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曦楠
摘 要:本文闡述了不良行為問題生的表現及形成原因以及利用斯金納“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通過削弱、區別增強、懲罰的策略,對不良行為問題生進行有效的矯正和轉化。
關鍵詞:斯金納問題生轉化
斯金納,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新行為主義的主要代表,是操作條件作用學習理論的創始人和行為矯正術的開創人,其理論核心是“操作性條件反射”。如何根據斯金納理論有效矯正和轉化“問題生”呢?
一、不良行為“問題生”表現及原因分析
小學生的不良行為:有攻擊行為,如打架、說臟話等;有欺騙行為,如說謊、抄襲別人作業、偷竊、作弊等;有破壞行為,如亂扔垃圾、亂圖亂畫、故意損壞公物等;怠惰性行為,如遲到、早退、不按時完成作業等;有不良嗜好,如賭博、玩電子游戲等等。
小學生產生常見不良行為習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外部原因最主要的是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各方面的教育的不利;其次是學生的心理原因。學生在學校生活中,經常會產生互相矛盾、對立或排斥的動機,導致動機沖突。在沖突情況中,不同類型的兒童表現動機斗爭不同,行為上也是迥異的。如有的會不惜采取說謊、欺騙、違反紀律等問題行為;二是意志薄弱、自制力差。當道德觀念與個人欲望產生矛盾時,正確觀念不能占上風,必然會產生一些不符合社會規范的行為。如出口傷人,動手打人等。三是從攻擊性行和破壞性行為明顯增多來究其原因,也與他們不能自我控制有關。四是挫折容忍力低。小學生的不良行為的產生往往是與其不能正確對待挫折分不開的。個體對待挫折的消極反應就是以攻擊別人來消除自己受挫折的緊張情緒,在心理學上把這種反應叫做“攻擊型機制”。如有學生受批評處分,想不通,對老師、同學采取攻擊、謾罵或者采取變相攻擊的方法:抱怨、牢騷、諷刺挖苦等。
二、利用制約學習精神來矯正不良行為的對策
(一)削弱原理的運用
削弱原理依據斯金納的白鼠實驗。所謂削弱是指個體任何一件行為,一連發生多次,都未能帶來滿意后果,無法獲得所欲的增強物,其強度漸趨衰弱,最后等于零、不再發生,而且個人的行為領域消失。簡言之,有意忽視不當行為,對之不直接做反應稱為削弱。
對剛出現的偏差行為,采用最簡單和有效的防微杜漸方式。對行為采取忽視、不直接作反應的方法來削弱學生的偏差行為。
如:放學回家,小紅不寫作業而要求看電視,媽媽聽而不聞;上學后,小青打電話說忘了帶課本,媽媽要他自己處理;與同學相處,明明喜歡告狀,老師沒有反應等以上情形矯正人長期如此影響就會減少不良行為的發生。
(二)區別增強策略
兒童不良行為若是屬于初犯或是簡單的,我們可以應用削弱策略來改善它。但真正初犯時就被注意到的不良行為為數甚少,多數是出現好多次以后才被發覺;而真正屬于簡單的偏差行為也不多,且屬于復雜的不良行為。因此,對于這類出現次數較多,大多又屬較復雜的行為問題,單靠削弱原理的處理,實在無法克盡其攻,有待尋找另外策略,而區別增強就是一重要策略。
區別增強理論依據仍然是斯金納的白鼠實驗,就是指個體在某一特定時間內,目標行為次數較少時,才能獲得增強,終至目標行為不出現或出現次數為人所接受范圍者是為區別增強。
比如:小明上課時總喜歡搶話,致使其他同學簡直沒有插嘴的余地。老師告誡、威嚇等都未奏效。后來老師和小明約定,每5分鐘內若未擅自發言,可獲得籌碼1個,每12個籌碼可拿來交換一次獎品,結果效果不錯。經過一周后,已連續3天可達目標,于是進入第2階段,把5分鐘延長為10分鐘。第3階段、第四階段分別改為20分鐘、30分鐘,最后終于改善小明搶話的毛病。本例中小明擅自說話的行為太多,老師采用區別增強方式,容忍每5分鐘擅自發言一次,而后才有間歇增強方式進行,終于改掉了他的壞毛病。可一般家長或老師往往忽略這項重要關鍵的地方,恨不得馬上改善。因此,會將兒童行為的標準訂得很高、很嚴、很硬性,因而嫉惡如仇,形成雙方對立的尖銳態勢。如果他們能發揮一般同理心,權衡兒童該種不良行為是根深蒂固,而采取漸次改善的方法,將可發揮教育效能。
(三)用削弱、區別增強等方法矯正不奏效的情況下,可用人們常用的策略——懲罰
懲罰在人類生活中,為時已久,爭論最多,卻又廣泛使用:父母處罰兒童,因為他們不聽話;主人處罰家犬,因為它老咬地毯;法院處罰罪犯,因為他們違法搶劫。這些處罰的確可以收到立竿見影之效,因此懲罰終日存在我們周圍,而成為控制個體行為的重要策略。
懲罰因分類不同而有多種方法,僅就兒童使用的大致有以下幾種:(一)給予臉色。這是最輕微的一種懲罰方法。它具有嚇阻不良行為的作用。(二)批評。是指借著向孩子分析其行為的機會,讓他知道自己不足之處,以及父母或老師對他的期望。但批評過度或流于苛責,孩子的自我價值會被摧毀,應該有度。(三)警告。是以威脅的口氣,告訴孩子需要做某種程度的改進,否則后果會如何不好。(四)叱責。叱責是一種以口頭方式來表示不贊同的懲罰,它表現出來是一種責備、吼叫或痛罵。一般而言,它往往是多種方式的混合運用。(五)罰勞役。行為稍微嚴重一點,或警告無效時,或給予臉色起不了作用時,則可進一步采用罰勞役的辦法。
比如:王強經常罵人,和同學打架,而且每科不及格,在兩星期之內,打了三次架。于是老師大為生氣,罰他跑運動場3圈。部分兒童精力充沛,情緒沖動,容易產生暴力攻擊行為,假若老師能提供一些活動性較大的活動如跑運動場,讓小孩子發泄精力和舒解緊張心情,或可收到效果。
懲罰的方式很多,懲罰并不等于體罰。就實際而言,用盡其他辦法,尚無法使兒童不做被禁止的行為,嘗試懲罰也無可厚非,但要注意方法得當。
由于小孩行為是學習而來,這些不良行為亦是學習來的,根據不同行為產生的原因與嚴重程度不同,分別采取消除、區別增強、懲罰等方法來及時的矯正對于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很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林正文著《兒童行為的塑造與矯正》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2).
[2]吳宗憲主編《青少年不良行為的矯治》心理學函授大學教程.
[3]《心理咨詢師·基礎知識》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程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