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榮華,蔣香梅 (四川省德陽市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四川 德陽 618000)
眾所周知,心血管病目前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第一大類疾病,其發病率高、致死率、致殘率高。多數心血管疾病患者年齡大,不能規律地參加鍛煉,全身情況差,自身免疫功能低下,極容易合并細菌感染性疾病,包括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胃腸道感染等,細菌感染也為多數心血管疾病患者病情加重,住院甚至死亡的重要誘因。住院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療,除自身原發心血管疾病外,還應注意加強合并的細菌感染性疾病的防治。合理、規范抗感染治療,避免抗生素濫用,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綜合治療,改善患者近期及遠期預后非常重要。本研究分析了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2月心血管內科住院患者合并細菌感染的情況,旨在為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細菌感染的有效防治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本研究共入選我院心血管內科自2013年1月~2016年12月間收治的合并細菌感染的住院心血管疾病患者共2 197例,男1 269例,女928例;年齡28~95歲,平均(51.41±7.51)歲;住院時間7~62 d,平均(16.8±3.1)d;病程為1~14年,平均(7.4±1.6)年。患者的主要基礎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壓急癥、心律失常、心臟瓣膜病、心肌病、急性心肌炎、先天性心臟病(先心病)等,所有患者均符合試驗的要求。
1.2 儀器及鑒定卡:一般細菌用鑒定儀為BD公司Phoenix 100;細菌鑒定及藥敏試驗卡,指示劑購自美國BD公司;流感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及真菌的鑒定儀器及試劑、藥敏試驗卡均購自法國梅里埃公司。培養基血平板、麥康凱平板、巧克力平板,購自廣州迪景公司,均參照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委員會(CLSI)要求配制。
1.3 方法:收集心血管內科有心血管病合并細菌感染2197例患者的痰、尿、分泌物、胸腹水等作為標本,按照標準操作接種于萬古霉素巧克力樣平板、麥康凱平板和血平板,置于35℃二氧化碳培養箱培養24~48 h,挑取可疑常見病原菌,采用美國進口自動生物鑒定/藥敏系統進行細菌鑒定和藥物敏感試驗;苛養菌和真菌采用梅里埃公司的ATB系統進行鑒定和藥敏檢測,所有試驗嚴格按照CLSI標準進行。質控菌株(銅綠假單胞菌ATCC27853、大腸埃希菌ATCC25922、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5923等)均購自衛生部臨檢中心。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WHONET5.5軟件對所測菌株的藥敏結果等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2.1 患者病原菌分布狀況:2 197例患者標本通過病原菌分離培養,有682例患者培養出病原菌,得到741株無重復病原菌,其中革蘭陰性菌590株(79.6%)、革蘭陽性菌115株(15.5%)、真菌36株(4.86%)。分離率按照從高到低的順序分別為克雷伯氏菌190株(25.6%)、銅綠假單細胞桿菌91株(12.28%)、大腸埃希菌83株(11.20%)、流感嗜血桿菌63株(8.50%)、不動桿菌 58株(7.83%)肺炎鏈球菌 47株(6.34%)以及金黃色葡萄球菌42株(5.67%)各類致病菌在不同標本中的構成情況見表1。
2.2 主要病原菌耐藥情況
2.2.1 腸桿菌科細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對于所有的β-內酰胺類抗生素、喹諾酮類以及氨糖苷類抗菌藥的耐藥性低,都低于30%以下,肺炎克雷伯菌的ESBLs檢出率為18%。大腸埃希菌對于氨芐西林、哌拉西林和頭孢唑林的耐藥率已經達到70%以上;對頭孢噻肟、阿莫西林/舒巴坦的耐藥率均在50%以上;對于喹諾酮類以及氨糖苷類抗菌藥的耐藥性在30%左右,ESBLs檢出率為54%。陰溝腸桿菌除對天然耐藥的抗生素之外,其他的抗菌藥物耐藥率都是低于30%。對革蘭陰性桿菌腸桿菌科而言,還未對碳青霉素類抗生素產生耐藥性。見表2。

表1 分離出的致病菌的構成表(株)

表2 腸桿菌科細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性(%)
2.2.2 非發酵菌及流感嗜血對抗菌藥物的耐藥性:鮑曼不動桿菌除天然耐藥外,對于氨曲南和哌拉西林在70%以上以外,對于其他的抗菌藥物的耐藥性在40%及以下。而銅綠假單胞菌對頭孢唑啉、頭孢噻肟、頭孢曲松等抗菌藥物的天然耐藥外,其他的抗菌藥物的耐藥性在20%及以下。心血管科分離的流感嗜血桿菌對氨芐西林的耐藥率為60%,高于我院分離的流感嗜血的平均水平,復方磺胺的耐藥率為68%,四環素的耐藥率為80%,其余抗生素的耐藥率均低于30%。見表3。

表3 非發酵菌及流感嗜血對抗菌藥物的耐藥性(%)
2.2.3 陽性球菌耐藥性:金葡菌對青霉素的耐藥率高達97.6%、對氨芐西林耐藥率為86.1%,對克林霉素和紅霉素的耐藥率均在40%以上,MRSA檢出率為42%。肺炎鏈球菌對復方磺胺的耐藥率達到97.2%,對克林霉素以及紅霉素的耐藥率均達到80%以上,還沒產生對青霉素耐藥的肺炎鏈球菌;所有的陽性菌均未對萬古霉素產生耐藥性。見表4。

表4 陽性球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性(%)
心血管疾病已成為我國居民的第一大死亡原因,且其發病率和死亡率正逐年上升,因心血管疾病住院的患者也呈井噴之勢,許多大的心臟中心一床難求。同時隨著心血管疾病診治技術水平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預后逐漸改善,生存期越來越長,因此近年心血管內科病房住院患者以中老年患者居多,尤其是80歲以上患心血管疾病老人住院比例有逐年上升趨勢。隨著心血管疾病患者年齡增加、病程延長以及并發癥逐漸增多,其全身情況越來越差,自身免疫力逐漸下降,合并感染性疾病 (如肺部感染等)幾率越來越大[1],所以近幾年來我院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合并感染性疾病者越來越多,嚴重影響患者的總體預后。因此,住院心血管疾病患者除要關注本身心血管疾病治療之外,還應更多關注其同時合并的感染性疾病的防治。
本研究分析了我院心血管內科自2013年1月~2016年12月間住院收治的合并細菌感染的住院患者的主要易感染部位、常見病原菌及其耐藥情況。發現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最多,其次為泌尿系感染,再次為血流感染,腦脊液及傷口感染不多。2 197例患者送細菌培養結果682例為陽性,培養出的細菌741株,以革蘭陰性菌為主 (達79.6%),主要包括肺炎克雷伯桿菌、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鮑曼不動桿菌和流感嗜血桿菌等;革蘭陽性菌 (僅15.5%)主要是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等;還分離出少量的真菌(約4.86%)。在本次研究中還發現,分離的鮑曼不動桿菌主要來自反復再入院患者,可能與多次住院發生醫院內感染有關。
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多數年齡大、病程長、免疫力差、并發癥多,極易合并感染性疾病,且本身的心血管疾病與感染性疾病間可能相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而嚴重影響患者預后,住院期間可能反復使用各種不同抗菌機制抗生素,甚至多種抗生素聯合使用,由此可能產生越來越多的耐藥菌,導致臨床醫師最終藥物選擇困難[2]。本研究收集了2013年1月~2016年12月間住院收治的心血管疾病合并細菌感染患者分離細菌的耐藥情況,從中可以發現肺炎克雷伯菌對于第三代頭孢菌素、喹諾酮類以及氨糖苷類抗菌藥的耐藥性低,都低于30%以下,其中肺炎克雷伯菌產ESBLs陽性率為19.8%。大腸埃希菌對于氨芐西林、哌拉西林和頭孢唑林的耐藥率已經達到70%以上;對頭孢噻肟、阿莫西林/舒巴坦的耐藥率均在50%以上;其中大腸埃希菌產ESBLs陽性率為54.3%,對于喹諾酮類以及氨糖苷類抗菌藥的耐藥性在30%左右。陰溝腸桿菌除對天然耐藥的抗生素之外,其他的抗菌藥物耐藥率都低于30%。對革蘭陰性桿菌腸桿菌科而言,這些結果均低于文獻報道,可能與不同地區、不同醫院、醫生不同用藥習慣等有關[3]。鮑曼不動桿菌除天然耐藥外,對于氨曲南和哌拉西林在70%以上以外,對于其他的抗菌藥物的耐藥性在40%及以下。而銅綠假單胞菌對頭孢唑啉、頭孢噻肟、頭孢曲松等抗菌藥物的天然耐藥外,其他的抗菌藥物的耐藥性在20%及以下。心血管科分離的流感嗜血桿菌對氨芐西林的耐藥率為60%,高于我院分離的流感嗜血的平均水平,復方磺胺的耐藥率為68%,四環素的耐藥率為80%,其余抗生素的耐藥率均低于30%。金黃色葡萄球菌青霉素、氨芐西林耐藥率均超過80%,克林霉素以及紅霉素的耐藥率均超40%,肺炎鏈球菌對復方磺胺的耐藥率達到97.2%,對克林霉素以及紅霉素的耐藥率均達到80%以上,所有的陽性菌均未對萬古霉素產生耐藥性。
心血管內科醫生在實際臨床工作中,除重點關注治療患者本身所患心血管疾病外,還應全面分析患者全身情況,盡早發現潛在的感染性疾病,盡早做細菌培養及藥敏實驗,加強與臨床微生物學專家合作,盡早予以合理規范的抗生素治療,避免抗生素濫用,減少耐藥菌產生,對于改善患者整體預后非常重要。
[1] 王玲玲,唐京京,蔣光仲,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病原學分析與治療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5,(12):2692.
[2] 胡大一.中國心血管疾病預防治療及康復若干思考[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13,33(4):253.
[3] 張旭輝,劉世明,吳曉峰,等.心血管內科住院患者醫院感染病原菌及感染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