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全勝
(中國大唐集團公司寧夏分公司,寧夏 銀川 750002)
某電廠DG2070/17.5-Π6型鍋爐為東方鍋爐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亞臨界、自然循環、前后墻對沖燃燒方式、一次中間再熱、固態排渣、全鋼構架的Π型汽包鍋爐,配套東方汽輪機廠NZK600-16.7/538/538型直接空冷汽輪機和東方電機廠QFSN-600-2-22C型發電機,額定功率600 MW。
空氣預熱器采用東方鍋爐廠三分倉回轉式空氣預熱器,單臺空氣預熱器能滿足60 % BMCR負荷。
制粉系統為正壓直吹式中速磨系統,配置6臺HP1003型磨煤機,正常情況下5臺運行、1臺備用。每臺磨煤機有5根一次風管,對應5臺東方鍋爐股份有限公司DBC-OPCC型旋流煤粉燃燒器。
旋流煤粉燃燒器在爐膛前后墻各布置3層,每層各5只,共30只。燃盡風噴口布置在最上層燃燒器上面,前后墻各1層,每層各5只,共10只,距離最上層煤粉燃燒器中心線4 000 mm。燃燒器各層間距4 400 mm,列間距3 680 mm,外側燃燒器到側墻水冷壁中心線距離2 990 mm。在A層燃燒器中布置等離子點火裝置,其他各層燃燒器內,布置點火油槍及高能點火器。
2013年9月和2014年6月配合5,6號爐脫硝改造,B,C,D,E,F層25只燃燒器改用低NOX軸向旋流燃燒器(LNASB),A層5只燃燒器繼續使用原東方鍋爐廠的外濃內淡型低NOX旋流煤粉燃燒器,安裝位置不變。燃燒器上部布置20只燃盡風風口,20只燃盡風調風器分別布置在前后墻上。最上層煤粉燃燒器中心線到燃盡風調風器中心線的距離為7 550 mm。
2014年下半年國家環保標準提高,要求凈煙氣NOX控制不大于100 mg/Nm3,當時6號爐由于SCR催化劑堵塞等原因,無法滿足環保需要。為了滿足發電量和環保要求,鍋爐缺風運行,導致飛灰含碳量居高不下,同時又因空預器堵灰,1,2號引風機入口風壓達到-5.9 kPa,引風機電流超過620 A,不僅飛灰、廠用電率、機組負荷受到了影響,而且在2014-08-31T17:20和2014-09-11T05:00引風機入口出現負壓過大造成引風機喘振情況,對鍋爐安全運行造成較大威脅。
經過分析,導致燃燒器改造后出現問題的可能原因有以下幾個。
(1) 原設計鍋爐爐膛豎井高度不夠,只能勉強滿足當時設計煤種的需要,機組投產后由于煤種變化,鍋爐設計值與實際運行需求存在較大偏差。燃用的本地大礦煤(清水營、石槽村、靈新、新井)較多,其灰熔點均為1 200 ℃以下。經過多次配煤調整分析,在煤種灰熔點低于1 260 ℃時鍋爐容易結焦。特別是對脫硝低氮燃燒器改造的鍋爐,增加燃盡風后,主燃燒區域缺氧燃燒,部分可燃物在爐膛出口處繼續燃燒,導致屏過、高過、高再、SCR反應器處結焦積灰嚴重,同時也造成屏過、高過壁溫偏高。
(2) 為了控制脫硝環保參數,鍋爐運行氧量偏低,爐內還原性氣氛較強,鍋爐更容易結焦。由于積灰和大顆粒的焦粒造成SCR催化劑的堵塞,影響了反應效果,為了控制環保參數,必須進一步降低鍋爐氧量,增大噴氨量,這就造成鍋爐結焦、水平煙道積灰、空預器堵塞加劇。如此惡性循環下去,對鍋爐的安全運行會造成很大影響。
(3) 制粉系統檢修時,為了能夠保證5臺磨煤機帶滿負荷而改變配煤方式,增加高熱值火車煤,這又加劇了鍋爐的結焦。
(4) 煙道積灰導致鍋爐高負荷時缺風運行,飛灰含碳量居高不下,同時由于空預器堵灰,引風機入口負壓過大造成引風機喘振,對鍋爐和引風機安全運行造成很大威脅。
(5) 雖然通過在線水沖洗使空預器堵灰得到了緩解,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且水沖洗必然會對空預器的蓄熱元件造成損害。
(6) 由于燃煤中灰分含量高,煙氣中攜帶的粉塵多,對受熱面的磨損會加劇;且當積灰嚴重的時候通流面積變小,煙氣流速增加,就會進一步增加對受熱面的磨損。
(7) 鍋爐積灰嚴重時,會造成受熱面換熱不均,局部熱負荷過大,局部金屬溫度偏高,從而影響受熱面的壽命。積灰嚴重的時候再熱器汽溫有時能降至500 ℃以下,且高再壁溫明顯偏高。
(8) 由于鍋爐結焦造成水冷壁管束換熱不均,左右側熱負荷不均造成汽包水位偏差大,水位自動控制無法投入,尤其是高負荷的時候更為明顯,這對鍋爐安全運行造成了很大影響。為了調整汽包水位的偏差,運行人員只能開大水位低一側的二次風開度,強化燃燒;減小水位高一側的二次風開度,弱化燃燒。這會使本來結焦的區域的爐膛溫度更高,進一步加劇結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9) 燃用低揮發分、高灰分煤時,在燃燒初期階段,由于揮發分不能很快析出,著火點推后,燃燒不穩定,使燃盡階段時間加長;加之燃燒又處于低溫區,煤粉不易燃盡,使飛灰可燃物含量增大。
(1) 增大一次風出口穩燃齒環的直徑(由最初的齒尖內徑568 mm增加到現在的齒尖內徑598 mm,齒根外徑由618 mm增加到現在的齒根外徑628 mm),增加一次風流通面積,從而將原設計一次風速由最初的26 m/s調整到23 m/s左右。一次風速降低可縮短火焰長度,降低爐膛火焰中心,降低爐膛出口煙溫、降低減溫水量。
(2) 一次風與二次風之間的內二次風導流穩燃罩由原來的10°擴錐形優化為0,即不帶擴錐,以利于內二次風與一次風的快速混合,提前著火。同時將外二次風與內二次風之間的錐體角度由原來的35°優化為25°,加快外二次風參與燃燒的時間。
(3) 加大內二次風進風口的面積,以適應內二次風進風口加大帶來的風速分配比例問題;外二次風風速設計為35 m/s,內二次風風速為30 m/s。
(4) 增加燃盡風燃燒器外部旋流空氣擋板,調節旋流器入口風量,從而控制旋流風的風量及旋流強度。當減少外旋流風量時,自然增加內直流風風量及剛性。
(5) 增加燃盡風燃燒器內直流風擋板,調節內外二次風的分配比例,控制中心直流風風量和剛性。
(6) A層燃燒器內二次風風量調節拉桿行程為450 mm,拉桿全部拉出時風量最大,旋流調節強度最小。內二次風旋流調節拉桿行程為100 mm,拉桿推進時風量最小,旋流強度最大。外二次風調整桿90°時擋板全開,風量最小,旋流強度最大;0°時擋板全關,風量最大,旋流強度最小。其余燃燒器二次風進風口改造后為矩形結構。內、外二次風套筒擋板在全開時內二次風進風量最大,所有矩型/梯形截面積均可進風;內、外二次風套筒擋板在全關時內二次風進風量最小,梯形/矩型高度(與燃燒器中心軸線平行)的一半能夠被套筒擋板遮蓋,不能覆蓋住的部分為梯形的上底。
(7) 燃盡風改造后為內直流外旋流。直、旋流噴口均設置套筒擋板,套筒擋板可對每只噴口進行直旋流風速配比和風量調整。燃盡風燃燒器直流風調節擋板行程為0—150 mm,行程為0時進風量最小,行程為150 mm時進風量最大。燃盡風燃燒器旋流風調節擋板程為0—250 mm,行程為0時進風量最小,行程為250 mm時進風量最大。
(1) 噴氨管道至噴氨格柵之間煙道彎頭處積灰較多,對其進行了清理。供氨噴嘴積灰堵塞嚴重,1號SCR堵塞約95個,2號SCR堵塞約70個,開啟稀釋風機用細鐵絲全部疏通。
(2) 鍋爐冷態動力場試驗。對表計顯示問題及二次風擋板缺陷及時進行了消除。
(3) 內、外二次風套筒擋板開度為100 %時,內、外二次風速比值為97 %;內、外二次風套筒擋板開度為0時,內、外二次風速比值為90 %。內外二次風套筒擋板開、關時,風速變化在7 %左右。熱態運行時,二次風速在45 m/s左右,套筒擋板開、關時,風速變化在3 m/s左右。燃燒器同層二次風速偏差在±2 m/s以內,符合設計要求。
(4) 根據實測數值的對比,前、后墻同層燃盡風直、旋二次風速偏差總體在2 m/s左右,同層同類型風速偏差基本不需要調整。對于個別噴口風速偏大或者偏低的,在熱態時可以根據冷態數據進行微調。調整前平均直流風速為24.36 m/s,調整前后風速變化5.02 m/s,變化率為20.6 %。調整前旋流風平均風速為18.36 m/s,調整后旋流風平均風速為0.88 m/s,調整前后風速變化17.58 m/s,變化率為95.7 %。燃盡風同層二次風偏差在±2 m/s以內,符合設計要求。后墻風速略高于前墻風速。
(5) 啟動前,將二次風擋板調節至內二次風旋流器開度50 %,內、外二次風擋板開度0,外二次風旋流器角度30°。
(6) 完成了6臺磨煤機一次風冷態調平工作,共調整30只煤粉管。在各臺磨煤機出口風壓保持在2.0 kPa左右時,調整后各層單只煤粉管道風速偏差最大為4.69 %,符合運行要求。磨煤機運行參數推薦值如表1所示。

表1 磨煤機運行參數推薦值
(1) 汽包水位偏差。6臺磨煤機運行,機組負荷在580 MW以上,燃盡風開度20 %,汽包水位偏差基本控制在150 mm以內,較改造前減小約50 mm。
(2) 轉向室煙溫。轉向室煙溫最高達到750 ℃(設計值803 ℃),測量高過后煙溫890 ℃左右(設計值984 ℃)。從運行狀況來看,水平煙道不時會有紅色的焦塊隨煙氣氣流飛過,但數量較改造前減少,同時該處觀測火焰溫度以及煙氣氣流正常,水平煙道處兩側煙溫偏差控制在50 ℃之內。
(3) 爐膛出口CO。爐膛出口煙氣側右側溫度較左側高。由于燃燒相對滯后,右側煙氣CO量較高,甚至達到2 000 mg/L以上。經過燃燒調整,左側CO量控制在200 mg/L,右側CO量在1 000 mg/L左右,較改造前明顯降低。
(4) 金屬壁溫。從受熱面壁溫分布來看,右側屏過、高過、高再的壁溫比左側整體要高。經過多次調整,連續600 MW負荷運行時高再、高過、屏過壁溫左右側分布比較均勻,基本未再發生報警現象。
(5) 減溫水量。過熱減溫水量、再熱減溫水量較改造前明顯減小,尤其在機組滿負荷時吹灰過程和吹灰結束后,過熱減溫水量小于50 t/h,再熱減溫水量在40 t/h左右,再熱汽溫出現偏低現象。
(6) 結焦情況。與優化改造前相比燃燒器的最主要改變為:將燃燒器外二次風35°導流筒擴錐改為25°,燃燒器內二次風10°導流筒擴錐改為0。當燃燒器內、外二次風的擴展角度減小后,回流區變狹長,卷吸高溫煙氣的能力下降,著火滯后。雖然燃燒器噴口有少量掛焦的情況,但水冷壁前、后墻較干凈,爐內結焦明顯改善。
(7) 飛灰可燃物。燃用揮發分相對較高(干灰基揮發分36 %左右)的煤種,飛灰含碳量平均值在3.5 %左右,較改造前降低2.0 %左右。
(8) NOX。燃盡風擋板開度與實際風量偏差過大,尤其前墻燃盡風擋板。在燃盡風擋板開度10 %的狀態下,實際燃盡風量已經約40 %,SCR入口NOX平均折算值在500—600 mg/Nm3;燃燼風擋板開度增加至70 %時,SCR入口NOX平均折算值變化50 mg/Nm3左右。
(9) SCR運行情況。機組負荷460 MW,600 MW時分別進行了噴氨優化試驗,1號SCR入口NOX折算值在505.9 mg/Nm3時,出口NOX折算值最小為18.98 mg/Nm3,出口氨逃逸率0.61 mg/L,1號 SCR 效 率 達 到 96.54 %;2號SCR入口NOX折算值在533.0 mg/Nm3時,出口NOX折算值最小為19.89 mg/Nm3,SCR出口氨逃逸率0.30 mg/L,2號SCR效率達到96.42 %,改造效果顯著。
A,D,E磨煤機一次粉管風速基本調平,偏差均在5 %以內。其中D3粉管由于安裝位置受到限制無法取樣,其作為中間一只燃燒器,縮孔開度100 %,基本無影響。建議在檢修期間調整位置,便于測量。
B磨煤機B1粉管風速低,攜粉量小,進行縮孔門調整后(將B1縮孔從70 %開至100 %,B3從94 %關至80 %)無效果。分析原因可能為B1出口煤閥未全開或B1粉管阻力較大導致。需要對出口煤閥、磨煤機內部出口管等部位進行檢查。
F磨煤機F4,F5粉管一次風速低,但攜粉量與其他粉管相差不大,再次調整縮孔并測量無明顯變化,建議在大修時對F4,F5粉管防磨情況及管道阻力情況進行徹底檢查。
燃盡風外二次風全關后,雖然燃盡風內二次風全開,但風量急劇減小,NOX大幅升高。原因有以下2點:
(1) 燃盡風擋板開度與實際位置偏差過大;
(2) 由于燃盡風風量與擋板的實際位置偏差過大,尤其是前墻燃盡風擋板,在燃盡風擋板開度10 %的狀態下,實際燃盡風量已經約40 %,對調整工作帶來很大困難。
燃盡風外二次風全關后,雖然燃盡風內二次風全開,但總燃盡風量并沒有明顯增加,通流面積不足。建議對燃盡風內外風通道進行重新核算。
改造時增大了齒環的直徑,增大了一次風噴口通流面積,從而降低一次風風速,但在齒環改變的同時,齒高由原來的25 mm變為15 mm,減弱了齒環的擾動及氣流卷吸的能力,使燃燒相對滯后。因此,配煤時應考慮適當提高煤種揮發分。
改造時將一次風與內二次風的擴錐角度由10°變為0,將內、外二次風的擴錐角度由35°改為25°,擴錐角度的減小會造成氣流卷吸能力的減弱,也使燃燒相對滯后。因此配煤時也應考慮適當提高煤種揮發分。
C4燃燒器內旋流風量調節拉桿行程最大125 mm;C5燃燒器內旋流風量為0,無法調節;D4燃燒器內旋流調節拉桿行程最大50 mm;另有5只燃燒器也存在卡澀情況,需一并處理。
控制燃盡風開度,盡量減少燃盡風量,提高主燃燒區域的燃燒完全程度,防止爐膛出口位置結焦。如果條件允許,建議對燃盡風進行改造,降低燃盡風層高度。
參考文獻:
1 吳承建.金屬材料學(第2版)[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09.
2 姚文達.鍋爐燃燒設備[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0.
3 高繼錄,陳曉利,張艷友.600 MW超臨界空冷機組鍋爐燃燒調整試驗研究[J].東北電力技術,2014,35(7):36-38.
4 鄧全勝,孫法治.脫硝SCR反應器堵灰原因分析[J].東北電力技術,2017,38(4):57-60.
5 高 斌,趙廣家,談力瑋.一起燃燒器故障引起的停爐事故分析[J].電力安全技術,2012,14(10):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