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威

Facebook在上個月陷入了大麻煩。
4年前,5000萬美國人的Facebook數據,被賣給了一家叫Cambridge Analytica的公司,后者被指控用這些數據影響了美國總統大選。
事實上,這遠不是Facebook自己的麻煩,而是人類的共同挑戰。一個人的膚色、階層、受教育程度、政治傾向、特殊偏好和行為模式,都在大數據痕跡里展露無遺,而技術能力已經到了短時間內就能把這些信息提取、歸類的程度。然后,通過量身打造的信息推送,就可以一定程度上操控人的思想。
生活和工作對信息技術的依賴不斷深化,個人信息在“云端”早已一絲不掛,唯一的問題在于它會被怎樣使用。一旦落入別有用心者之手,就連西方世界最引以為傲的民主政治典范,也可能失效。
中國人對大數據的威力也不陌生,一個普遍性的經驗是,你在網絡上搜索過某個關鍵詞,相關的商業推廣就會在往后一段時間里如影隨形。2018年年初數億人的“曬賬單”狂歡,也被懷疑是一個竊取信息的陷阱。只不過在中國,個人信息主要被用于商業目的。
普羅大眾并不會因為信息的多元化、無限量的提供而變得更清醒、更獨立,事實上結果往往是相反的,導致這一結果的機制如下。
第一步,信息的“嗅覺標記”。信息看上去是全員共享的,事實上卻有各自的針對性。每個人的性格、遭遇、階層歸屬、閱讀偏好、認知水平決定了他不同的信息取向,他總能從滾滾黃沙里找到自己最想要的那一粒沙。
這個特點可以稱為信息的“嗅覺標記”,就像蜜蜂找到花、蒼蠅找到腐爛的食物,這幾乎是一種動物本能。那些觀點極端的人們,一般都是因為平日里只愿意閱讀那些支持和加強其極端觀點的信息;而那些對淺表的形式之美情有獨鐘的人們,則會精準地找到他們所需要的雞湯類文字。
技術能力的急劇升級,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制度空門,有心人獲得了披著尊重制度的外衣扭曲制度的能力。
第二步,信息的排他。人們總是拿著某一粒沙子珍若明珠,而忽視了整個沙漠,蜜蜂和蒼蠅也對彼此不感興趣。我們必須用有限的大腦去面對無限的信息,因此總是會低估信息的總量,從而認定自己所知的已經是知識的大部分,而不相信還有什么其它顯著不同卻同樣有意義的知識。
第三步,信息處理的非邏輯性。科學的邏輯會讓人們發現信息組合的內在缺陷,但復雜的邏輯能力只屬于少數人,大部分人只把片面的信息本身當作結論。我們總是發現,只提供結論的文字比提供論證過程的文字要更受歡迎,就是這個原因。不是人們思維偷懶,而是力有未逮。
如果證實Cambridge Analytica的確通過思想操控影響了美國總統選舉,那么它正是利用了上面這一機制,高效地對民主制“以彼之道還施彼身”。技術能力的急劇升級,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制度空門,有心人獲得了披著尊重制度的外衣扭曲制度的能力。
這一機制適用于任何時代,只不過在過去大部分時間里它的能量還能得到有效控制。美國政治制度里的共和成分,長時間里給精英提供了超越“庸見”的引導力、控制力,但今天,技術發展讓“庸見”急劇爆發,使得陰謀的力量大大增強。
陰謀實現的邊際成本變得非常低,也不需要多少時間,既沒有與強制伴生的高成本、高風險,也不必通過長期的制度運行和觀念濡化來進行漫長的等待,一些人可以通過信息灌輸,迅速地“制造”他們想要的選民。一旦人們可以運用技術手段進行思想控制,讓共識變得虛假,那么這一退無可退的歸宿也成了問題。
所以說,歷史遠未終結,政治治理的發展,還將有許多精彩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