.
[6]吳展習.監獄服刑人員教育改造研究[D].貴州大學,2008.
[7]侯志強.監獄教育改造實踐與機制創新研究[D].天津大學,2009.
[8]任思丞.完善教育改造罪犯制度的思考[D].西南政法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