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松
數學課程的應用性、實踐性、探究性決定了其與社會生活的密切關系。新課程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加強了數學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強化了對應用意識的培養.眾所周知,人們對數學的認識總是先在實踐中獲取了大量的數學事實,然后根據這些事實歸納、總結、提煉出相應的數學結論,并進一步證明它,應用它.因此,解決數學實際應用問題是學習數學的最高境界,是對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檢驗,是學生的數學綜合素質的最終體現。
一、數學源于生活
(一)認識生活中的數學
數學教育是面向大眾的教育,應使全體學生都能在學習實踐中感受到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使每一位學生都能用數學的眼光,數學的意識去觀察生活,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師既應注重聯系生活實際,更應注重把數學概念、法則、定理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使他們養成課堂上學數學,生活中用數學的良好態度。《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由此可知,數學應用是數學教學的第一重要。
(二)發掘生活中的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在學段建議中指出:數學教學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中學生的學習帶有濃厚的情緒色彩。對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親切、有興趣。因而我們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要多創設生活情境,從現實生活中引入數學知識,使數學知識生活化。在教學中,我們就從學生們的生活中提取數學知識、法則、概念等,使他們感受到今天在課堂中學習的知識正是來自于生活之中,讓學生帶著生活問題走進課堂,使他們覺得我們所學習的內容和生活實際息息相關,能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從而使他們從學習的一開始就感到數學的價值,激發起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感受生活中的數學
新的課程標準更多地強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探索數學規律,主動地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 自主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數學問題,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出發,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數學無處不在,生活處處有數學。因此,通過學生所了解、熟悉的社會實際問題:環境問題、治理垃圾問題、旅游問題等,又如特殊的生活問題:航海問題中的方位角,臺球桌上球的行走路線,光線的反射等為學生創設生動活潑的探究知識的情境,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
二、如何將數學生活化
(一)數學語言生活化
前蘇聯數學教育家斯托利亞爾曾說過:數學教學也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在課堂教學的師生交往中,主要是通過言語交流。同一堂課,不同的教師教出來的學生接受程度不一主要還是取決于教師的語言素質如何,尤其是在我們數學課堂教學中,要將抽象化的數學使學生形象地接受、理解,一個沒有高素質語言藝術的教師是不能勝任的。看似枯燥無味的數學,實則里面蘊藏著生動有趣的東西。鑒于此,教師的數學語言生活化是引導學生理解數學、學習數學的重要手段。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興趣愛好、心理特征等個性心理傾向,在不影響知識的前提下,對數學語言進行加上、裝飾,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
(二)數學情境生活化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在沒有精神壓力,沒有心理負擔,心情舒暢,情緒飽滿的情境下,大腦皮層容易形成興奮中心,思維最活躍,實踐能力最強。在日常的教學中,應該提供這樣的思維環境,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使學生感覺到在課堂上學習就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數學問題一樣,需要大家一起來實踐解決,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集體的共同研究,最終得出學習結論。
數學知識的抽象性,系統性很強,學生是以形象思維為主,數學教學中利用生活中的感性材料,直觀講解或舉實例說明,使學生便于理解。如在“直角坐標系在地理上的應用”的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生活中的事物,引導學生建立適當的坐標系。教學時組織學生分小組到操場上選定一個建筑物,并找到周圍有標識性的建筑物,并用簡單的圖形畫下來。也可讓學生在方格紙畫出示意圖:假設區政府在學校的正西方向200米處,小紅家在學校正西方向500米處,通濟醫院在學校的正南方向1000米處,永興車站在學校的正北方向800米處。學生可以根據這些信息,在方格紙上確定適當的單位距離,標出相對位置后,教師再及時組織引導學生進行交流,逐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完成數與形的結合。
(三)數學作業生活化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的積累,總結和抽象。在教學中,教師要用一種開放的、立體的教育視野和課程理念,讓學生從課本走進生活,使他們能真正體驗到數學的應用和價值,體驗到自己所學習的不只是“文本課程”,更是“生活課程”,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由于課堂時間短暫,所以作業成了課堂教學的有益延伸,成了創新的廣闊天地。如在教《數據的收集與整理》一課中,設計一個課題“對學校提供午餐滿意情況”的調查,其中包括對“素菜”、“葷菜”、“總體”等幾個類別的滿意程度。利用一周時間調查,在課堂上當場回答,由于課例源于生活,便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認真調查。根據學過的百分比等統計知識,繪制成各類統計圖,極大的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通過這樣的練習,綜合鞏固了所學的知識,提高了學生在生活中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將數學教學與生活相銜接,讓學生從生活中尋找數學素材,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習數學如身臨其境就會產生強烈的親近感和認同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識的接納心理。教學實踐證明:數學即生活,只有將學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實地感受數學在生活的原型,才能讓學生真正的理解數學,使學生感受到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充滿數學的世界,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