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盛平 何紅力
摘 要:老子思想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觀照、對大學生道德修養的滋養、對大學生精神信念的導引,體現了老子思想與大學生精神教育具體內涵的契合;老子思想中的無為而治、行不言之教等觀點都對大學生精神教育實施策略提供了有益啟示。將老子思想運用在大學生精神教育的實施過程中能更好地促進大學生的精神發展。
關鍵詞:老子思想;大學生;精神教育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人才競爭的激烈,當下大學生的精神困惑普遍存在,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開始強調要突顯大學的精神價值與精神教育,關心大學生的精神歸屬和精神狀態的調適。《老子》(又名《道德經》)是一部博大精深、言辭雋永的哲學詩,包含著宏奧的哲理,他雖沒有明確提出“精神教育”,但其中的一些思想確實能給我們帶來有益的啟示。
一、老子思想與大學生精神教育具體內涵的契合
根據王坤慶所著《精神與教育》,“精神教育”這一理論范疇是指“旨在形成健康心理品質、引導和諧道德生活、培育崇高精神信念的教育活動的總稱”,老子思想與這三個內涵都有契合之處。
(一)老子思想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觀照
對大學生的精神教育指向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包含心理疾病的咨詢與治療、情緒障礙的調適、心理發展咨詢等基本內容。老子思想中有一種獨特的看似消極、實則積極的進取型人生觀,對當前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無啟示作用。第一,老子可以教給大學生“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第十九章)”的身心修養方式;第二,老子思想可以陶冶大學生“報怨以德(第六十三章),不責于人(第七十九章)”的寧靜心態;第三,老子思想可以引導大學生“抱樸守真、寧靜淡泊”的人生關懷。第四,老子思想可以教會大學生“為而不爭”,“為而不有”(第八十一章)的寵辱不驚。第五,老子思想可以激勵大學生“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第二十七章)”,即對自身發展的自信。
(二)老子思想對大學生道德修養的滋養
對大學生的精神教育內含大學生的道德水準的提升。《老子》又名《道德經》①,有學者甚至直接將其解讀為一部德育思想的經典,專門探討其在德育理論上的獨到建樹。當老子把“道”規定為天地萬物本體和本原時,也把“道”規定為人生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孔德之容,惟道是從(第二十一章)”。老子還有一個著名的命題,即“尊道貴德(第五十一章)”,它以尊“道”重“德”為要義,并作為德育的最高范疇,成為人類道德的根本要求和內在價值目標。它集中體現了老子對德育的高度重視。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第五十一章)”。老子倡導的是一種“見素抱樸(第十九章)”、“復歸于嬰兒(第二十八章)”,回歸自然本真狀態的道德理想。“見素抱樸”中的“素”是沒有染色的絲布,“樸”是沒有雕琢的木材,而嬰兒之所以最具有德性,是因為他沒有造作、沒有偽詐、沒有私欲,他的一切活動都純任自然,都是其天性的真實反映。就道德而論,素為自然之道,樸是順應自然之德,明道守德,修養如嬰兒般的道德即見素抱樸。一個人一旦獲得了這種真樸之德,就達到了與道合一的最高境界。真正體道而且有德性的人,就像“樸”一樣,從來不做表面文章,更不嘩眾取寵,而注重內在的修養,正所謂“是以圣人被褐懷玉(第七十章)”。
(三)老子思想對大學生精神信念的導引
所謂“精神信念”主要是在超越的意義上講人的精神追求,它既指向于人的精神歸宿,又指導人的現實精神生活,是人們選擇生活類型的根本價值標準。王坤慶教授認為它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世界觀層次的對人與世界的關系的根本看法;二是人生觀層次對現實生活的熱愛和超越。
對于第一方面,對人與世界的關系的根本看法,既包括人與自然的關系,也包括人與人的關系。老子思想對這兩重關系都有獨到的見解。首先,老子站在道的立場,認為物無貴賤,人與自然本是一種平等的關系,人應按自然的方式生存。人是與道、天、地并行的第四者。人的目的應該與道的自然目的性完全合一,這才是“法自然”。“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的根本意旨是“人法自然”的生命法則。只有遵循自然的目的性,人與自然才能實現內在的統一,而不是處在對立和沖突之中。“自然”就是人的本性,人如果把自利的目的、意志強加于自然,甚至對自然施以暴力,企圖征服自然,那么,人也就違背了自己的本性,必然會遭到懲罰。宇宙自然與人類自身是一個和諧的有機統一體,人與自然的關系應該是順應自然,而不可侵略自然,甚至破壞自然。其次,在人與人的關系方面,老子主張尊道貴德,慈儉不爭,提出了著名的三寶:“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第六十七章)。”“慈”蘊含了仁的內涵,“仁”是從血緣關系出發的,“慈”是不分親疏的普遍的愛,無偏私、無彼此。很顯然老子是主張以包容、寬容之心來對待萬物的,而寬容是人類社會和平發展的基石之一。
對于第二方面,審美人生觀也是老子的追求。作為一種人生境界層次的“道”,則正是對人生的導引。人生境界是人的精神修養及思想覺悟程度的范疇,是人對宇宙和人生的自覺和理解水平的范疇。老子向往形而上之“道”,“道”是自由的象征,體道就是打開封閉的心靈、走出世俗之心的過程,喪“小我”后見“真我”,是一條超越社會苦難和自我局限的自由之路,是一種審美人生的體驗。老子把“同于道”作為人生的最高追求與一種極高的人生境界:“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惟不可識,故強之為容,豫兮若冬涉川;憂兮若畏四鄰;嚴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第十五章)”,這正是千百年中國人來所推崇的進退自如、和諧理想的自足自恰的人生之境界。引領大學生們去追求這種超越名利榮辱之現實價值觀的人生境界,可以安頓大學生個體心靈的共同心理需要。
二、老子思想對大學生精神教育實施策略的啟示
(一)無為而治
“無為而治(第三章)”是老子哲學思想的核心,它旨在通過無為而達到無不治的目標。不違反自然而另求作為就是“無為”,只要按照道的要求行事,處處順應自然的規律,不背離自然去追求個人的目的,一切工作就能夠通過道的運行“功成事遂”(《道德經》第十七章),這就叫做“無為而無不為(第四十八章)(《道德經》第三十七章)”。在老子看來,“無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為”,而是含有不妄為、不亂為、順應客觀態勢、尊重自然規律的意思。“無為而無不為”,這里“無為”乃是一種立身處世的態度和方法,“無不為”是指不妄為所產生的效果。我們可視此為一種難得掌握的管理藝術。可見,老子并不反對人類的積極努力,而是主張“為而不恃(第二章)”。如果把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同學生管理工作結合起來,通過管理方面的“無為而治”來淡化行政管理的痕跡,同時注重以精神教育引導為主,定能從根本上強化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隱性教育
老子說教論德其實強調的是一種修養的過程。“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二章)”,這是一種潛隱的德育方法。“行不言之教”是指從事道德教育的人應以一種潛隱的方式引導大學生,避免強迫灌輸。圣人應當是“希言自然(第二十三章)”,即圣人很少說話,他能遵循自然律,讓受教育者接受了教育而又不覺得是負擔,只認為這個道理本來就是我自己悟來的,感到心中十分愉悅,顯示了“圣人”施教的睿智,教育人于無形之中。自20世紀60年代末以來,國內外一些教育理論界逐漸出現的對隱性教育的研究與老子的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隱性教育是指給被教育者以潛移默化的影響,輔助被教育者自生自長,被教育者并不感到有外力強加,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這種方法具有愉悅性、知識性、多樣性和潛隱性,它在世界各國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起著不可缺少的輔助作用。
(三)辨證思維
老子認為“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和共同規律,自身包含著內在的矛盾,它總是相反相成辯證統一的,這就是“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第四十章)”。“反”就是否定。老子認為,事物都是對立面的統一,矛盾的雙方在斗爭中各向自己的對立面轉化,其中否定則構成了聯系的中介和發展的環節。“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第三十七章)。”“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第四十章)”。”“柔弱勝剛強(第三十六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第五十八章)。”“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第二十二章)。”“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第六十三章)。”這一對對矛盾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互為因果。在大學生精神教育過程中,輔導員應該注意借鑒老子的這種思想,破除思維定勢,突出主體,從否定和反面把握事物,采用反向用力的操作方法使對立面的轉化朝著有利于主體意愿的方向發展。
注釋:
①本文所引《道德經》文句均出王弼著《道德真經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版。
參考文獻:
[1]王坤慶著.精神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王坤慶.精神教育內涵初探[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0,(6).
[4]王弼著.道德真經注[M].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5]龐桂美.精神教育:價值重建中高等教育的使命[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4,(3).
作者簡介:劉盛平(1981—),女,湖南益陽人,碩士,廣西師范學院數統學院,講師;
何紅力(1977—),男,廣西崇左人,碩士,發展規劃處副處長。