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凱洋
摘 要:最好的教育是學校與家庭相結合的教育。我們首先要明確家庭教育的基礎性和學校教育的核心作用;其次是要加強家庭與學校之間的合作;努力創建科學的協作互動模式。
關鍵詞:家校溝通后進生轉化
我們都知道最好的教育是學校與家庭相結合的教育,但現在的教育不難發現,家庭和學校之間,教師和學生之間往往不是很配合,往往有一定的分歧和矛盾,學生出現問題教師和學生家長總相互埋怨,教師埋怨說學生家長不配合對孩子的教育,家長則埋怨教師方法不對,結果使教育效果不理想。
那么該怎么樣搞好家校互動搞好后進生的轉化工作呢?
一、明確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關系
1.家庭教育是基礎。家庭教育是最早的教育。大家知道,新生的嬰兒除了具備人的一切生理基礎和心理反應外,他什么都不懂,什么也不會,只能算是一個生物意義上的自然人。要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必須經過長期的教育和培養。這種教育和培養首先是從家庭開始的。家庭教育既是最初的教育,又是時間最長的教育。在人生各個階段家庭教育都顯得那么重要,特別是最初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著重大的影響
2.學校教育是核心。學校有責任幫助家長掌握正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自覺性和科學性,促進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一致,共同把下一代培養成社會主義的建設人才。由此可見,家庭與學校作為社會這個大系統中的組成要素,在教育這個過程中是不能將二者割裂開來的。無論是學校、教師還是家長都應將二者緊密結合起來,共同配合,促進學生素質得到全面的發展。
二、加強家庭與學校的合作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配合不當的主要表現有兩方面。有的家長認為:“孩子上學了,教育問題就全部交給學校了。”對學生是否上學、在校的表現如何、學習成績怎樣等情況很少過問,不能主動到學校同班主任老師取得聯系,詢問孩子的在校情況,配合學校施以正確的教育,這就造成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脫節。
學校向學生家長溝通學生情況的制度不完善。一是學校召集家長會次數過少,間隔的時間過長,信息溝通不及時;二是教師缺少與家長主動配合的積極性,在發現學生的不良行為后不能及時主動與家長溝通,致使學生的不良行為惡化,甚至處于犯罪的邊緣;三是個別學校和老師把學生有不良行為的責任推給家長,甚至在家長會上公開批評家長沒有教育好學生,給家長施加壓力,這就給雙方緊密配合增加了阻力,不利于對學生共同采取有力的教育措施。
因此,學校或家庭如果缺乏交流和溝通,只有一方面管理得嚴,教育方法得力,但缺少另一方面的積極配合,那么,對學生產生教育上的減力作用,甚至抵消了教育效果。
三、創建家校協作互動的模式
1.“以家為本”的家校合作是將家庭作為輪軸軸心,將學校教育視野放大下移,是各項資源、各級力量向家庭聚攏,驅動前行。學校作為指導家庭教育的支持資源,需構架起較為完善的家校聯系網絡。其中,通過教師家訪、學生家庭狀況調查等手段,了解每一個家庭內外環境,并作分析列表,形成資料庫。其次,在教師中樹立起家庭教育指導者的全員意識,建立責任制,通過對學生家庭資料庫的分析,分塊分片,定人定任務地開展家校溝通。可以運用電話、明信片,甚至Email等手段全天候全覆蓋的做好家校的溝通與分享。教師還應挖掘有利因素,回避不利因素,并對其進行分辨,因勢利導加以利用或糾正。
2.立足于家庭的需要、家長的需求,開展好小型多樣、豐富多彩的家庭教育指導等活動,并將其整合為“活動包”實錄分析、綜合成為系列,為階梯性的教育指導模型。
①家庭應為兒童成長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生活環境的好與壞,直接關系到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良好的家庭環境,除了一些物質條件外,更多指的是家庭環境的知識化、藝術化和科學化。
②當好兒童的第一任老師。我們要利用周圍的一切可以利用的東西,隨時隨地地教育孩子。要對孩子嚴格要求,對孩子的缺點錯誤不能縱容。應在注重孩子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根據孩子特點,有意識地發展孩子的個性特長。尊重孩子個性需要,有管有放,要求適當。
③配合學校教育是家長的責任和義務。
④家庭應為子女創造良好的條件。學校創設家校合作“活動包”,還包括家校開放日、家庭讀書節、親子游戲日、休閑考察采風等活動的設計指導及實施。在活動構建的歡樂中,在溝通與分享的時空,家長和孩子間敞開心扉、互相激勵,將“愿景”化為共同學習、共同成長的目標和動力。
3.拓寬交流渠道,實現家校溝通。
①辦好校報、校刊,通過校報校刊向學生家長傳遞學校的各種信息,如學校重要活動,家教知識,好人好事,學生優秀作品。
②用好學生聯系手冊,全面反映學生學校生活情況,通過教師評語和家長意見、建議相溝通。
③致家長信函。每逢學校有重大活動,都以書信的形式與家長溝通,介紹活動的目的、內容、方法,爭取家長的支持、配合,提高家長對學校的信任程度,增強合作熱情。
④月新生普遍家訪。教師通過各種早期接觸,可以提前認識家長,溝通情感,從家長那里了解家庭情況,為以后合作推進學習型家庭創建工作做好準備。
⑤假期家庭訪問,利用假期較大面積的開展家長訪問,表現教師的敬業精神,是對家長的誠心,對學生愛心的體現,家長很快可以成為教師的朋友,有利于合作活動的進行。
⑥學校開放日,邀請家長來校熟悉孩子的教育環境,參加學校與家長的懇談會,觀看學生的演出,參觀學生作品或作業,參與家庭親子活動,聽課評課等。
⑦電話訪談,電話訪談不是召家長來校告狀,訓斥家長,而是向家長介紹學生的進步和成績,向家長了解情況或通報學校或班級的一些活動等。
⑧建立校、年級、班級三級家長委員會,這是家長們的富有意義和建設性姿態參與學校管理的方式,也是家校高層次合作的形式,它在推進家校合作創建學習型家庭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四、結語
總之,只有當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我們的教育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白瀚.新形勢下的教師如何增強與家長的有效溝通[J].新西部(下半月),2008(06).
[2]劉麗琴.小學教師與家長溝通的宜與忌[J].教學與管理,2006(35).
[3]陳立鳳.中小學教師與家長在溝通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