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延慧,鐵 纓,彭麗麗,李香玉 (延邊大學附屬醫院,吉林 延吉 133000)
急性心肌梗死(actu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基礎上,不穩定的粥樣斑塊潰破、出血,管腔內血栓形成,使冠狀動脈急性閉塞,導致部分心肌發生持久性缺血進而壞死。AMI發病突然,進展迅速,死亡率高,已成為嚴重威脅人們健康的疾病之一。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發現,一些AMI患者主訴時提到:在發病前有失眠、易醒等較差的睡眠質量。因此,本文收集了入住我院122例首次AMI發作的患者,回顧性調查患者發病前一個月的睡眠情況。
1.1 一般資料:采用便利抽樣方法收集2016年10月~2017年4月入住延邊大學附屬醫院CCU病房的122例初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WHO公布的《AMI診斷標準》;②初次AMI,年齡≥18周歲,言語表達清楚,能與人自如交流;③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參與合作者。排除標準:①發病后病情不穩定,不能配合者;②合并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血液系統等影響睡眠質量的疾病者;③有認知障礙等其他可以診斷的精神障礙疾病者,合并其他形式的睡眠相關性障礙疾病者。
1.2 方法:由調查員應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對住院后AMI患者的睡眠情況進行調查。采取匿名的形式進行資料收集,患者獨立做答,因視力等原因無法填寫問卷時,由調查員根據患者的描述如實填寫,問卷填寫完畢現場回收,并檢查有無漏項。
1.3 判定標準:PSQI為Buysse等于1989年編制的睡眠質量自評量表[1]。測量最近一個月的睡眠情況,包括19個選項和睡眠質量等7個維度。7個維度相加所得到的總分為睡眠質量總分,得分0~21分,分數越高睡眠質量越差。本研究以PSQI總分7分作為評判標準,≤7分時為睡眠質量良好,>7分時為睡眠質量差。
1.4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9.0進行統計學處理。運用均數、標準差、構成比描述AMI患者睡眠質量現狀。計數資料采用例數與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AMI患者睡眠質量現狀:122例AMI中,30例患者睡眠質量差PSQI總分>7分,所占比例為24.6%;92例患者睡眠質量良好,PSQI總分≤7分,所占比例為75.4%。
2.2 AMI患者睡眠質量各維度與國內常模比較:患者睡眠質量總分為(5.62±3.01)分,與國內常模比較明顯增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障礙、日間功能等維度得分與國內常模(n=1 112)比較明顯增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AMI患者睡眠質量得分與國內常模比較(x±s)
AMI的發病是在多種因素公共作用下發生的,但目前為止病因尚未完全確定,只是確定了與其相關的危險因素如:血脂異常、高血壓、吸煙、缺乏運動等[2]。
本研究中,有24.6%的初發AMI患者在發病前睡眠質量是差的,這個比例明顯高于普通居民睡眠質量差的發生率(8.96%)[3]。本研究中,睡眠質量總分及睡眠質量等四個維度得分顯著高于國內常模水平(P<0.01),與學者們研究相似。Hoevenaar等學者對20 432例既往無心血管病20~65歲的荷蘭人進行了15~20年的隨訪,發現睡眠質量差人群較睡眠正常人群患冠心病的風險高79%[4]。這組人群更容易發生AMI。Hsu等學者對44 080名臺灣人經過10年的健康隨訪發現,失眠組發生AMI的幾率高于非失眠組[5]。Laugsand等學者在對52 610名美國人進行11年的隊列研究中發現,有2 368名發生了首次AMI,失眠與增加AMI的發病風險相關[6]。瑞典的一項研究也顯示:節律紊亂能增加AMI的發病風險[7]。McSweeney等學者在對女性AMI患者發病前的前驅癥狀進行調查時發現,有 47.8%的人出現睡眠障礙[8]。O′Keefe-McCarthy等學者在對近20年發生包括AMI在內的心臟不良事件的文獻進行系統回顧中發現,患者發病前除了有明顯的胸部不適等癥狀,還出現睡眠障礙等前驅癥狀[9]。說明即睡眠質量差可能是導致AMI發病的危險因素之一。
AMI是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基礎上發生的,筆者推測睡眠質量可能影響血管張力、血管內皮功能、交感神經活動、血漿兒茶酚胺濃度和血流剪切力[10],這些因素均導致冠狀動脈病變。睡眠障礙可增加纖維蛋白原水平[11],纖維蛋白原水平的上升可增加血液黏稠度,并激活凝血因子使血液處于高凝狀態[12],促使 AMI發病。
有相關研究報道:AMI患者發病后睡眠質量較差[13],由于發病后往往伴有胸痛、惡心不適等癥狀,部分患者還會伴有焦慮、緊張等情緒,加之睡眠環境改變這些因素都會影響患者的睡眠質量。本研究為探討AMI發病的危險因素為目的,將調查時間段定義為AMI發病前1個月,能夠客觀的說明睡眠質量對AMI的發病影響。
本研究的局限性:①本研究是問卷調查,讓患者回憶發病前1個月的睡眠情況,調查結果均來自患者的主觀感覺,說服力欠充分。②研究樣本量較小,對研究結果有局限性。
總之,初次AMI患者發病前部分患者存在差的睡眠質量,睡眠質量是否是AMI發病的危險因素?改善睡眠質量能否會降低AMI發病率?這些問題將在今后的研究中得到證實。
[1] Buysse DJ,Reynolds CF3rd,Monk TH.et al.The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a new instrument for Psychiatric Practice and Research[J].Psychiatry Research,1989,28(2):193.
[2] 高曉津,楊進剛,楊躍進,等.中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循環雜志,2015,30(3):206.
[3] 董宗美,婁培安,張 盼,等.2013年徐州市18歲及以上居民睡眠質量調查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4,22(6):654.
[4] Hoevenaar-Blom MP,Spijkerman AMW,kromhout D,et al.Sleep duration and sleep quality in relation to 12-yea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cidence:the MORGEN study[J].Sleep,2011,34(11):1487.
[5] Hsu CY,Chen Y T,Chen M H,et al.The Association Between Insomnia and Increased Future Cardiovascular Events: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Study[J].Psychosomatic Medicine,2015,77(7):743.
[6] Laugsand L E,Vatten L J,Platou C,et al.Insomnia and the risk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 population study[J].Circulation,2011,124(19):2073.
[7] Janszky I,Ahnve S,Ljung R,et al.Daylight saving time shifts and incidence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Swedish Register of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About Swedish Heart Intensive Care Admissions(RIKS-HIA)[J].Sleep Medicine,2012,13(3):237.
[8] Mcsweeney JC,Cody M,O′Sullivan P,et al.Women′s early warning symptom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Circulation,2004,13(3):2619.
[9] O′Keefe-Mccarthy S,Ready L.Impact of Prodromal Symptoms on Future Adverse Cardiac-Related Events:A Systematic Review[J].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Nursing,2016,31(1):E1.
[10] 郝 光.睡眠和心血管疾病的關聯研究-多水平模型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建模及應用[D].北京協和醫學院中國醫學科學院,2015.
[11] Michal M,Wiltink J,Kirschner Y,et al.Complaints of Sleep Disturbances Are Associated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Results from the Gutenberg Health Study[J].Plos One,2014,9(8):e104324.
[12] 梅寶菲,孔一慧,李為民.睡眠障礙與心血管疾病研究新進展[J].心血管病學進展,2015,36(5):603.
[13] 曾映麗,朱玉潔,林菊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睡眠質量的臨床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05,8(18):1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