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刀 書評人

每到8月份的“蟲季”,中國有百萬“蟋蟀收購大軍”開始圍繞“蟋蟀”流動,規模相當于一座中等城市。當然,相較于全國龐大的人口基數,這個數據并不惹眼。但當“幾萬甚至十幾萬”蟋蟀愛好者在這個季節不約而同地涌到全國主要蟋蟀產區山東省寧陽縣泗店鎮時,僅以“蔚為壯觀”四字顯然無法形容當時的“盛景”。而一旦“蟲季”結束,無需號令,這些人轉瞬間又立馬消失于街頭巷尾,這便是本書作者牟利成所指的“隱遁”現象。當然這部分人并不會消失,他們中的許多人輾轉至另一個戰場,即頻繁奔走于各地“堂口”,在斗蟋中游戲人生。
盡管牟利成反復陳述斗蟋的娛樂性,但斗蟋與博彩緊密聯系的事實無以撇清,這也表明斗蟋群體即便再龐大,也只能游走于社會的灰色地帶,注定了“封閉性和排斥性”特征。在長期躲避公安機關打擊過程中,這個群體形成了嚴密的“熟人準入”機制,所以說“斗蟋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也因此,為了更加深入細致地了解這個群體,牟利成花了8年時間,以“職業斗蟋者”身份“完全參與”其中,從而“揭示了相關群體的基本生存樣態和內在行為的文化邏輯”。
如同斗雞、斗牛等民間活動,斗蟋也并非簡單地讓蟋蟀在斗柵內殊死拼殺,更主要的是在斗柵外人與人的較量。這種較量貫穿于收購、販賣、遴選、豢養、下雌、斗蟋、爆堂等全過程。雖然斗蟋行業從無明彰顯法,但歷經歲月淘洗,又形成了粗略的規則和禮法,最終內化為斗蟋圈子的“封閉性和排斥性”。
不過,這種嚴苛僅僅表現在“準入”層面,一旦加入到這個圈子后便會發現魚龍混雜,到處是濃濃的江湖氣息。如有人為牟取暴利,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研制”出外強中干的飼養型“白蟋”,而各種做了手腳的“藥水蟲”“納米蟲”“烤瓷牙”更是令人防不勝防。因為缺乏有效的監管,斗蟋行業不可避免地楔入了更多的世俗機心。
雖然牟利成始終突出斗蟋“嬉戲”的文化內涵,但不能不說的是,與常見游戲存在根本區別的是,斗蟋既不能強身,也不能益智。再者,古往今來,站在斗蟋鏈條頂端的呼風喚雨者非富即貴。也正是因為這一群體牢牢掌握著社會的話語權,所以斗蟋才會被鑲上“雅玩”的美名。
牟利成認為,斗蟋者“較量的依憑不是簡單對斗蟋技術的掌握,而是對內含于斗蟋傳統文化的諳熟”。如果排除斗蟋中的技術因素,剩下的與其歸結于“傳統文化”,不如說是人性弱點的彰顯,比如斗蟋離不開賭資,斗蟋過程中還常見熟人相互做托極盡心思坑人。至于貫穿斗蟋活動中的所謂語言文化其實并無特色,充其量只能算是日常生活的自然延伸。斗蟋者能否從中收獲到真正的精神愉悅,一要靠熟人相互照應抱團取暖,二來靠洞察騙術的慧眼。從這層意義上講,在法律和公德嚴重缺位情況下,斗蟋活動本質上是人性嗜利貪婪弱點的反射。
陳嘉映 著
中信出版社
2018年3月
“科學哲學”是對科學思維和邏輯的批判性思考,在科學進步的今天尤其重要。什么樣的科學概念,才有顛覆觀念、引發變革的力量?引力波、暗物質“在理論上存在”和“在現實中存在”有什么不同? 本書是著名哲學家陳嘉映的代表作,也是一本科學哲學入門書。
[英] 加文·普雷特-平尼 著
王燕平/張超 譯
譯林出版社
2018年3月
本書介紹了46種云彩和大氣光學現象,并且收錄了全世界云彩愛好者拍攝的百余幅精彩攝影作品。即使沒有任何自然觀察經驗,讀者也可以了解云彩的名稱、特征、形成原因,鑒別云的種類,并利用書中的趣味記分系統與親朋好友展開觀云競賽。
俞為潔 著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8年1月
宋代是杭州食料史上的一個關鍵節點,如果說此前的杭州食料還泯然于江南傳統的“飯稻羹魚”,與周邊地區沒有什么太大區別,那么此后的杭州食料就帶著自己的濃郁色彩粉墨登場,而且被一直延續下來??梢哉f“杭邦食料”的格局就典定于宋代,現代所謂的“杭邦菜”就建立在這種“杭邦食料”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