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桂冰 張翠瓊 何桂華 張亞香
相關研究顯示,在第一產程中采用注意力轉移、自由體位等可增加孕產婦的分娩的舒適感,加速產程[1-4],繼而減少醫療干預,同時在宮口開至3 cm時采用靜脈注射間苯三酚,可選擇性改善痙攣的平滑肌,不影響正常平滑肌的生理收縮節律,縮短第一產程;此外,間苯三酚不會產生系列抗膽堿不良反應,對機體的心血管系統影響極小,可作為孕產婦分娩用藥[5-8]。本研究選取初產婦200例為研究對象,探討分娩球配合自由體位并聯合間苯三酚對初產婦第一產程及妊娠結局的影響,以期為產科自然分娩的初產婦提供護理參考,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6月本院收治的初產婦200例為研究對象。(1)納入標準:均為單胎、頭位、足月妊娠的初產婦;孕前檢查顯示身體狀況良好,胎兒健康,符合陰道分娩條件。(2)排除標準:高危妊娠孕婦;胎膜早破且四肢無法自主活動者;存在精神疾病或溝通障礙;使用催產素或人工破膜;使用其他分娩鎮痛藥。根據產婦意愿將其分為常規組(n=118)與研究組(n=82)。產婦及家屬均了解本次研究,并簽署相關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經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方法 常規組采用傳統臥位或半臥位待產分娩,待宮口全開時指導產婦用力分娩。研究組采用分娩球配合自由體位及間苯三酚,具體操作如下:宮口開至3 cm時,給予間苯三酚注射液(生產廠家:南京恒生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46766)80 mg+0.9% 氯化鈉注射液 20 mL 緩慢靜脈注射,用藥后囑患者臥床休息片刻后,予以分娩球配合產婦變化體位。如產婦選擇坐位,則產婦在分娩球上左右晃動骨盆,上下彈坐,見圖1。如產婦床邊直立,則助產士把分娩球放于床上,產婦立在床邊,雙手抱球,身體前傾,見圖2。如產婦跪位,應在地上鋪墊透軟墊子,產婦跪在墊子上,身體前傾,頭盡量靠在分娩球,見圖3。如產婦站位,則助產士把分娩球靠墻并置于產婦后背及腰部,身體直立,見圖4。

圖1 產婦坐位示意圖

圖2 產婦床邊直立位示意圖

圖3 產婦跪位示意圖

圖4 產婦站位示意圖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記錄兩組第一、二、三產程時間。(2)記錄兩組分娩結局:宮口全開時間、陰道分娩率及宮頸裂傷、子宮頸水腫發生率。如宮頸外口有裂傷,肌肉纖維斷裂且大量出血,甚至累及陰道穹隆,子宮體下部或宮頸環形脫落,可診斷為子宮頸裂傷。如宮頸前唇、后唇,甚至整個宮頸變厚、腫脹,為水腫樣,即可判斷為子宮頸水腫[9-11]。(3)采用新生兒Apgar評分評價新生兒狀況,包括肌張力、心率、反應、呼吸、皮膚顏色,總分10分,分數越高代表情況越好。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9.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基線資料比較 常規組年齡21~32歲,平均(25.4±4.3)歲;孕周 37~41周,平均(38.2±1.7)周;體重 57.3~71.9 kg,平均(64.3±4.5)kg。研究組年齡22~35歲,平均(26.7±4.8)歲;孕周37~41 周,平均(38.5±1.4)周;體重 57.1~72.3 kg,平均(64.8±4.4)kg。兩組年齡、孕周、體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各分娩產程時間比較 研究組第一、二、三產程時間均顯著低于常規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各分娩產程時間比較[min,(±s)]

表1 兩組各分娩產程時間比較[min,(±s)]
組別 第一產程 第二產程 第三產程常規組(n=118) 576.4±98.2 46.8±9.3 6.4±1.2研究組(n=82) 484.7±89.7 34.9±7.2 5.3±1.2 t值 6.727 10.185 6.376 P值 0.000 0.000 0.000
2.3 兩組分娩結局比較 研究組宮口全開時間、陰道分娩率及子宮頸水腫發生率均顯著少于常規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子宮頸裂傷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4 兩組新生兒情況比較 研究組、常規組新生兒Apgar評分分別為(9.2±0.3)、(9.1±0.4)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919,P=0.056);常規組新生兒窒息2例,高于研究組的1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字2=0.829,P=0.569)。

表2 兩組分娩結局比較
分娩球運動充分利用其柔和、彈性、可持續活動等特點,改善孕婦呼吸和循環,調節骨盆底肌肉韌帶,增加母體柔韌性和力量,使身體逐步適應妊娠和分娩,可用于妊娠期,也可用于分娩間[12-13]。近年來,隨著眾多醫學者不斷優化產婦分娩進程,提出自由體位一說,通常情況下,臨產時胎頭是傾斜不均的,當胎頭繼續下降時,這種傾斜姿勢會自行解決[6-14],對不能解決,甚至到第二產程,這種持續性頭盆傾勢不均將妨礙胎頭俯屈、旋轉、塑形、下降,此時需予以恰當的干預措施,促使胎頭更好地適應產道,改變其頭盆傾位,故提出分娩時采用自由體位[15]。自由體位有多種,站位或坐位時,胎兒縱軸與產軸一致,在胎兒重力作用下,宮頸壓力增加明顯,有助于胎兒下降;蹲位時可增加骨盆出口寬度,增加胎兒旋轉及下降;跪位時則可利用重心力作用,幫助枕后位胎兒旋轉,也可消除對痔瘡的壓迫。間苯三酚是一種非阿托品、非罌粟堿類純平滑肌解痙藥物,近年來已廣泛運用于產科,能直接作用于胃腸道、泌尿系統生殖道平滑肌,相對于其他平滑解痙藥比較,其不具有抗膽堿作用,可用于分娩時產婦的解痙藥[16]。
本研究將分娩球與自由體位結合,充分用于分娩過程,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第一、二、三產程時間均顯著低于常規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第一產程中,助產士陪同產婦進行分娩球訓練,其柔軟的接觸面對會陰體及腰部起到了支撐和按摩的作用,緩解產婦部分宮縮痛,同時產婦的軀體感覺反射到神經元投射區,轉移產婦的注意力,增進孕婦舒適度[17]。產婦可利用分娩球可維持各種舒適體位,而且分娩球還帶有一定趣味性,助產士共同幫助產婦按摩腰骶部,并鼓勵、安慰產婦,可有效降低產婦緊張、恐慌感,為產婦提供正性分娩體驗。在宮口開至3 cm時,予以間苯三酚靜脈注射,對痙攣的宮頸平滑肌起到松弛作用,繼而從生理上緩解疼痛感,產婦作為分娩的主體,可以在宮縮時更好地控制自己分娩力度,并降低焦慮感,促進自然分娩,故研究組第一產程時間顯著短于常規組。其次產婦在第一產程的待產中得到了充分的休息,為第二產程用力儲備了足夠的體力和能量,可以集中力量使用腹壓,加速分娩,故研究組的第二、三產程時間均顯著短于常規組。結果顯示,研究組宮口全開時間、陰道分娩率及子宮頸水腫發生率均顯著少于常規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新生兒Apgar評分及窒息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證實本次研究安全有效。
綜上所述,分娩球配合自由體位及間苯三酚可有效縮短初產婦第一產程,提高其陰道分娩率,改善其妊娠結局。
[1]劉興會,代莉.我國自然分娩現狀及展望[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5,31(2):97-100.
[2]徐愛麗.分娩球配合自主體位助產對初產婦的主觀感受和分娩結局影響[J].醫學臨床研究,2015,32(7):1378-1380.
[3]徐燕,曹迎九.分娩球配合自由體位助產對產婦產程及剖宮產率的影響[J].中國臨床研究,2016,29(4):546-548.
[4]崔雅坤,盧志茹,李力,等.間苯三酚對無痛分娩產程影響的臨床研究[J].河北醫藥,2015,37(14):2173-2174.
[5]厲躍紅,吳娜,莊薇.分娩球配合自由體位助產對初產婦產痛、分娩控制感及妊娠結局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9):793-796.
[6]黃奕,陳利敏,林意.自由體位分娩對自然分娩率和剖宮產率影響的臨床觀察[J].生殖醫學雜志,2015,24(1):37-40.
[7]陳美芳,黃海燕,張繼紅.半臥位屈大腿抱膝法與仰臥屈膝法分娩體位對產婦影響的對比研究[J].廣西醫學,2015,20(5):729-730.
[8]劉威,于洪宇,吳麗霞.產婦分娩體位管理對分娩結局及新生兒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2016,31(23):4933-4935.
[9]覃秀珠,沈巖金.自由體位對分娩影響的臨床觀察[J].中國婦幼保健,2014,29(12):1842-1844.
[10]黎小玲,余桂珍,黎秋妹,等.水療配合自由體位助產對初產婦分娩的影響[J].現代臨床護理,2014,13(6):49-52.
[11]鄧燕,俞麗麗.自由體位分娩在陰道分娩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性科學,2015,24(7):91-93.
[12]廉清穎,賈顯靜.自由體位聯合分娩球在初產婦分娩中的應用[J].川北醫學院學報,2016,31(5):769-771.
[13]羅玉珍.分娩球配合自由體位助產對孕產婦分娩時疼痛及分娩控制感的影響[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5,40(12):1718-1720.
[14]楊萍,田瑞華.分娩球配合自由體位促進第一產程的臨床效果[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6,33(22):49-50.
[15]肖海燕,陳靜.拉瑪澤呼吸法及分娩球配合自由體位在第一、二產程中的應用效果[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5,21(36):4426-4428.
[16]鄭婕,何平,曾蘭蘭.三種處理產時宮頸水腫方法的效果比較[J].中國基層醫藥,2016,23(9):1288-1291.
[17]黃雪霞,許雪潔,林澤香,等.自由體位助產配合分娩球運動待產促進自然分娩的效果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5,30(33):5749-5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