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敏 (弋陽縣中醫院婦產科,江西 上饒 334400)
子宮下段剖宮產術是目前婦產科最常規的剖宮產術式,指經腹切開完整的子宮壁娩出能夠存活的胎兒以及其附屬物的手術,但接受剖宮產的產婦也會面臨一些不良反應,如術后疼痛、感染、乳汁分泌困難等,因此,臨床開始在術后采用鎮痛泵緩解患者術后疼痛。研究指出,對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尤為重要,有助于緩解患者疼痛程度,更利于患者術后恢復[1]。本研究通過隨機對照試驗探究護理干預在子宮下段剖宮產加術后鎮痛泵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研究納入我院2016年1月~2017年9月在我院接受子宮下段剖宮產手術的110患者,入選患者術后加用鎮痛泵,以不同護理方法為分組依據,將患者分為兩組,每組55例。特殊護理組:年齡21.3~43.3歲,平均(32.3±4.7)歲;孕次:初次妊娠34例,二次妊娠11例。常規護理組:年齡21.1~43.7歲,平均(32.4±4.6)歲;孕次:初次妊娠33例,二次妊娠12例。兩組研究對象年齡和孕次資料相仿,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符合試驗條件,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1.2.1 常規護理:本組產婦術后加用鎮痛泵,并給予常規護理,護理方法包括:①心理護理:手術前,耐心向孕婦及其家屬講解子宮下段剖宮產的優勢和注意事項,消除產婦的顧慮和緊張心態,讓產婦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②術前準備:手術前,常規備皮,留置導尿管,并準備好新生兒的搶救設備及包被和小床。③術后護理:術后,嚴密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若有異常和發熱癥狀,可進行物理降溫,并遵醫囑進行對癥處理。④飲食護理:術后,讓產婦保持平臥,排氣后可飲少量水以及清淡的粥,根據產婦恢復情況,逐步過渡到半流質飲食,隨著產婦腸功能恢復后,就可過渡到普食,促進乳汁分泌。術后定時為產婦翻身,防止腸粘連。⑤出院指導:產婦出院后應當叮囑其注意休息,保持產褥期清潔衛生,42 d內禁性生活,并注意避孕,2年內禁止懷孕。
1.2.2 特殊護理:本組產婦在子宮下段剖宮產術后加用鎮痛泵,同時,產婦接受特殊護理,護理內容包括常規基礎護理及以下內容:①嚴密觀察患者術后不良反應:子宮下段剖宮產術后,觀察其氣功收縮情況、腹部切口情況、陰道流血量,并用手輕按腹部,掌握產婦的子宮收縮情況。通常情況下,子宮平臍或臍下1~2指,收縮硬。若產婦子宮收縮情況欠佳,輪廓欠清,陰道流血增多,則要立即處理。雙手按摩子宮,注入10~20 U宮縮素,靜滴止瀉藥,并嚴密觀察產婦腹部切口是否有滲血、紅腫、滲液情況。②防止泌尿系統感染:保持導尿管通暢,加強導尿管的觀察,避免其脫落,受壓,扭轉,阻礙尿液流出,引起逆行感染。操作時,盡量讓引流端保持低位。采用0.5%碘伏沖洗會陰,2次/d。1 d后停留置尿管,并盡早拔除導尿管,有助于幫助產婦恢復膀胱功能,防止尿潴留。拔管前,采用生理鹽水和慶大霉素4萬U沖洗膀胱,避免發生尿路感染。③鎮痛泵護理:鎮痛泵所泵入的藥物由比卡因、嗎啡、氟哌啶醇、生理鹽水組成,所用藥物均由麻醉師配置,手術后將其連接在硬膜外麻留置管上。使用鎮痛泵時,嚴密觀察穿刺位置是否出現滲血、紅腫、滲液情況,并觀察接頭處是否脫落。如若接頭脫落,則在無菌操作下連接接頭。④術后并發癥:護理人員應當評估患者發生并發癥的風險,使用抗組胺藥物抑制皮膚瘙癢,并保持床鋪清潔。定期采用碘伏溶液清洗會陰部。對于已經發生尿潴留的患者,清洗外陰后,按摩,熱敷膀胱,促進排尿。
1.3 評估標準:參照《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產婦術后疼痛程度,0分表示無痛,10分表示劇痛。記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包括切口感染、尿路感染、尿潴留。患者出院前,向其發放《滿意度問卷調查表》,得分90~98為非常滿意,70~89為一般,69分以下表示不滿意。滿意率=[(非常滿意+一般)/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所有數據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 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并發癥及VAS評分:特殊護理組VAS評分明顯低于常規護理組,常規護理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高于特殊護理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滿意度:特殊護理組滿意率明顯高于常規護理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滿意度評分比較[例(%)]
剖宮產術是用于解決難產、妊娠合并癥、胎兒宮內窘迫的常用產科手術。近幾年,隨著人們圍生期保健意識的提高,產婦及其家屬對產科工作質量的要求也就隨之提高。加上較多產婦難以忍受分娩鎮痛,繼而選擇剖宮產,雖然剖宮產可解決一些產科難題,也能讓產婦避免長時間產程陣痛,但剖宮產術后仍然會伴有疼痛,這部分疼痛一般來自腹部切口[2]。鎮痛泵的使用可有效減輕產婦術后疼痛,但鎮痛泵是外科手術后所使用的鎮痛工具,患者意識到疼痛后,自行按壓給藥按鍵,向目標位置送藥,從而起到鎮痛效果[3]。但是,在術后使用鎮痛泵的過程中,給予患者實施護理干預十分必要,可盡早發現術后并發癥的風險。
常規產科護理難以滿足產婦的需要,且護理內容缺乏針對性,其護理效果并不理想[4]。本研究對產婦實施特殊護理,特殊護理是用于患者病情危重時,定時觀察患者情況的護理方法。通過嚴密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制定護理計劃,其優點在于在做好基礎護理的同時,防止并發癥的發生,從而提高患者護理質量。本研究結果提示,特殊護理組護理后的VAS評分明顯少于常規護理組,常規護理組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高于特殊護理組,表明特殊護理有助于減少患者并發癥,減輕患者術后疼痛程度。進一步研究發現,特殊護理組的護理滿意率顯著高于常規護理組,說明特殊護理組的效果優于常規護理組,更能滿足患者所需。
綜上所述,對子宮下段剖宮產加術后鎮痛泵患者實施特殊護理,可顯著減輕患者術后疼痛,減少并發癥,提升護理滿意度。
[1] 江九姝,張志英.子宮下段剖腹產加術后鎮痛泵的護理體會[J].實用醫學雜志,2008,24(3):460.
[2] 謝 瓊.剖宮產術后使用硬膜外鎮痛泵的效果觀察[J].吉林醫學,2013,34(10):1869.
[3] 王 艷.選擇夾閉尿管時機對剖宮產留置鎮痛泵拔管后排尿的觀察[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08,14(4):523.
[4] 張文珠,曾文芳,李玉玲.剖宮產術后應用自控式鎮痛泵的觀察與護理[J].內蒙古中醫藥,2010,29(2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