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剛

自明季葡萄牙人聚居澳門,澳門逐漸成為葡萄牙殖民地,當地的居住建設自然而然受到歐風影響,建筑藝術方面體現出一種“洋氣”。印光任、張汝霖的《澳門紀略》曾描述澳門各式洋房的主要特征,多為二層以上樓房,形狀有方、圓、三角、六角、八角各種,甚至還有仿花果形狀的樓房,樓頂則俱為螺旋形,并講求裝飾。樓房內有走廊,四面開窗,門楣多作圓拱形,紅墻粉壁,頗為美觀。
據明人記載,明嘉靖間,西人在澳門居住者近萬家,則澳門的城市風光也可以想見。其后,廣州成為洋商聚居之地,與外商交往的機構如商館(十三洋行)也大都模仿西洋風格而建,景象略同澳門。
天主教傳教士來華創業,必然會重視給人以第一印象的教堂的外在形式,由于其精心的設計和建造,早期的遺跡直到19世紀中葉猶有留存者。當時教堂建筑的形式大致有羅馬式和哥特式兩類,前者圓頂穹窿,如中國卷棚式,后者則為塔尖形式,聳立天空。16至17世紀澳門建造的古教堂有:望德堂,1567年建立教區時是主教產業;圣老愣佐堂,1575年左右建;圣安多尼堂,約1565年建;圣奧斯定堂,1589年建;玫瑰堂,又名圣多明我堂,1587年建;圣保祿堂,1572—1602年間,中國人稱為三巴寺。這些教堂都屬17世紀的巴洛克風格(Baroque),三巴寺堪稱典型代表,三巴寺牌坊亦即教堂的正立面則體現出中西合璧的藝術特征。
17、18世紀建于北京城的東、西、南、北四大教堂也是這方面的典范之作。據說這四座教堂的名稱是宮中的人根據它們相對于紫禁城的位置而起的。有的西方學者說北京最早的教堂是1650年由湯若望在宣武門一帶建成使用的南堂,對于利瑪竇(1552-1610),則只言其在北京有居所,而未言教堂。
南堂在乾隆四十年(1775)毀于火,次年又重建。東堂由南懷仁在北京皇城東一處傳教士住宅的基礎上興建,建于1666年秋天以后。北堂1720年落成,位于皇城的西北,是在康熙賞賜法國耶穌會士的一所住宅基礎上建成。西堂是傳信部傳教士德理格所建,1723年他在皇城西部買了一所大住宅,用了兩年時間改造這所宅院,1725年建成西堂開張,成為北京唯一一所非耶穌會士教堂,1730年部分毀于地震,德理格又隨即重修。1811年、1812年、1826年,西堂、東堂和北堂相繼在清政府的命令下被拆毀,19世紀后半葉又被新來的天主教傳教士在原址分別重建,但是新的北堂在20世紀上半葉因火災再度被毀。
18世紀中國最著名的仿西洋建筑群當屬北京圓明園內的西洋建筑,俗稱“西洋樓”。圓明園始建于乾隆年間,由郎世寧設計,王致誠、蔣友仁等協助,中國工匠具體建造,雖于咸豐十年(1860)為英法聯軍所毀,其遺址上的遠瀛觀、大水法等至今仍是圓明園標志性景觀?!拔餮髽恰苯ㄖ赫嫉?0畝,整體采用17和18世紀歐洲流行的巴洛克風格和羅可可風格(Rococo),環以意大利式花園,端莊凝重與華麗纖巧相結合。其中的“水木明瑟”一區尤見西方影響,內中雕刻有人認為是意大利派的,但限于實物不存,無從查考。乾隆曾作《秋風清·水木明瑟》一詞以詠其景象,其序云:“用泰西水法引入室中,以轉風扇,泠泠瑟瑟,非絲非竹,天籟遙聞,林光逾生凈綠?!?/p>
圓明園在中國和世界的園林史上均不失為一座里程碑式的建筑,其中的西洋樓作為中國古代最大、最典型的中西建筑綜合體,以其異國情調為整個圓明園平添一道異彩。
相比較而言,從16至18世紀西學輸入中國的主要內容和對中國學術的影響中,西方輸入中國以科技文化為主,雖然其內容豐富,門類眾多,但是傳播的范圍和影響的深度卻很有限,無法真正把中國領進世界近代化的潮流中。反觀同一時期的歐洲,其所接觸到的中國文化雖然也是片面和不夠準確的,但歐洲人盡其所能地利用這些知識來促進社會轉型,對于更具客觀性的工藝技術則主動考察研究并運用到自己的工業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