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潔華

?“廣州,我覺得能用三個關鍵詞概括:世俗、生猛、現代。”在廣州待了多年的人,他如果真要離開廣州是要下很大決心的,因為他離開的不僅是一座城市,他離開的是一種生活。恰恰離開一種生活是最難的,因為那意味著連根拔起。
“廣州的這種生存的狀態,包括生活的形態,深深地吸引著我?!痹趶V州市委宣傳部、廣州市社科聯共同主辦的“大學與城市(二)—廣州地區社科名家訪談”活動中,《南風窗》記者專訪了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謝有順。
南風窗: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到“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習近平總書記也在“四個自信”中提及,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對此,您是怎么理解的?
謝有順:文化自信的提出非常重要,這是中國目前所面臨問題中的一個根本性的問題。
文化自信的提出,首先是對我們自身傳統文化的肯定,也是對民族精神的一個重新認識。幾千年來,我們有這么燦爛的文明傳統,如果不通過有效的方式,重新呈現、重新被辨識,我們終歸是缺乏底氣的,所以這種對自身所從何來的重新認識,是民族覺醒、日益自信的一個標志。
另外一方面,談文化自信也是對自己的文化能夠有怎樣一個未來的確證。有這么好的文化資源,必定會有美好的未來,由此也能夠給我們所面對的現實問題提出新的解決方案、提供新的精神力量,這是對文化的未來的自信。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歷程里,我們吸收了很多西方的文化,一直對西方文化持一種開放、借鑒的態度,如果能重新認識自身的傳統,就能夠發現我們自身文化中的魅力??梢韵胂?,這樣融合的文化可開創一個全新的未來。
南風窗:您覺得廣州的文化與其他地域相比,最有力量的文化元素有哪些?
謝有順:廣州的文化,非常熱鬧。我概括了三個詞,能比較獨特地講出嶺南、廣州文化的特點。
第一是“世俗”?!笆浪住辈⒎琴H義詞,“世俗”意味著務實、真實,也意味著懂得變通,這也是跟廣東的文化構成有很大關系,廣東的文化主要是由三個方面構成:本土文化、中原文化及海外文化。其中像中原、海外的這種文化能夠在這邊扎根下來,都要務實,都要學會改變自己、變通自己。這也是改革開放在廣東能夠率先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原因。同時,因為重視生活,也使得廣州有一種包容、溫和,能夠吸引人的特質。所以要特別地重視廣州文化的世俗性,這并非庸俗,而恰恰是我們生活的“肉身”,有血有肉。
第二是“生猛”。廣東人世俗而不溫吞,非常有闖勁,非常生猛。近代以來的革命,最早發端于廣東,像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都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都非常富有冒險的精神。很多人如果沒認識到嶺南精神的“生猛”這一點,他也就沒有完全地認識到廣東。
第三是“現代”,無論是生活、文化,甚至社會管理,廣東的觀念都很現代,都是新的,這種現代也能看出廣東的開放性,而開放性也成為嶺南文化極為重要的側面。尤其是我們在弘揚嶺南文化時,重點不應該在嶺南的古代文化上,恰恰要多強調近代以來嶺南的現代文化,這是我們最大的優勢。
南風窗: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文學,地方性之于文學寫作有著重要價值,那廣州的文學有何特點及優勢?
謝有順:最好的文學,往往不是世界主義的,而是帶著地方的烙印,有著自己的精神根據地的。
嶺南文學更是如此。
今日的廣東,它既有歷史傳承的一面,也有現實變革的一面;既是古老的,也是現代的;既有主流的,也有邊緣的。這才是真實而內在的嶺南。特別是廣州這樣的城市,最重要的特質就是市民生活的崛起,一種現代生活形態正在成型,作家們生活在其中,必然要經歷它的光榮與夢想,以及它的日常和細碎。這也形成了嶺南文學新的特點,那就是以日常性為標志的軟性文化的興盛。
盡管這片土地貢獻了極為豐富而復雜的經驗,但廣東作家還需要寫出真正大氣、厚重的作品與之相配。一個新的文學嶺南正在建構之中,她已呈現出來的新異面貌,令人期待。
南風窗: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廣州的社科人文建設取得了突出成果。在國家重要中心城市的建設方面,與國際接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建設方面,您有哪些建議?
謝有順:廣州,從城市影響力來講,非常重要,這是毋庸置疑的。首先,廣州在城市文化服務方面,做了很多有效的工作,比如博物館、圖書館,還有很多公益的講堂、文化的交流活動,甚至包括一些文保單位的保護開放等方面,都做得非常好。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廣州在文化上仍然過于低調,而應該加大力度宣傳。
第二是,可以加大力度舉辦有高度和影響力的文化活動。高度和影響力并不是指場面、人數、資金的投入,而是有沒有這種文化引領的氣魄,有沒有文化前瞻的這種敏銳。我們舉辦文化活動時,應該要做到可以貢獻話題、提出概念,通過我們的發聲,把別人引到這個議題上來,一同來討論、研討。廣州要學會尋找文化的原命題。
第三是,充分發揮好廣州的地域優勢。從文化和文化交流上,廣東,其實包含著一個大的文化圈子。例如,港澳臺、海外,甚至包括嶺南文化能夠輻射到的海南、廣西,在這個圈層,廣東是有很強凝聚力的,要有意識的來做文化領頭羊。尋找這樣一個大的區域共有的文化特征、文化話題,在制度創新和文化實踐方面,找到新的經驗、新的出口。
南風窗:作為活躍于當今文學批評界的青年才俊之一,能分享一下您關于文學批評的見解嗎?或說如何才能做好文學批評?
謝有順:文學批評是對當下的、及時的文學現象、文學作品作出反應的一種學術活動。別的學術研究的對象是靜態的,但是文學批評是正在發生的這些文學現象。
文學批評其實是一種綜合性的學術活動。如果一個人不兼備好的藝術修養,好的思想見識,甚至沒有好的哲學根底,你就可能沒辦法對這些現象做出一種穿透性的認識。文學批評,它是生命的學問。一個地方,它的文學發展如何,其實也跟批評的現狀有關系。批評如果不強,沒有一種引導性、批判性,更沒有對話的一種語境,文學也很難有好的發展。
南風窗:作為廣州社科學界的代表,您覺得廣州的文學批評、文學研究學術成果及前景如何?
謝有順:廣東的文學研究是很有實力的。但同時,我們還需要做一些努力。一方面是需要鍛造、培養出更多的領軍人物,那種標志性、符號性、有高度有影響的人物,這樣才能夠把文學研究的力量凝聚起來;另外一方面,要創造出更多的讓大家能夠集體亮相出場的機會,尋找更多跟全國學術界共享、爭議、交鋒的話題,積極參與,這樣才能形成團體的力量,發出團體的聲音。
其實之前就有一些關于“粵派批評”的討論,之所以要提出“粵派批評”這個概念,也表明廣東文學研究的力量有了相當多的人和成果,以至于可以作為一個流派來被人認知。
廣東人喜歡面對具體的事情,崇尚“實學”。務實,是廣東人的一大優點。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做理論和批評的研究,它既是“實學”,也是“虛學”,甚至很可能還是一種充滿奇妙之思的玄學。如果理論研究太“實”了,沒有一點務虛、超拔、不切實際的神思,這種研究必然會面臨很大的局限。這一點,尤其值得廣東學人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