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勇
在社交媒體上我觀察到:如果有一個女士給自己貼“女權主義者”標簽,那她所鞭撻的男人,肯定是傳說中的“直男癌”了。而如果這個男人想要還以顏色,“女權婊”便是他所拿到的最好話語武器。
從“主義者”,到“癌”、“婊”的語言變遷,一方面說明群體觀念之爭從較高端的學術性爭論下移到了較低檔的罵罵咧咧,觀念的受眾之間已經短兵相接;另一方面也說明群體觀念之爭惡化,“軍備競賽”升級。
我想到了以色列70后大叔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中一個有意思的說法:講故事。不錯,一種觀念,其實就是講一個故事讓人相信,有時候也讓自己相信。
當一個女人在控訴“直男癌”,一個男人在指責“女權婊”時,他們都是要講一個故事。女人的故事比較悲慘,她們在這個社會遭到了很多歧視和不公平對待,而很多男人很不與時俱進,還活在“大清”。男人的故事同樣也飽含血淚,他們買房買車辛苦工作像狗一樣,還時時要討好女人拿女人當公主侍候,似乎也沒有翻身得解放。
我不想去評價這兩個故事。但我突然意識到:他們作為某些社會觀念的受眾,無論原來是什么人,已經被觀念在心理上轉化成了某種人。他們所使用的語言,在心理上產生了一種動作:確認自己是什么,而對方又是什么。
“觀念”是一個很抽象也很空泛的名詞。不過在這里我指的是社會觀念,跟政治領域的意識形態有區別。像“有錢才是成功”、“最時尚的就是做自己”、“男人就應該man”、“做一個佛系的人”、“女人要獨立自強”、“男人愛你就應該給你買買買”……都屬于觀念的范疇。它們也比較接地氣。
用詞典式的那些解釋去界定“觀念”意思不大。不過可以發現觀念既有認知上的內容(雖然也可能是歪曲或虛假的),也有心理上(情感上)的內容。而心理上的、情感上的內容,也包括了價值判斷和趣味偏好。
于是就好辦了。
有影響力的社會觀念,或者是有知識的人先制造出來的,或者是由他們加工,變成一種話語。一句話,觀念首先要表明自己對社會的一種認知,其次才表明立場。比如“有錢才是成功”,你得先講清楚有錢可以提升一個人的社會價值排序,獲得某種社會權力,引發大家的艷羨,然后你才能喊口號。
但是,一旦一種觀念被制造出來,在社會中進行傳播,玩家可就不僅僅是有知識的人了。受眾會成為玩家。那些看到這種觀念比較火的人也會參與進來想獲取它的社會收益。而這個時候,他們表現出來的觀念,可能已經不是知識上的內容了(無論對錯),而是心理上(情感上)的內容了。換句話說,這些玩家,可能對觀念的知識上的內容一無所知。而他們,還會隨時根據自己的理解和心理-利益需求進行發揮,無論這種發揮偏離觀念原來的知識內容有多遠。
比如,你讓一個佛教大師來看“佛系青年”,他一定會發現這些人可能并不是佛教信徒。你讓一個女權主義理論家來看以女權名義所說出的“你愛我就應該給我買買買”,她估計也會發現這是一個陌生的人群。新的玩法,已經不是根據知識邏輯來,而是根據心理、情感、趣味偏好邏輯和力量對比來。之所以還用“佛系”、“女權主義”這樣的名頭,無非是因為這些東西:或者有道德上的優勢,或者較高端或時尚,或者旗幟有號召力。
這種從知識下移到心理、情感、趣味偏好的現象應該是絕大多數思想潮流和社會觀念的命運。以我所知道的,當年“自由主義”流行時,一個連“自由主義”是個什么東西都不知道的人都可以說自己是“自由主義者”。而現在,一個店主拉一堆人到微信群賣貨,都敢說自己是在做“社群”。
這種下移,看上去是社會觀念的完成,畢竟有了那么多受眾。但卻產生了相應的社會后果。
我注意到了跟商業、營銷沾邊的任何社會系統的一個特征:制造出某種觀念,然后培養受眾。這樣,認同觀念,甚至僅僅是屈服于觀念壓力的人就產生出了某種需求,然后,商業體系去滿足這種需求即可。它相當于,先說你得了什么病,然后,把自己說成是治這種病的藥方。
比如吧,像“人生贏家”、“財務自由”等話語背后的觀念就是如此。它們有錯嗎?應該是沒有錯的。但是,接受這種觀念,意味著接受了一種可能客觀存在的,以金錢、資源等來劃分的社會位置的等級。一個人在較低的社會位置里,會感受到強大的壓力。因此,他萌發出努力奮斗以實現“財務自由”的夢想,把心理能量都用在了在社會位置的攀爬上。從鼓勵工作的角度,這是必要的。但是,社會位置的結構本身,以及游戲規則,已經決定了只有極少數人才能實現這些夢想,而大多數人不過是為一個有利于掌握游戲規則的人的利益結構貢獻能量。
很多自媒體大號也深諳此道。隨便列一些標題,就可以看出它們玩這種觀念制造模式玩得爐火純青:
《愛發脾氣的女人,到底有多好?》;
《嫁給一個把你寵成女兒的男人》;
《男人如果不寵自己的女人,自然有人替你寵》
《做一個讓老公不放心的女人》;
《女人,你逛夜店為什么要看男人的臉色》;
《做一個讓男人把握不住的女人》;
《女人,你不要依靠男人》;
……
像這些話語,在表達觀念時簡潔有力。它會引起一種高行動力的情感:認同。而為了在心理上確認自己的認同,一個人不能什么都不做,而是必須有一個相應的動作:點贊、評論、轉發。而轉發無疑是最簡單和最有力的一種認同方式,它相當于在“朋友圈”宣示:我就是認同,我就是希望這樣,如果是朋友,你還不趕快加入這個隊伍?
很顯然,認同者都會成為這些自媒體的忠實觀念客戶。而只有關注、評論、轉發這個號,依靠這種儀式感,她們才能消除自己的一些焦慮。盡管其實越是這樣,越是焦慮—這些觀念無論是其本身,還是制造時的設置,都有讓人上癮的特征。
很多語言-觀念都會造成心理后果。因為首先會在心理上產生一個動作。而這個動作,正是改變一個人的心理結構的程序。
一旦一種觀念被制造出來,在社會中進行傳播,玩家可就不僅僅是有知識的人了。受眾會成為玩家。那些看到這種觀念比較火的人也會參與進來想獲取它的社會收益。
什么是心理動作呢?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橋段:幾個小流氓欺負良家婦女,被一個大俠英雄救美打了,然后爬起來跑,跑之前回頭喊一句“你等著!”嗯,這句話既是說給大俠聽,說給觀念聽,也是說給自己聽的,它就是在心理上玩一個動作,讓他們覺得自己還挺牛的。不玩這么一個動作,那就很窩囊啦。
像“最時尚的就是做自己”的觀念,當一個人在說到這句話時,就有了一個心理動作。
一個人為什么要去強調“做自己”呢?似乎有誰逼他不做自己一樣。顯然,這說明他平時并不太做自己,至少不總是做自己。就是說,他有些時候是以假自我的方式出現的。但他做假自我也不太成功,同時又有不做真自我的焦慮。于是,必須強調這個模糊不清的“做自己”的觀念。
強調了這一點后,心理上就有了一個動作:在和外界的心理競爭中,好像“自我”容易受影響,沒有優勢,于是,就拉遠自己和別人的心理距離,只認同屬于“自我”的東西。這樣,在心理上好像就可以體驗到一個有優勢的、時尚的自己啦。
產生的心理后果是:他在心理上說服自己在玩真自我時也繼續玩假自我,對外界保持一種心理競爭和防御。
所以,這種觀念所產生的社會后果,既有每個人的自我獨立的一面,也有不會亮出真實自我,人際冷漠和心理競爭加劇的一面。
比如“有錢就是成功”這樣的社會觀念,當一個信徒這樣說時,在心理上有雙重動作,一重是對自己進行勵志,另一種則是把自己納入到由金錢建構的社會價值排序里,有錢就覺得有快感,沒錢就覺得窩囊失敗,但共同特點都是焦慮。這種心理動作把他變成了一個屈服金錢價值排序的人。社會后果也是很清楚的:少數人可以獲得動力突破自己的社會位置,但大多數人會感覺非常焦慮失敗,心理處境惡化。這種心理處境,和社會位置很好地對應起來。
還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分析了。從觀念到社會后果的路徑很簡單:語言-觀念產生一個心理動作,造成某些心理后果,然后,再產生某些社會后果。而對于這樣一個社會問題的發生機制,我們很少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