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璐
(南京體育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4)
第15屆世界羽毛球混合團體錦標賽(蘇迪曼杯)于北京時間2017年5月21—28日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州黃金海岸拉開帷幕。5月28日,在決賽第2場女子單打比賽中,我國選手何冰嬌迎戰韓國選手成池鉉。本文從不同角度對何冰嬌與成池鉉的比賽進行技術統計分析,旨在分析其各自的優勢與不足,并提供可行性的建議。
2017年蘇迪曼杯世界羽毛球混合團體錦標賽女子單打決賽運動員何冰嬌和成池鉉。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知網、期刊數據庫、南京體育學院圖書館等,查閱相關信息,對文獻資料進行整理,為本研究提供理論依據和參考。
1.2.2 錄像觀察法
通過觀看2017年蘇迪曼杯世界羽毛球混合團體錦標賽決賽女子單打的比賽視頻錄像,對2位運動員的比賽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1.2.3 比較分析法
通過對何冰嬌和成池鉉比賽中的數據進行技術統計和分類對比,找出其各自的技術特點及不足。
統計顯示,何冰嬌采用的發球技術主要為正手發網前球,其次為正手發高遠球。何冰嬌更多地選擇正手發網前球,有利于掌握比賽的主動權,迫使對手更多地接發起高球,為自己創造更多的進攻機會[1-2]。成池鉉采用的發球技術為正手發高遠球,通過錄像可以看出,結合身高優勢,成池鉉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對手的進攻威脅,減少對手的進攻機會。同時,雙方均選擇正手發高球的發球技術,其優勢在于可以利用后場高遠球滯空性強等特點,調整自己的身體姿勢,為下一拍做好準備。反手發平高球、反手發網前小球的發球技術雙方均沒有使用[3]。
由表1可以看出,搓放球和挑球是何冰嬌和成池鉉使用次數最高的前場技術。成池鉉前場的搓放球和挑球技術使用高于何冰嬌。結合比賽錄像可知,成池鉉更多地使用搓放球技術,迫使對手挑高球,幫助自己爭取更多的主動進攻機會,目的在于通過控制網前球逼迫對方起高球進而完成后場搶攻[4]。成池鉉的搓放球和挑球使用比何冰嬌多,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何冰嬌的進攻多于成池鉉,為自己在后場的進攻創造了機會。在前場勾球、推球和撲球技術的使用上,何冰嬌的擊球次數明顯高于成池鉉,說明何冰嬌有很強的網前意識及前場技術,同時具備相應的反應速度,能夠調動對手跑動,化解網前進攻的壓力,積極把握比賽節奏[5]。

表1 運動員前場技術統計
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何冰嬌在中場主要使用平抽平擋和接殺勾對角技術,成池鉉在中場主要使用平抽平擋和接殺放網前小球技術。何冰嬌和成池鉉在中場接殺球方面均以放網前技術為主,同時根據實際情況配合使用勾對角、挑高球和反抽球等,從而達到調動對手前后移動、限制對手連續進攻的目的。何冰嬌在防守接殺球時,更多地使用接殺球勾對角技術,使自己不陷入被動的局面,同時達到增加成池鉉的移動難度、減弱其進攻速度的目的[1]。成池鉉在防守接殺球時,更多地使用接殺球放網前小球技術,加大何冰嬌的體力消耗,增加何冰嬌殺球后陷入被動的可能性。結合比賽錄像可以發現,何冰嬌和成池鉉在攻防轉換時以平抽平擋技術為主,雙方在被動情況下不退讓,爭奪比賽主動權,防止自己陷入對手的節奏[1]。
從表2可以看出,何冰嬌和成池鉉在后場使用較多的都是高球技術,后場擊球時都使用多拍的技戰術打法,達到消耗對方體力的目的[1]。不同的是,何冰嬌在擊球時多使用具有攻擊性的技術,體現以攻為主的指導思想。成池鉉擊球時選擇在適當的時機吊球突擊進攻,等待何冰嬌起高球后再采用殺球進行攻擊。在反手吊球技術方面,2名運動員都很少使用,更多地使用頭頂吊球技術替代,盡量避免反手擊球威力小、落點不易控制等弱點[6]。

表2 運動員后場技術統計
統計顯示,何冰嬌和成池鉉的主要得分手段都是殺球。在中后場技術中,成池鉉的抽擋技術比何冰嬌略勝一籌。同時,雙方的前場技術差距不大。結合比賽視頻可以發現,2名運動員的失誤遠高于各自的主動得分。
本場比賽,成池鉉擊敗何冰嬌(21∶12、21∶16)。分析可知,雙方的主動失誤都集中在回球出界及判斷失誤上,其他的主動失誤都在正常范圍之內。特別是何冰嬌,其回球出界失誤高達17分,非受迫性失誤過高,相持球和多拍對抗的穩定性能力需提高,心理素質方面也需加強。雙方運動員都要加強對球的落點的控制,減少不必要的失誤。
何冰嬌采用的主要發球技術是正手發網前小球結合正手發高球技術,目的在于掌握發球的主動權,發球搶攻,加強反擊。成池鉉采用的發球技術為正手發高遠球技術,結合身高優勢,降低對手的進攻威脅。
在前場技術中,何冰嬌和成池鉉都以網前搓放球技術和挑球技術為主。相對來說,成池鉉使用的搓放球技術較多,為自己創造了更多的進攻機會。何冰嬌在網前較多使用勾球和推球技術,達到消耗對方體力的目的。
在中場技術中,攻防轉換時何冰嬌和成池鉉都以平抽平擋技術為主,爭取掌握主動,防止自己陷入對手的節奏。在中場接對手殺球時,成池鉉使用較多的是接殺球放網前小球的防守技術,從而達到使對手陷入被動的目的。何冰嬌使用較多的是接殺球網前勾對角技術,增加對方移動的難度。接殺反抽技術2名運動員使用相對較少,說明雙方的殺球質量都很高。
后場技術中,成池鉉使用較多的是高球結合吊球,在合適的時機利用殺球展開進攻,何冰嬌使用較多的是高球結合殺球,以攻為主。在相對較弱的反手吊球技術方面,2名運動員都很少使用。
現代羽毛球比賽對運動員體能的要求越來越高。訓練中,2名運動員都需要加強體能訓練,以更好地應對激烈的比賽。
在心理方面,何冰嬌是第1次參加蘇迪曼杯賽,全程比賽面色凝重、緊張,主動失誤過多。建議加強心理素質訓練,減少不必要的失誤。成池鉉應該加強網前球技術練習,使自己的網前球技術更加細膩。何冰嬌和成池鉉均應降低主動失誤,在以后的訓練和比賽中加強對球落點的控制。
[1] 劉秀峰.2012年倫敦奧運會羽毛球男子單打決賽林丹vs.李宗偉技術對比分析[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5):78-80
[2] 楊斌.2014年南京青奧會羽毛球比賽女單前4名運動員技術運用分析[D].揚州:揚州大學,2015
[3] 曾震宇.世界優秀羽毛球女單選手王儀涵技術特征的分析[D].烏魯木齊:新疆師范大學,2013
[4] 周璇.對羽毛球女單運動員李雪芮的技戰術統計分析[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4
[5] 梁麗娜,姚瑩瑩,胡海濤.影響乒乓球運動員比賽節奏把握的基本因素[J].中國體育教練員,2015(3):31-33
[6] 盛怡,沈贏.我國羽毛球女單運動員王適嫻的技戰術分析[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3(3):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